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無」和道家的「無」究竟有什麼分別?

2021-01-13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許多人都知道,佛教和中國道家都崇尚「無」,推崇「無」,把「無」看成理解世界的一把關鍵鑰匙。那麼,他們兩者究竟有何分別?

嚴格來說,佛家是不講本體論的,即不追問宇宙、人生的本源是什麼。佛家指看重因緣和因果,主要通過這兩個角度看待、理解世界。

因緣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關係,因果是指時間關係,無論空間或時間關係,這其中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本體,沒有持續不變的存在,這是佛教「無」的本質含義。

所以佛教經常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萬法隨緣,就是這個道理。

佛家的因緣關係歸結起來就是無,所謂無是指純粹的虛假和虛無,是不存在之物,所以佛家說的無就是空,空空如也的空——一種純粹的虛無——一無所有,萬法皆空。

與此同時,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的究竟是寂靜涅槃,寂靜涅槃就是空和無——一種不生不死、超越時空、無限存在的自由、無礙之境。用哲學的話說,佛家的寂靜涅槃就是絕對的存在空虛。

和佛教相比,中國道家的本體論則實在許多。

中國道家也貴無,但道家說的無不是純粹的虛假和虛無,而是事物理解世界的一種視角——一種認識方法。

舉個例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一個車輪軸中間的空洞是無,所以車輪子能夠容納輻條和轉動車子,所以車輪軸中間的空洞就是車子的本質——無。這叫無中生有!

細想一下,這個車輪軸中間的空洞真是虛無嗎,既是又不是!之所以稱它為是,是因為車軸的空洞確是空的——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它是虛無——空無一物。

之所以稱它為不是,是因為車軸的空洞最終成就了車子,車子是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因為車子可以行走,可以裝東西,所以車子的存在不是無而是有 !

如果根據佛家思想,這輛車子本身就是虛無,是不存在的色和空;萬法隨緣,一旦車子存在的條件發生變化,車子就消失無影。

所以佛家不講宇宙和人生的本體論,不談論有。中國道家則不然,道家最看重本體論,既談論有,又談論無。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在談本體論,莊子在《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篇目中,同樣講本體論。

道家講的宇宙本體是有還是無呢?嚴格來說,它既是有又是無。

道家認為,宇宙、人生的本體是道,道法自然的道。這個道既是有,又是無,是兩者的辯證合一。

道為何是有呢?因為道生萬物,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皆源於道,這個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地存在;所以道是宇宙、人生的總原則、總綱領,所以道是有,是存在。

這個道為何又是無呢?因為道是自然——自然而然,這個自然除了存在,沒有其他屬性。從哲學上講,這個道無法解釋,無法下定義,所以道又是無——沒有任何具體規定性。

這是道家給宇宙之道提出的解釋方法——二律背反說,又叫自相矛盾說——一種既肯定又否定的思想方法。借用西方邏輯學的術語說,這種思想方法叫矛盾思維。

總之,佛家不談宇宙本體,在佛家看來,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是轉瞬即逝之物,是純粹虛假和不存在之物,這叫色和相的「無」。

換言之,佛家的「無」徹底否定了世界的實在性,否定了萬事萬物的永恆性和持久性,這是佛家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中國道家則不然。道家看重宇宙、人生的實在性,肯定人生的積極意義;只是道家反對文明和文化,反對矯揉造作,主張回歸自然和尊重自然,這是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

關於佛家和道家「有無」論的本質區別和關聯,其中還包含許多其他論題,暫時留待後續。

相關焦點

  • 佛家供奉佛菩薩,道家供奉三清祖師,儒家供奉的這個牌位厲害了
    佛家「明心見性」,道家「返璞歸真」,儒家「修身養性」,方法各不相同,卻殊途同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找回被塵世染汙的那顆原本清淨明亮的內心。佛家供奉的是佛菩薩,道家供奉的是三清祖師,儒家除了供奉先師孔子之外,往往還要供奉和祭拜「天地君親師」。佛家之所以供奉佛菩薩,是因為佛家教義有云: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開悟的佛。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什麼是道?張三丰的一句話說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釋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為它們從根本處,說的都是這個「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
  • 習近平說的「我將無我」是什麼意思?
    如果查古籍,「無我」的概念在道家和佛家的用典中較多。《莊子·齊物論》中就有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思是世間的種種情態,都是附著於「我」而生,有「我」這個主體在,就有分別,比如你和我的區別,我和他的區別,一有分別,各種情態便產生了,喜怒哀樂、能言善辯。
  • 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四本玄幻爽文
    今天小編還是會陪伴大家,為大家推薦一些好看的小說,陪伴著大家度過無聊的時間,大家如果有什麼建議都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小編看到會回復大家的哦!今天帶來的是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四本玄幻爽文。《靈舟》簡介:道家修煉今生,佛家修煉來世!道在此岸,佛在彼岸,人在中間!
  • 宇宙是否有開始和盡頭?我們用古代道家理論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古代哲學其實有很多關於「我是誰,我是這麼來的,我將要往哪裡去」的這些問題的思考,包括佛家,包括道家,包括西方的哲學家。現在我試著用道家的理論去闡述這個問題,我儘量儘自己的理解解釋得通俗一點,不過這依然是有難度的,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或者說不是終極的「道」。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正是因為這種百科全書式的修養和修為,南懷瑾的著作雖然天馬行空、旁徵博引,但一言一語無不體現出那種貫通全盤、直達根本的氣質。我們從中挑選出了極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話,大家讀完後想必就能對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感知,對人生的修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 空•無•零點能量場
    古華夏創立了道家。道家之核心認知為:「 無 」。道家之千古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故,「 無為 」 者,「 無 」 之為也,而非 「 沒有 」 「 為 」 之。在古典道家眼裡,「 無為 」 是一個主謂結構表述的概念:「 無 」 是主語,「 為 」 是謂語;而非通常人們認為的偏正結構或動賓結構之表述。
  • 道家的幾個修行層次
    魯候說:這更厲害了,比我剛才知道的還高明,你能做到不用耳目就有耳目的功能,其道奈何,這道術是怎麼一回事,寡人實在想聽聽。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亢倉子開始講道家的修煉原理。 第一步「體合於心」字體很簡單,內容不簡單,我們都有自己經驗,這個伴我們生長的身體和心並不是那個配合的。
  • 南懷瑾老師:道家的五種神仙絕非等閒之輩
    佛家講羅漢、菩薩;儒家叫聖賢;道家叫神仙;總而言之,統統叫做「聖」。「聖」到什麼程度呢?「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是成仙成佛。順便再給你們介紹什麼叫仙佛。道家神仙分五種,鬼仙,地仙、人仙、天仙、大羅金仙。講到鬼,就講到生命問題了。鬼仙是最下階段的仙,一個人一輩子學佛修道學得迷糊,有些神經病似的,死了就做鬼仙。
  •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如何翻譯成英文?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無我」是一個極具中國哲學色彩的概念,多見於道家、佛家典籍。 《莊子·齊物論》中就有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思是世間的種種情態,都是附著於「我」而生,有「我」這個主體在,就有分別,比如你和我的區別,我和他的區別,一有分別,各種情態便產生了,喜怒哀樂、能言善辯。但莊子說,這種對立概念中的「我」只是「假我」,並非「真我」,所以要破除對立。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現代新道家:湯用彤、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
    二、知行合一的為人為學湯用彤溫潤如玉的君子風範,雖然也能從儒家和佛家的思想體系中找到某些淵源。但筆者認為,僅從儒家和佛家的角度去解讀湯用彤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湯用彤對道家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體悟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道家文化對他的影響和啟示並不在儒家和佛家文化之下。湯用彤的道家品格,不僅體現在他對道家道教的「同情默應」的深入研究上,而且其立身行己在三教兼宗中最具道玄特色。
  • 傳說中的無分別智是什麼?了解一下?
    傳說中的無分別智是什麼?了解一下?皆仁法師無分別智,又稱為無分別心,是指舍離主觀和客觀的相對之相,而達到真正平等的真實智慧。簡單說,無分別智就是離主觀、客觀相,平等地運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維的真實觀智。
  • 古代神話中,「神」與「仙」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一句話就能概括
    我們熟悉的《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算不算古代神話?嚴格來說不算,這兩部古典神魔小說都利用了「古代神話」的體系,卻又做了大量的修改和糅合。相比之下,《封神演義》比《西遊記》的體系更雜亂,既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這樣的道家神仙,還有菩提、接引這樣的佛家神仙。 此外,《封神演義》還杜撰出了一個地位超過三清的「鴻鈞老祖」,這一點完全違背了道家神話體系。
  • 道家造句和解釋_道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家(dào jiā)。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朱自清《「好」與「妙」》:「道家是逃避現實提倡隱逸的,老子和莊子更用詩來寫他們的哲學。」]
  • 道家和易經常說的「龍虎」究竟是什麼意思?
    故覆載之間,纖洪巨細,未有外乎陰陽者也。丹經子書,種種異名,不出陰陽二字,歷代仙師,假名立象,喻之為龍虎,使學徒易取則而成功也。金丹四百字所以在龍呼於虎,虎吸龍精。心念剎那不停,馳鶩不息,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故喻之為龍。伏虎者,伏其出入之息,息之難調難馴,有似於虎。故降龍即降心,伏虎即伏氣。其妙在於身外心息相依。心依於息則凝,息依於心則順。漸依漸和,漸細漸微,乃至屹然不動,心無起滅,息無出入,則降龍伏虎之效驗見。所以所謂凝神靜氣,首先需要的就是心靜,人心死,道心方可活,這就是所謂的降龍。
  • 佛家這一成語居然和封神中的趙公明有關,真讓人意想不到
    封神演義當中,有一位仙人十分厲害,他手持一條神鞭,又有弗龍索和二十四顆定海神針這兩樣法寶,在封神之中戰力無雙。他曾經一鞭將姜子牙打死,後又連傷闡教多名仙人,最後和燃燈道人戰至武夷山,手中法寶盡數被後面趕來的蕭升曹寶二人以落寶金錢與聚寶盆奪去。
  • 佛教:28天層層有何不同寓意?漸已遺失的佛學真諦,蘊含大智慧
    」,曾經固執的以為頭頂蔚藍的天空就是「天」的全部,長大後才知原來天外世界如此奇妙,真為曾經的坐井觀天感到羞愧,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28天層層分別有何寓意?儒家稱做「皇皇上帝」,道家稱「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稱三十三天王、帝釋、釋提桓因,都是稱同一上帝,威權統轄四大天王。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到底有什麼涵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的這句話,從小我們就都學過,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當時的理解,真是相當的膚淺,今天我們好好探討一下,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涵義。小時候我們一直覺得這是一句激勵人們去學習的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我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不怕吃苦,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們刻苦學習了十幾年。可是人到中年,才忽然發現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意思來了一個大轉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 ...最高境界定義為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無色無相和道家的順其自然
    比如少年時代的楊過和韋小寶,都並不見得是什麼「乖孩子」,他們使用的手段並不一定那麼「高大上」,但他們卻做了許多大俠份內的事。武俠小說中的「俠」,指的是「俠義」,自然被引申為「正義」,而「正義」就是「除暴安良」,這也是武俠小說的最高道德主題。世上的豪傑有「英雄」,就有「梟雄」,武俠小說裡有「大俠」,就有「魔頭」,有多大的善,就有多大的惡,這已成為武俠小說中鐵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