五蘊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概念,它有時指一般的物質和精神表現,但主要還是關於人或人的身心現象構成要素的一種理論。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的身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象為重點,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象為何物的問題。佛家對於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蘊」是梵文的音,意思是積聚。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此五蘊合成。
五蘊分別所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
色蘊不是指色慾,色蘊的色是指物質。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色蘊之中。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分為四種性質稱為四大。色是由四大種造,一切物質皆具四大種。所謂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堅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動潮溼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熱暖性之元素;四者、風大~輕浮流動性之元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此四大是指物質的三態以及熱的能量:地大~物質的固態;水大~物質的液態;火大~熱的能量;風大~物質的氣態。故四大並非指地、水、火、風,它是指物質的四種性質,只是用地、水、火、風做代表罷了。經綸上說每一種物體都具有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大少。如果海水加熱,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說一塊石頭,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風大少。如果石頭冷的話,火大少;石頭熱的話,火大就多。
佛教對物質的分類比較注重直覺的分析,即是我們的感官接觸物質時,直接的了解它,並非像研究物理、化學那樣,用各種儀器來研究,發現、明白裡面包含何種元素,佛陀是依據當時的社會人文條件方便說法。它著重於指導我們認識物質和心之間的關係,所以佛教是以物質的活動與精神的活動,在心與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個很特別的分類方法,既是將色法分為內色和外色,內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種;外色有色、聲、香、味、觸五種,合稱為五雙色。
受蘊指的是感官接觸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我們還有思想上的憂受與喜受。憂受是擔心、憂慮種種的事務;喜受就是對事物產生快樂的心情。憂受與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續而產生,並非由六根而來。比如你想起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內心很快樂,這就是喜愛。苦、樂、舍三受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所以憂、喜是煩惱,苦、樂、舍不是煩惱。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為一聚。這個受心所是無量無數剎那生滅的苦、樂、舍三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為受心所。
行蘊通過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產生的行動意志。行蘊是很複雜的,我在此只作簡單的解說: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稱為心所。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其餘的一切心所生法,這些心的行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並且念念遷流變化,都稱為行;這種種的「行」聚合在一起,則稱為行蘊。比如貪、瞋、痴的心:人家罵你,起嗔心,這就是「行」。此外,貪、瞋、痴、忿、恨、惱、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們的心念中,除了識、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這些心會造業,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們念一部《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為我們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兒變化,這個行是屬於善的:如果我們被人家罵,起瞋心是屬於惡的,那就是造惡。行蘊所生的心是造業的主要力量與原因,因為這些心念驅使我們的身、口、意去造業,所以行蘊是五蘊中造業的主要心理作用。
五蘊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蘊之外不存在獨立的「我」或永恆不變的主體,世間所謂的「我」是五蘊暫時的和合,「我」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五蘊認做實在的「我」或不變的主體來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