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零點能量

2020-12-03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新進展!據頂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報導:藝術家表演所用的光學機械矽納米束可以採用雷射進行冷卻。這一進展對量子技術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帶您一探究竟。

圖1 光學機械矽納米束可以採用雷射進行冷卻 來自IBM歐洲研究院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簡寫為EPFL)的研究人和IBM歐洲研究中心的人員的聯合研究的最新的研究顯示,雷射可以對納米機械振蕩器冷卻至零點能量,即最小能量狀態的的狀態點。這一技術成功的發現,對量子技術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類頂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論文題目為:Laser Cooling of a Nanomechanical Oscillator to Its Zero-Point Energy。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研究發展了利用聲學特性的工具,如聲共振或機械振動。對於機械共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用於加工過程或作用過程的信號,或者作為高精密測量儀器的收集信號的一個標誌。

在更加基礎的層面上,這個振動遵從量子力學的基本規律。在不久的將來,利用材料的聲學特性的未來黑科技將會是充分發揮量子力學特徵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技術,如充分利用在兩個機械振動或兩個振動態的疊加態的糾纏。

「這將是進入量子領域的開端,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一技術是平行於現有的量子技術的技術,如不同於現有的量子計算機」。Itay Shomroni博士說到,他是該項目團隊的一員,「這些體積相對比較大的物體產生的量子效應的本質常常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其中這些影響因數中最普遍的是熱噪音——由於有限溫度的隨機波動而產生的」

為了達到可能觀察量子力學效應的這一層面,研究人員首選將環境影響中的噪音這一因數給排除掉。這可以通過將機械振動進行冷卻直至到最低的能量狀態,這一最低的能量狀態點就是零點能量狀態,也叫 基態。

基於量子力學的本質特徵,振蕩器經常在其基態並不會被冷卻,而寧可說是,它包含著一個最小的能量狀態,就是所謂的零點能量。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不同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可以使用納米機械振蕩器或微米級別的機械振蕩器,可以將機械運動控制在接近基態,甚至接近零點狀態

「我們的辦法非常簡單,冷卻整個機械裝置直至極端的低溫狀態,在毫開的溫度範圍內,」「但這會增加實驗的複雜性並進而帶來其他的限制。我們也開始瞄準將我們的系統處於基態,操作溫度在幾K的溫度範圍內」。「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極力使用雷射冷卻一個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零點能量狀態。顯而易見的,他們獲得了一個極端低的控制區域,即92%的部分為基態,從而推動整個系統在更深的層次進入量子的範疇。

「研究人員採用雷射冷卻機械振蕩器的運動,這一操作在第一眼看來是比較令人吃驚的事情」,「這一技術應用於我們的實驗是一件非常有名的技術。雷射會施加一種稱之為輻射壓力的物質狀態這一輻射壓力可以用來進行對機械運動進行潮溼和冷卻,而且還是直接使用,只需要施加在運動物體的反方向即可。

在實驗中,機械振蕩器的振動發生在一個矽納米束上,長度為幾微米,界面為 220 nm x 530 nm這一界面同時作為光學共振器(諧振腔)來作為研究人員傳輸雷射的媒介。這一系統中物體的震蕩和雷射的壓力都是相互依賴的,於是,他們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最終對系統進行冷卻。」

眾所周知,雷射會加熱物體使得物體的溫度升高,這是因為物體會吸收光的能量。為了儘可能的減少這一能量吸收效應,研究人員將振蕩器周圍包裹(包圍)著He氣體,利用He氣對吸收的能量進行快速的冷卻。

採用這一雷射冷卻技術,研究人員可以實現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零點能量狀態。他們的實驗結果也表明該技術方法的有效性,該技術也有效的利用了雷射技術將機械振蕩器冷卻到目標狀態(零點狀態)。

研究人員同時利用振蕩器本身所自帶的無校準公制原位測量了系統中殘餘的熱能量,即,吸收和反射的能量比值。這一特定的公制方法同時也是振蕩器量子本質特徵的一個信號特徵。

這一雷射可以將振蕩器冷卻至基態的技術為我們創造了新 的應用可能,同時為發展新的量子技術和為將來的量子力學的研究提供了借鑑。例如,這技術的實現可以實現兩個相對體積比較大的物體同時位於在疊加態,這一狀態也叫薛丁格貓狀態。

而且,這一發展的技術為機械系統在接近零點狀態工作創造了可能。這一實現對量子計算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IBM的研究人員當前正在極力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將量子信息從其超導的量子位轉換到光子狀態。

這一期間可以作為連結量子計算機基於超導的量子位轉換到光子狀態(利用光線傳輸),從而創造出量子網絡,進一步達到可以進行計算的功率範圍。直到今天,最成功的辦法是將微博-光纖傳輸在一個機械系統中最為媒介而實現。對於這一應用,其能夠實現機械系統在基態則變得非常有必要。

在隨後的工作中,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和IBM的研究人員正打算利用這一技術:雷射冷卻機械系統到零點狀態來控制他們的運動以感興趣的方式來運動。例如,研究人員可以探討如何製造出奇異量子態的可能性。

圖2 聲子屏蔽的光機諧振器

a,矽納米束和外部外聲子帶隙屏蔽的掃描照片 . b, 納米束中間空洞的放大SEM照片 . c, 上部: 納米束孔洞局部局域光學共振的歸一化電場,採用有限元模擬(FEM)的結果 . 下部: 有限元模擬的聲共振的歸一化位移場,其位移通過額外的局部變形(應變)來表示,這個變形通過顏色的區別顯示出來 . d, 納米束和局部聲共振之間界面的SEM照片 . e, 局部聲共振在納米束-場界面處的歸一化平方位移的幅度場,表明強的聲輻射抑制效應

圖3 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量子基態的實驗示意圖

圖解:單模、可調製的,波長為1550nm的半導體雷射用來進行冷卻和將機械轉換的雷射束輸送到納米束光機械振蕩器中的孔洞中,此處利用He氣體進行低溫製冷。採用一個測波儀器來追蹤和鎖定雷射頻率,並且使用一個可變的光衰減器來設定雷射的功率。傳輸的信號通過Er摻雜光纖放大器進行放大,探測的高速光子探測器實時連接到光譜分析儀上,在此處測量機械噪音的頻率功率譜。一個慢的調製探測信號用於光譜分析,雷射冷卻所用的光束通過放大的電光調製器來進行校準。

圖4 手性的超表面的光機系列

圖5 光機械晶體及其實驗 策略

圖6 觀察到的手性彈性效應

參考文獻:

1.Chan, J., Alegre, T., Safavi-Naeini, A. et al. Laser cooling of a nanomechanical oscillator into its quantum ground state. Nature 478, 89–92 (2011).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0461

2.Optomechanics of Chiral Dielectric Metasurfaces

Simone Zanotto Alessandro Tredicucci Daniel NavarroUrrios Marco Cecchini Giorgio Biasiol Davide Mencarelli Luca Pierantoni Alessandro Pitanti

First published:18 December 2019 https://doi.org/10.1002/adom.201901507

文章來源:

Liu Qiu, Itay Shomroni, Paul Seidler, and Tobias J. Kippenberg, Laser Cooling of a Nanomechanical Oscillator to Its Zero-Point Energ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4(2020).173601 – Published 29 April 2020. DOI: 10.1103/PhysRevLett.124.173601

相關焦點

  • 雷射冷卻可使納米機械振蕩器接近其基態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IBM歐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到零點能量(即包含最小能量的點)的過程。他們的成功演示被《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刊載,可能會對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 雷射製冷技術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用雷射冷卻液體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解決了這個存在了幾十年的難題,他們在現實條件下,實現了用雷射冷卻水和其它液體。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11月16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團隊利用紅外雷射將水冷卻到36華氏度,這是該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  「如果你看過電影星球大戰,就會知道電影裡面的雷射炮能夠使物體升溫。
  • 迄今最強超短雷射脈衝振蕩器問世,平均輸出功率創紀錄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3日報導,瑞士科學家於近日展示了一款亞皮秒薄盤雷射振蕩器,平均輸出功率達到創紀錄的350瓦,成為超短雷射脈衝振蕩器的新「標杆」,也為實現更強大的雷射器奠定了基礎。超高速雷射光源可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工業應用領域「大顯身手」,但為了進一步挑戰並突破極限,需要幾兆赫重複頻率和幾百瓦平均輸出功率。
  • 納米科學:原子位儘管有零點能量?
    納米科學:原子位儘管有零點能量?研究人員現在正在指明如何能夠生產零點能量低的納米磁鐵,從而提高穩定性(Nano Letters,DOI:10.1021 / acs.nanolett.6b01344)。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計算機晶片中的組件數量每兩到兩年翻一番,其規模逐漸縮小。這一發展使得智慧型手機等小型,功能強大的計算機首次成為可能。
  •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冷卻至零下20℃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  冷卻至零下2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
  • 雷射冷卻非對稱大分子至1.8 mK
    雷射冷卻這一概念最早於1962年由蘇聯學者提出,沉寂了一段時間後才被學界關注。1974年,史丹福大學的T.W.漢森等人提出以雷射將氣體分子減速的設想。1985年,著名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朱棣文使用雷射冷卻原子,成功實現了低溫環境,並因這一發明而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年來,該技術的研究重點已轉向較為複雜分子。
  • 如何用雷射冷卻液態水?
    「我們看的電影《星球大戰》裡面,雷射槍發射出雷射使物體升溫。我們的研究第一次實現了用雷射對常態下的液體如液態水進行冷卻,」 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助理教授Peter Pauzauskie說道,「一開始這一研究的可行性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因為正常情況下水在受到光照時會升溫。」為了實現這一突破,研究團隊採用商業雷射中常見的材料達到與雷射現象本質相反的效果。
  • 分子雷射冷卻的新方法
    由於其多出來的複雜性,分子具有更多的自由度,為研究新的奇異現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這種額外的複雜性意味著不能直接通過現有方法將分子冷卻到超低溫。 如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葉軍和他的同事展示了一種利用分子結構特性的、具有一個核自旋和一個電子駐留在相同能級上的新型雷射冷卻技術,實驗中使用的是一氧化釔(YO)中的釔原子。
  • 雷射冷卻控制離子團實現新突破,或為量子器件製備提供方向
    這項新技術達成了一個難以觸及的目標:使分子在雷射冷卻下的可控度達到了和原子相當的水平。對原子的量子態控制曾使原子物理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原子鐘一類的應用打下基墊。但是,將雷射冷卻技術(lasercooling)應用到結構更複雜的分子上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任務。
  • 集成電路電驅動納米雷射技術的突破
    使用當前技術已經可以設計出真正的納米級等離子激元雷射器。然而,這些納米雷射是被光泵浦的,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被外部的大功率和高功率雷射照射。這對於科學實驗可能很方便,但不在實驗室之外。打算用於大規模生產和實際應用的電子晶片必須結合數百個納米雷射,並在普通的印刷電路板上運行。
  • 用納米粒子的量子光學冷卻吧!
    要看到量子效應,一個重要的要求是把粒子運動中的所有熱能去除,也就是說,把它冷卻到儘可能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奧地利科學院(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通過展示一種冷卻懸浮納米粒子的新方法,離實現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新型超穎材料應用前景廣闊:可吸收光線能量產生振蕩
    (圖片來源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學院)引言最近,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光線改變自身機械性質的設備。它使用等離子力學材料,通過耦合光學和機械共振的獨特機制,從光線中吸收能量產生持續振蕩。研究簡介這項研究展示了一種基於新材料的方案,開發了一種光學驅動的機械振蕩器。研究人員稱,該設備可以作為一種新型頻率設備,保持GPS,計算機,手錶和其他設備的時間精準性。這種基於新材料的平臺,還存在其他潛在應用,包括高精度傳感器和量子換能器。研究發表在10月10日的《自然光電》雜誌上。
  • 華盛頓大學開發新技術: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一般來說雷射是用來加熱物體的,但近日華盛頓大學一組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展示了雷射冷凍材料的潛力,有望顛覆從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領域。早在2015年該團隊就已經宣布可以利用雷射將水和其他液體冷卻至室溫以下,近日該團隊又用類似的方法來冷卻固體半導體。
  • 雷射還有冷卻液體的技能
    現在,科學家們首次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利用雷射冷卻水和其它液體。 華盛頓大學的材料科學研究院和工程師Peter Pauzauskie表示:「一般而言,你在《星球大戰》等電影中看到的雷射炮會加熱其它的東西。現在我們能在日常情況下利用雷射束冷卻水這樣的液體。之前我們都不確定是否能用雷射製冷,因為通常情況下水在被照射的時候會變熱。」
  • 最新技術可將分子冷卻至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
    最近,物理學家利用雷射裝置雙次冷卻的方式將氟化鈣分子降溫至歷史記錄最低溫——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創造了歷史性的突破。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分冊(Nature Physics)。他們所使用的技術與冷卻單個原子所使用的技術十分相似。粒子運動速度越快,溫度越高,冷卻原子或分子就需要減緩粒子的各種運動。目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原子在吸收或釋放定量的光能時會喪失部分動能的特性對原子進行減速。使用雷射發生器,對被控制在磁場中的眾多原子持續發射特定頻率的雷射。
  • 雷射冷卻三原子分子至超低溫
    含有三個原子的分子第一次被雷射冷卻到超低溫。這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John Doyle和同事們所完成的,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Sisyphus的冷卻技術,冷卻大約一百萬個氫氧化鍶分子至750μK。該團隊表示,這項工作為一系列應用開闢了道路,包括量子模擬和精密測量。
  • 重大突破!物理學家使電子納米雷射變得更小
    使用當前技術已經可以設計出真正的納米級等離子激元雷射器。然而,這些納米雷射是被光泵浦的,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被外部的大功率和高功率雷射照射。這對於科學實驗可能很方便,但不在實驗室之外。打算用於大規模生產和實際應用的電子晶片必須結合數百個納米雷射,並在普通的印刷電路板上運行。實際的雷射器需要電泵浦,或者換句話說,由普通電池或直流電源供電。
  • 量子力學預測的最低溫度被突破,這是一個萬物沉寂的世界
    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物理學家將一個機械物體的溫度降至新低,突破了所謂的「量子極限」。2017年1月12日,《自然》雜誌刊文介紹了NIST的這個新實驗。文章描述了如何將一隻納米尺度上的機械鼓---- 一個可以振動的鋁薄膜----冷卻到低於五分之一個能量量子的溫度,這個溫度低於量子力學預言的最低溫度。NIST的科學家說,理論上這個技術可以把物體冷卻到絕對零度,這是一個萬物沉寂、沒有能量、也沒有運動的溫度。「鼓被冷卻到的溫度越低,在應用中的表現就越好,」該實驗的負責人、NIST物理學家John Teufel說。
  • 極端製造 | 雷射加工文章合集|光學|納米|雷射束|微納_網易訂閱
    對相關能量傳輸現象的理解為微/納米製造、納米材料合成及將其集成到電子和能量器件上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眾多新方法被應用於納米結構局部改性、生長和組裝。本文介紹了半導體材料在結構彩色超表面的納米結晶,高時空解析度半導體材料的定向生長,二維層狀半導體的雷射改性,包括空間選擇性和穩定摻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事件回顧: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