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慧燈之光5—般若心經》
題目:量子物理與空性的區別(下)
量子力學有助於闡述
佛教義理
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相信科學的。
以前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承認周圍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科學。
但量子力學就打破了這一觀點,這樣,我們可以不藉助於量子力學的理論把公眾引向空性的境界。
之所以要簡單介紹量子力學理論,就是為了推翻我們心中粗大的錯誤觀念。
雖然佛教也能做到這一點,但量子力學理論是被公眾普遍接受的觀點。
既然公眾接受了這樣的理論,我們就更不可能推翻量子力學或者相對論的觀點,只有承認——我們日常的所見所感都不成立,都站不住腳。
凡夫都希望身邊所有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這樣心裡會踏實一些。
但經過觀察以後,我們卻找不到一個讓自己踏實的東西——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粗大物質,最後都可以消失在純能量當中。
佛告訴我們,所有物質的最小單位,叫做無分微塵。
無分微塵可以在空中消失,如果想去追蹤它的去處,是根本沒有辦法的。
實實在在的固體,就是這樣在虛空中消散無餘。
《俱舍論》特別是大乘佛法當中講過:當物質,或者整個宇宙誕生的時候,就是在虛空中忽然間產生的。這種觀點,與所有物質產生於純能量的觀點也是大體相同的。
請大家好好思維,我們原有的觀點都是不對的!
不僅僅是量子力學,包括相對論裡面的質能關係,也證明了這一點。
質量與能量之間的轉換
所謂質能關係,是指質量和能量之間的轉換。
即所有的質量可以完全轉變為能量——所有宏大的東西,最後都可以變成沒有任何物質的實體;能量也可以轉變為質量。
換言之,在我們肉眼觀察不出任何東西的空間當中,也存在著量子場,在這樣的空中,可以產生形形色色的物質。
當然,這是指在微觀世界當中,在宏觀世界當中,不可能天上一下子就出現一架飛機,然後又在空中忽然消失。
這些觀點,跟我們的常識都是相反的,在兩個相反的觀點當中,我們選擇什麼觀點呢?
只有選擇量子物理!
我們必須承認以前的觀點是錯誤的。
多年以來,大家一直認為至少有一個基本的粒子存在。
通過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不僅推翻了經典物理學,以及西方哲學的觀點,而且也幫佛教推翻了我們原有的觀念。
量子力學與空性有區別
在講述佛法空性時,我們提到了量子力學的觀點,而在量子力學中,並沒有認為世界完全是空性的,也沒有提到無我、空性的概念,至於修法、斷除我執、斷除煩惱等等,就更出乎他們的預料了。
雖然起初他們並沒有想過空性的意思,但通過儀器測量、科學試驗,卻讓他們無意間發現了接近物質本性的境界——量子場,但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就不能再前進了。
他們至今認為,量子場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是客觀存在的物質。
為什麼他們只能走到這一步?
因為,在宇宙剛剛形成的時候,粒子的密度是非常大的。
由於密度太大,所以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粒子碰撞器,也不能讓這種組成物質的原始粒子粉碎、分離。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粒子不能再分離,其實它們還是可以分離的。
當量子力學與佛教一起肩並肩地走到這裡的時候,它們兩個就分手了。
量子力學只有暫時停頓在這裡,而佛法卻可以繼續前行。
佛教認為,雖然量子場也是一種物質,但它卻是可以被打破的。
雖然佛經當中沒有「場」的名詞,但在《大乘阿毗達摩》當中卻有這樣的物質概念,前面介紹色法的時候,就提到過這種無形、無色的物質。
佛教的物質概念是很廣的——不僅僅是粗大的東西才稱為物質,包括細微的東西也可以稱為物質。
零點能(量子場)如何消失?
雖然量子場沒有顏色,不具實質,但它卻有波一般的形態。
既然有波一般的形態,就可以分出東、西、南、北、上、下,這樣一直分解到最後,它就會在虛空中真正地消失,最終什麼都不會剩下。
為什麼呢?
譬如:一個有形、有色的物質,它的體積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
既然是有限,就會越分越小,當小得不能再小的時候,它就會消失在虛空當中。
什麼是「小得不能再小」呢?
就是如果再分,它就沒有了。
很早以前我們就認為,我們肉眼所見的,無色透明、沒有質礙,沒有固定形狀的空間,就叫做「虛空」;
而沒有空氣成分,也即沒有氮氣、氧氣、水分等等的虛空,就叫做「真空」。
在真空中,是沒有任何物質的。
後來科學家發現,即使是在真空當中,也存在著一種非常細微的能量——零點能(量子場)。
所有的物質,都是在零點能當中產生,最後又消失於零點能當中。
佛教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即使是零點能,也可以消失於不存在任何東西的虛空或者空性當中,這樣的虛空,才叫做真正的「真空」。
也就是說,所有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會消失於空性當中;而所有的物質,又都產生於空性當中。
色即是空
雖然有些量子物理學家也會說「色即是空」,但他們所謂的「色」,只是很狹窄的一個範疇。
量子力學的「物質」或者「色」的概念,就是顏色、形狀、聲音、味道等等。
而佛教禪定當中所出現的特殊色法——白骨、水、風、火、紅色的世界等等,量子物理學家從來就沒有看到過,因而也不會相信這樣的結論,更不會把它們列入物質的範圍之內。
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色即是空」,要比佛教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層次低得多。
他們連「場」的概念都沒有打破,其他的很多特殊色法,他們就更不可能打破了。
「場」以上的概念,已經被量子物理打破了,佛教必須要運用中觀理論打破「場」的概念,並繼而把所有的執著都徹底推翻,最後唯一剩下的,就是空性。
譬如:一棟樓是怎樣產生的呢?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建築設計師、建築工人、建築機械等等共同創造、修建的。
從微觀的角度來說,量子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有形、有色的物質,是由無形、無色的量子場產生的。
而佛教卻進一步認為,包括量子場本身,也是從沒有任何物質的空性當中,忽然間無因無緣地產生的。
量子物理學家說:當物質消失的時候,是消失於純能量(量子場)當中的,純能量是萬事萬物的基礎;
而佛教又進一步認為,包括量子場本身,也可以消失於空性當中,最後留下的不是能量,而是空性。
平臺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