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2
古印度誕生了佛學。
佛學的核心認知即《心經》之所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空 」 者,佛學之要領也。
所以,得佛學 「 空 」 之要領者,便會領悟《金剛經》之開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得佛學 「 空 」 之要領者,便會覺悟《華嚴經》之警示:「 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偽誑詐,假住須臾,誑惑凡人。」
古華夏創立了道家。
道家之核心認知為:「 無 」。
道家之千古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
歷代大多數注家都把《道德經》中的 「 無 」 ,想當然地理解為 「 沒有 」,因而與 「 有 」 相對應。
所以,人們通常把《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彰示的核心概念 「 道常無為而不為 」 中的 「 無為 」 理解為 「 沒有 」 作為或者 「 不予 」 作為,與 「 有為 」 相對應。
其實,反覆通觀《道德經》,你會慢慢體悟到老子所言之 「 有 」 是 「人為 」 之 「 有 」,而非 「 本源 」 之 「 有 」。故,「 無為 」 並非是 「 沒有為 」,對應的也不是 「 有所為 」;「 無為 」 對應是 「 人為 」 ,即人自以為是之 「 有為 」。
故,「 無為 」 者,「 無 」 之為也,而非 「 沒有 」 「 為 」 之。
在古典道家眼裡,「 無為 」 是一個主謂結構表述的概念:「 無 」 是主語,「 為 」 是謂語;而非通常人們認為的偏正結構或動賓結構之表述。
正如《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所言:「 聖人處無為之事 」,也就是說由 「 無 」 來主導,來控制,即遵循天地之道或者說遵循大自然內在之邏輯來運行萬事萬物。
「 無 」 者,「 無極 」 之狀態也。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定大業。
可見 「 無 」 是天地之間、人世之間最底層之邏輯,第一性之動力。
欲成功,欲成仙,欲無病,欲長壽,欲快樂,欲從容,欲幸福,當何如?「 無為 」 者,必達之。
有人問,何以操作呢?
道家經典《雲笈七籤》明示之:「 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在科學領域,有兩位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一位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位是學界鼎鼎大名的馬克斯•普朗克。後者在 1900 年研究黑體輻射時,創造性地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從此,量子力學以及量子物理學一波三折且愈發蓬勃地發展成為現代物理學之主角以及現代電子工業、計算技術、數據處理、網絡領域的科技支柱。
基於牛頓數學物理哲學範式的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即經典物理學,在描述人類可直接觀測的宏觀領域可堪稱完美,甚至令人陶醉,以為從此破解了天下萬事宇宙萬物。
可是,時至十九世紀末,經典物理學在描述微觀系統時愈發地捉襟見肘,力不從心,與實驗觀察結果愈發相左。
二十世紀初,從前無古人的量子概念出發,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丁格、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裡科•費米、保羅•狄拉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阿瑟•霍利•康普頓等一大批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共同創立了量子物理學。
量子物理學的革命性顛覆了人們對物質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認知,精準地解釋和預言了許多人們無法直接想像的物理現象,並且得到實驗以及工業的精確驗證。
因此,以微觀粒子系統為研究對象的量子物理學已經成為了現代科學的基礎理論,或者說,構成了有別於牛頓經典理論的現代科學認知新範式。
量子物理學證明了在任何真空中,即在宇宙之中或者說在天地之間,從微觀視角觀之,根本就沒有物質之存在,物質主義是很荒唐之臆想。在基本粒子以及亞粒子尺度上,物質消失了,惟有不同頻率之能量振動,即使在絕對零度也就是攝氏零下 273.15 度的情況下,仍然蘊藏著超巨量的能量。物理學家將這一狀態稱之本底能量之海,或真空零點能量場。
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怎麼才能提取、使用宇宙間的這種真空零點能量。但是,其未來的想像空間卻已經展開,並且在全球科學家的不斷探索中已有階段性成果和專利技術展現出來。
由古到今,從生命覺知到科學演進:
空 — 無 — 零點能場
存在著內在之相互關聯。
例如,美國著名高能物理學家弗裡喬夫•卡普拉 1975 年出版了專著《物理學之道 — 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之後連續兩次再版,倍受歡迎,影響深遠。
卡普拉在書中廣泛比較和深入探討了近代物理學之演進與東方神秘主義之佛學、道學的理論關聯,得出了 「 近代物理學的新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思想驚人的相似 」 之結論。
在生命領域,進入 「 空 」 或 「 無 」 或 「 零點能場 」 ,宗教或哲學或文化等方面早已形成了成熟且高效之途徑。
佛家,講究戒除 「 貪、嗔、痴、慢、疑 」,定其心神,生其智慧,達其空靈。
道家,倡導靜觀、專注、聚精、會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
在古代夏威夷地區,流傳著一種被稱為 Ho』o ponopono 即 「 荷歐波諾波諾 」 的療愈之法。在夏威夷語中,「 荷歐 」 意為 「 塑造 」,「 波諾波諾 」 表示 「 完美 」。這個方法的核心要點,認為人的任何疾患與病疼皆是混亂的思想和亂七八糟的記憶所引發的身心失衡所致,所以,只須將這些負面的東西清理乾淨,讓思維和情緒回到 「 空 」 「 無 」 之狀態,生命之 「 神 」 性就會顯現出來,能量充盈,療愈之目標便隨之達成。
「 荷歐波諾波諾 」 又稱為 「 零極限 」 療愈。
「 零極限 」 之清理過程與佛、道兩家修練的過程,在進程上和邏輯上完全一致:
修靜 - 懺悔 - 祈禱 - 感恩 - 清零 - 逆轉 - 坦然 - 療愈
只不過在操作層面更為簡單,只需要用心反覆誦念或默念四句話:
對不起 — 請原諒 — 謝謝你 — 我愛你
其實,這與佛家反覆誦唱 「 阿彌陀佛 」 也十分相似。
如是觀之,現代醫學 — 不論西醫還是中醫,現代心理學 — 無論諮詢或是用藥,都只是在症狀層面費盡心機,修外不修內,或修外難修內,與生命本性的療愈之道漸行漸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