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零點能」有多強大?超越核聚變和反物質

2021-01-08 網易

2021-01-03 19:17:43 來源: 宇宙解碼

舉報

  「真空」是一個物理學概念,這個詞表達的意思是「空無一物」,也就是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無,理論上來說,一片空間中不存在任何粒子的時候,這片空間就處於真空狀態,但是在量子理論問世後,科學家發現宇宙中不存在「絕對真空」,任何一片空間中都在進行著人類觀察不到的「量子漲落」。

  

  在地球外的宇宙空間中,就算不考慮量子漲落,其實也只是「超高度真空」的狀態,因為在太陽系的宇宙空間中,存在著每立方釐米0.1個氫原子和氫分子的星際氣體,這是因為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個「行星狀星雲」,由大量的氫元素組成,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的元素就是「氫元素」,佔據了全宇宙90%以上的總質量。

  在引力的作用下,行星狀星雲演化成了今天的樣子,仍然有很多殘留物質存在於宇宙空間中,宇宙中真正空曠的地方是「宇宙空洞」,比如著名的「波江座空洞」,這個空洞的直徑有10億年,在這個空洞中幾乎不存在任何星系,理論上認為這樣的「宇宙空洞」是天體纖維狀結構的中間地帶。

  

  量子理論認為,就算是在宇宙空洞這樣不存在任何星系的區域,也不存在絕對的真空,「量子真空漲落」是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推導出的結論,這個理論認為,在宇宙的大部分空間中,會在很短的一瞬間誕生出「虛粒子」,虛粒子一般是一正一反兩個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接觸後會相互抵消,兩個粒子的出現看似違背了能量守恆,但是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很短暫,從宏觀來看其實是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

  

  如果沒有任何粒子出現,處於「絕對真空」的狀態中,沒有粒子的運動,就代表溫度達到了「絕對零度」,可是在我們的理論中指出「絕對零度不可能實現」,這些突然出現又馬上消失的虛粒子為宇宙的整體溫度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為什麼絕對零度無法實現呢?

  拋開時間和空間不談,仍然從量子理論入手,不確定性認為,我們不可能在同時百分百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讓一個數據變得準確的時候,必然會讓另外一個數據變得「不確定」,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量子漲落的出現。

  

  如果達到絕對零度,就代表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會靜止,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就可以同時被確定了嗎?這顯然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因此科學家認為,就算是真正實現了絕對零度,粒子也會在不確定原理的影響下發生震動,這個震動產生的能量被稱為「真空零點能」。

  

  物理學家卡西米爾提出的「卡西米爾效應」可以很好的證明量子漲落和真空零點能的存在,把兩個不帶電的金屬板放在一起,真空中的量子漲落會讓這兩個金屬板產生吸力,兩塊金屬板靠得越近,產生的力就越強,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個現象的存在,這代表在宇宙空間中,存在著大量的能量。

  「真空零點能」可能是未來人類最理想的能源,這種能源遠比可控核聚變要強大,不論是可控核聚變還是反物質引擎,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質量,而真空零點能是「無中生有」,如果人類未來的科技達到要求,就可以從宇宙空間中的任意一個「點」獲取真空零點能,並把這種能量轉化成人類需要的能源。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真空零點能就像是人類曾經設想的「永動機」,現在人類對零點能的運用,只能讓兩塊金屬板貼合在一起微微發熱,這證明了零點能真實存在,如何運用零點能才是最大的難題。

  可控核聚變可以讓人類文明快速發展成為二級文明,但是可控核聚變並不足以支持人類走出銀河系,只有實現對真空零點能的運用,人類的宇宙飛船才可以像科幻電影中一樣來去自如,不用準備能源儲備就可以讓宇宙飛船自由運動。

  

  真空零點能的存在還代表外星文明的科技可能會遠超我們想像,如果外星文明可以利用真空零點能,他們對宇宙的探索程度可能是人類無法預測的。現階段人類對於真空零點能的運用還處於基礎理論階段,NASA對真空零點能已經有了相關計劃,不過距離真的實現對真空零點能的運用,可能還需要很久很久。

  最讓人感到疑惑的是,真空零點能的能量密度大到讓人無法相信,甚至會懷疑這個理論的正確性,在任何一個點上真空零點能可以產生的能量,甚至都要大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但是這麼大的能量為什麼不會引起時空的彎曲呢?或許在未來會有新的物理理論給人類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超越核聚變和反物質的「真空零點能」有多強大?
    「虛粒子」,虛粒子一般是一正一反兩個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接觸後會相互抵消,兩個粒子的出現看似違背了能量守恆,但是因為它們出現的時間很短暫,從宏觀來看其實是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的。拋開時間和空間不談,仍然從量子理論入手,不確定性認為,我們不可能在同時百分百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讓一個數據變得準確的時候,必然會讓另外一個數據變得「不確定」,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量子漲落的出現。
  • 真空零點能
    對卡西米爾力(Casimir force,一種由於真空零點電磁漲落產生的作用力)的精確測量,證實了這一物理現象。現代科學認為真空並不意味著一無所有,真空是由正電子和負電子旋轉波包組成的系統。而與這種現象伴生的能量,被稱為零點能,也就是說,即使在絕對零度,這種真空活性仍然保持著。
  • 宇宙真空零點能(Zero point energy)
    傳統核物理理論認為,只有在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強下,克服庫侖勢壘才能發生氘核聚變,像常溫常電壓下的電解過程是不可能發生核反應的。而且若認為過熱是由核反應引起的,就應該觀察到大量的中子和γ射線,而實驗中卻未觀察到。加之,一些實驗室也聲稱重複實驗中未能觀察到弗雷希曼和龐斯所宣布的現象。
  • 量子真空零點能:真空不空,負能電子海,從虛空溢出物質粒子
    在禁區上方的正能態粒子不會踏進負能區,這樣保證了自然世界中的實物電子的穩定,負能態的電子如果「吃」了至少2m0c^2的能量餐,就會跨過能態禁區,躍遷進入正能態,於是正能區出現了一個正能態電子,而負能區少了一個負能態電子,真空出現「電子空穴」對,空穴就是反電子,相當於正能態電子。反粒子陸續被實驗發現證實存在。
  • 神秘的撓場與真空零點能
    (15)而與這種現象伴生的能量,被稱為零點能,也就是說,即使在絕對零度,這種真空活性仍然保持著。(16)其實,早在1891年,科學家忒斯拉(NikolaTesla)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到:幾個世紀之後,也許我們可以從宇宙中的任意一點提取能量來驅動我們的機械。
  • 量子真空零點能與全息宇宙
    對卡西米爾(Casimir)力(一種由於真空零點電磁漲落產生的作用力)的精確測量,證實了這一物理現象。許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為提取零點能進行了長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對於真空零點能和撓場(Torsionfield,spinfield)的深入研究,將引起科學和技術的巨大變革。所有的自然現象都與真空相關,引力和慣性來自真空零點漲落,生物的起源和進化應考慮零點能和自旋場,因為零點場攜帶著有意義的信息。
  • 狄拉克之海與真空零點能
    粒子的產生源於場的激發,這些虛粒子的產生,也是從真空中借來了能量,從而導致場被激發出來,然後又在瞬間湮滅,將能量又還給了真空。目前的理論認為真空中不斷的有各種虛粒子對的產生,湮滅和相互轉化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真空漲落,也被稱為量子場漲落或量子真空漲落。
  • 為什麼反物質遇到普通物質就會湮滅?它的原理是什麼?
    人類的夢想是星辰大海,要實現這個夢想,我們就需要強大的能源。就目前來看,離我們最近的強大能源就是核聚變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能源並不完美,即使以後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的技術,也只能將核燃料的大約0.7%的質量轉換成能量。那還有沒有更強大的能源呢?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早已發現,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物質——反物質,這種物質能夠與普通物質發生湮滅,並且將自身的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
  • 人類與「永動機」的千年恩怨:零點能?時間晶體?是科學還是科幻?
    現在科學家們最主要的技術思路是託卡馬克和仿星器等,不外乎是通過磁約束等離子體,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並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可惜的是,從上世紀下半葉到現在,儘管有不斷的突破,但離最終的產業化還有不少的差距,因此也有人自嘲人類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永遠還有50年成功!」
  • 什麼是真空零點能?1立方釐米真空蘊藏的能量真的比整個宇宙還多?
    其中一個猜想就認為,EmDrive可能是無意中利用了真空中的量子漲落,使用了神秘的真空零點能,產生虛粒子來推動引擎前進的。那麼什麼是真空零點能呢?真空零點能是量子力學中描述的物理系統固有的最低能量,即使在絕對零度條件下依然存在,這種能量無法從系統中移除。
  • 什麼是真空零點能?1立方釐米真空蘊藏的能量真比整個宇宙還多?
    其中一個猜想就認為,EmDrive可能是無意中利用了真空中的量子漲落,使用了神秘的真空零點能,產生虛粒子來推動引擎前進的。那麼什麼是真空零點能呢?真空零點能是量子力學中描述的物理系統固有的最低能量,即使在絕對零度條件下依然存在,這種能量無法從系統中移除。
  • 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真空嗎?真空未必真空,它充滿了反物質
    在一百多年前,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質量越大,其外圍就會籠絡越多的電子。可是當時的科學家卻認為,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就像是行星繞恆星那樣規矩。這種觀點認為,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有很大的真空。有人計算過,如果原子核直徑是1米,那麼電子大約就在原子核100公裡開外的位置上運動。形象地比喻,原子核如果是一個在北京的成年人,那麼遠在天津就有一群小屁孩圍繞著他在運動著。
  • 1克反物質有多大的破壞力?
    愛因斯坦從狹義相對論中推導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據此我們知道任何物質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如果正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它們就會互相湮滅,所有的質量都將會轉化為純能量,質能轉換率達到了極致的100%,遠高於核裂變和核聚變。
  • 反物質產生的能量是核聚變的50倍,人類能否利用這個能源?
    引言:面對浩瀚的宇宙,人類顯得渺小和無助,即使人類已經能夠登陸月球和探索其他的行星,但是要飛出太陽系還要漫長的時間。那麼怎樣才能將人造飛行器的速度提上去呢?或許反物質可以,因為它的產能比核聚變要高50倍。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現今普遍建造和使用的核反應堆都是基於重核裂變的原理。重核裂變是用亞原子的粒子撞擊重原子(主要是鈾或鈽原子)靶核,引起撞擊後的靶核分裂成一些碎片,其中包括兩三個中子。這些中子又會撞上其他的重原子,使之繼續分裂並釋放更多的中子。如果有足夠多的重原子在一個足夠小的空間中,那麼這個過程就會滾雪球一般呈鏈式發生。
  • 反物質與正物質碰到一起就湮滅並爆發出巨大能量怎麼能夠保存呢?
    但人類開始掌握了一定的質能轉換技巧,比如核裂變發電,也就是現在的核電,這種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可以達到質能轉化率的0.13%,所以核電和原子彈的威力十分巨大;核聚變卻能達到0.7%的質能轉換率,是核裂變的5倍多,所以氫彈比原子彈又厲害多了。
  • 構成地球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什麼說鐵元素是核聚變的終結者?
    在大暴漲之後,能量在真空環境下發生衰變,逐漸產生質子、中子、電子、夸克等所有基本粒子。幾十萬年之後,通過真空衰變的長時間醞釀,質子和中子才慢慢地結合形成原子核,然後又過了幾十萬年,這些原子核和電子才進行了結合,從而誕生了宇宙中第一批中性原子,其中佔比最高的為氫、其次為氦,氫的比例可以達到90%以上,從而為宇宙中星體的誕生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 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超空間引擎,兩者有何差別?哪個更易實現?
    三體中的無工質核聚變引擎和曲速引擎,哪種更易被人類使用?《三體》這本小說的出現,深受年輕人喜愛,同時獲得了很多大獎,讓大家對宇宙有了一個重新的定義,這本小說描述了劉慈欣個人的主觀看法,書中曾經提到過無工質核聚變引擎,我們只看它的名字,能夠猜測製造這一工具程序非常繁瑣。
  • 真空質心場源:引力還是斥力,取決於真空零點能調節基本態與激發態
    ,物質以「強力、弱力、電磁力」這三種不同形式的基本力,共同保證了物質的凝聚結合生成,而不會返回能量態,重新融化復歸於虛無的真空中。真空零點能:「空無一物」但不是無能而真空始終擁有零點能,始終要保持「空無一物」的基本態,總要把有形物質融化復歸於無形
  • 未來的電池技術會有哪些重大突破?反物質電池強大到你無法想像
    只有核聚變,安穩穩定無汙染,是一種強大的清潔能源,才能夠實現電池技術的重大突破。未來一旦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核電池也會應用而生,會取代我們現在的傳統電池,核電池的各個性能自然要遠強於我們現在應用的鋰電池及其它電池,這是電池技術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