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冷卻可使納米機械振蕩器接近其基態

2020-12-04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IBM歐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到零點能量(即包含最小能量的點)的過程。他們的成功演示被《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刊載,可能會對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從事不同科學和技術領域的研究人員一直在開發利用物體的聲學特性,如聲學共振或機械振動等工具。例如,機械共振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來處理信號或用於收集高度精確的測量數據。

在更基礎的層面上,這些共振遵循量子力學定律。因此,未來利用材料的聲學特性的技術也可以利用材料的量子力學特性,例如兩個機械振動之間的糾纏或兩個振動態的疊加等。

"這種進入量子體系的方式與其他量子技術相似,比如量子計算機,"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Itay Shomroni博士說。"這些相對較大的物體的量子性質被外部環境的影響所掩蓋,其中最普遍的是熱噪聲,即由有限的溫度引起的隨機波動。"

要達到能夠觀察到量子機械效應的狀態,研究人員首先要去除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噪聲。這可以通過將機械振蕩器冷卻到可能的最低能量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基態來實現。

根據量子力學定律,振蕩器在基態時不會凍結,相反,它所包含的能量最小,即所謂的'零點能量'。" 過去十年來,不同的研究小組利用各種納米和微機械振蕩器,越來越接近於將機械運動引入基態,從而達到零點能量。

"有一種方法是簡單地將整個儀器冷卻到極低的溫度,在毫開爾文範圍內,"Shomroni說,"但這增加了實驗的複雜性,並引入了其他限制因素。我們的目標也一直是希望在我們的系統中達到幾開爾文的工作溫度,達到基態冷卻。"

在他們的研究中,Liu Qiu、Shomroni和他們的同事們試圖利用雷射冷卻技術將一個納米機械振蕩器冷卻到零點能量。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能夠達到極低的佔用率(即92%的基態佔用率),將系統推向量子態。

"我們用雷射來冷卻機械振蕩器的運動,起初可能會讓人感到驚訝,"Shomroni解釋道。"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技術,在其他實驗中也使用過。光對物質施加一種叫做輻射壓力的力。只要施加的力是正確的,與物體的速度相反,就可以用來阻尼和冷卻機械運動。"

在實驗中,機械振動發生在一段長几微米、橫截面為220納米×530納米的矽納米光束上。這個部分還構成了一個光腔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將雷射束注入其中。這個系統中的振動和光的壓力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它們之間的關係最終會對系統進行冷卻。

"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光也會因為被吸收而使物體發熱,"Shomroni說。"為了將吸收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用少量的氦氣包圍了我們的振蕩器,這樣多餘的熱量就可以迅速散去。"

利用他們基於雷射冷卻的方法,Qiu、Shomroni和他們的同事們能夠將一個納米機械振蕩器冷卻到非常接近其零點能量的程度。他們取得的結果證明了利用雷射技術與機械振動的相互作用來冷卻機械物體的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人員還使用振蕩器本身提供的免校準度量器,即其吸收率和發射率的比值,在原地測量了他們系統中的剩餘熱能。這種特殊的度量也被認為是振蕩器的量子特性的標誌。

將量子系統冷卻到基態的能力可以為新的量子技術的發展和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例如,這種能力可以在被稱為薛丁格貓態的量子疊加態中創造出一個相對較大的機械物體。

此外,開發出一種能夠使機械系統接近其零點能量的方法,可能會對量子計算產生重要影響。目前,IBM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開發能夠有效地轉導量子信息的器件,將量子信息從超導量子轉換為光學光子。

"這樣的器件將作為一種手段,將基於超導準比特的量子計算機與光纖電纜連接起來,以創建一個量子網絡,並進一步擴大計算能力,"進行這項研究的另一位研究人員Paul Seidler說,"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微波-光轉導方法是利用機械系統作為中介。對於這種應用,能夠在機械系統的基態下初始化機械系統的能力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在未來的工作中,EPFL-IBM團隊計劃利用其將機械系統冷卻到零點能量的技術,以新的有趣方式控制機械系統的運動。例如,研究人員希望探索他們的方法在產生各種奇特量子態方面的潛力。

論文標題為《Laser Cooling of a Nanomechanical Oscillator to Its Zero-Point Energy》。

相關焦點

  • 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零點能量
    圖1 光學機械矽納米束可以採用雷射進行冷卻 來自IBM歐洲研究院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簡寫為EPFL)的研究人和IBM歐洲研究中心的人員的聯合研究的最新的研究顯示,雷射可以對納米機械振蕩器冷卻至零點能量,即最小能量狀態的的狀態點。
  •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腔光力學系統中提出新的基態冷卻方法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腔光力學系統中提出新的基態冷卻方法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劉永椿副教授、鄭盟錕副教授、尤力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將機械振子冷卻到量子基態的新方法,能夠用於實現宏觀大質量振動物體的基態冷卻,研究成果以《腔內壓縮光力冷卻》(Intracavity squeezed optomechanical
  • 美:雷射技術可冷卻物體接近絕對零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利用雷射冷卻技術,成功地將體積相當於硬幣大小的物體冷卻到接近絕對溫度零度。該項成果創造了雷射冷卻相同體積物體的最低溫度紀錄,它為科學家最終將較大物體冷卻到絕對零度,以觀察物質的量子行為帶來了希望。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助理教授、研究小組負責人奈吉斯·馬瓦爾瓦拉表示,雖然研究小組目前還沒有將物體冷卻到能夠觀察到量子行為所需的絕對零度,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首次找到了也許能最終了解物體量子行為的技術」。
  • 雷射冷卻技術將分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雷射冷卻技術,首次將三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273.15℃),這是該技術迄今冷卻的最大分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一奇蹟最終有望用於製造分子量子計算機,同時也可成為化學家們的好幫手。
  • 接近絕對零度!雷射冷卻三原子分子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雷射冷卻技術,首次將三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
  • 半導體所等實現半導體中光學聲子的可分辨邊帶拉曼冷卻
    而單個聲子態的雷射冷卻和調控在量子態的製備和操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實現光子-聲子系統的量子調控,首先要求目標聲子處於量子基態,就要求聲子的有效溫度冷卻得足夠低。目前,單個聲子的雷射超控研究主要集中在冷原子體系和光力諧振子中,迄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迄今最強超短雷射脈衝振蕩器問世,平均輸出功率創紀錄
    迄今最強超短雷射脈衝振蕩器問世,平均輸出功率創紀錄 圖中展示的是一個商業薄盤磁頭。圓盤被單片稜鏡包圍,單片稜鏡藉助反射傳遞泵浦光束。
  • 成功控制處於量子狀態的納米粒子,物質被量子化的宏觀量子態!
    科學家使用雷射將玻璃納米顆粒懸浮並冷卻到量子區域,雖然它被困在室溫環境中,但粒子的運動完全來自維也納大學、奧地利科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其該新研究成果。眾所周知,單個原子的量子性質可以用雷射來控制和操縱。即使是由數億個原子組成的大原子云也可以被推入量子區域,從而產生物質的宏觀量子態。
  •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冷卻至零下20℃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  冷卻至零下2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事件回顧: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納米材料可實現雙模加熱和冷卻裝置
    納米材料片可用於將熱量反彈或吸收。取決於條件,輥子來回移動片材以暴露一半上的熱捕獲材料或另一端上的冷卻材料。一種特殊設計的納米材料,一種材料吸收太陽的能量並捕獲現有的熱量,而另一種則反射光並允許熱量通過地球的大氣逸散並進入太空。 杜克大學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助理教授,項目負責人許寶春說:「我認為我們是第一個展示出可逆熱接觸的技術,它可以使我們在加熱或冷卻的兩種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
  • 雷射冷卻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
    雷射冷卻有許多應用,如:原子光學、原子刻蝕、原子鐘、光學晶格、光鑷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原子雷射、高解析度光譜以及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等等。  一.雷射冷卻技術在半導體材料上的應用研究: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如何用雷射冷卻液態水?
    「我們看的電影《星球大戰》裡面,雷射槍發射出雷射使物體升溫。我們的研究第一次實現了用雷射對常態下的液體如液態水進行冷卻,」 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助理教授Peter Pauzauskie說道,「一開始這一研究的可行性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因為正常情況下水在受到光照時會升溫。」為了實現這一突破,研究團隊採用商業雷射中常見的材料達到與雷射現象本質相反的效果。
  • 用納米粒子的量子光學冷卻吧!
    要看到量子效應,一個重要的要求是把粒子運動中的所有熱能去除,也就是說,把它冷卻到儘可能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奧地利科學院(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通過展示一種冷卻懸浮納米粒子的新方法,離實現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雷射製冷技術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用雷射冷卻液體
    「利用雷射冷卻,有點像將電影中的生命的活動過程進行慢動作展示,優點是,你不需要冷卻整個細胞,如果冷卻整個細胞就會殺死它或改變它的行為。」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選用紅外光作為冷卻雷射,實現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因為可見光會對細胞有破壞作用,能夠將它們「曬傷」。他們證實雷射也能冷卻鹽水和細胞培養基(在遺傳和分子研究領域常用)。
  • 除了巨大的擺鐘,納米尺度上也有擺耦合!
    機械振蕩器在這些系統中很典型,在納米尺度,挑戰在於同步這些振蕩。來自UB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研究所(IN2UB)的一組研究人員與ICN2的研究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納米級的機械振蕩器。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人員可以同步位於同一矽平臺上的兩個機械耦合晶體光力學振蕩器,並通過獨立的光脈衝激活,這些納米振蕩器的尺寸為每500納米15微米。
  • 新加坡用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本報訊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 回顧歷史:朱棣文參與研究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
    降低其溫度,可以使它們的速率減小;但是問題在於:氣體一經冷卻,它就會先凝聚為液體,再凍結成固體。如果是在真空中冷凍,其密度就可以保持足夠地低,避免凝聚和凍結。但即使低到-270℃,還會有速率達到幾十m/s的分子原子,因為分子原子的速率是按一定的規律分布的。接近絕對零度(-273℃以下)時,速率才會大為降低。當溫度低到10-6K,即1微開(μK)時,自由氫原子預計將以低於25cm/s的速率運動。
  • 超冷原子云可為熱振動製冷
    原標題:超冷原子云可為熱振動製冷  科技日報訊 瑞士巴塞爾大學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製冷技術,用超冷原子氣體作製冷劑,把一種膜振動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攝氏度之內。這一技術可用於給量子機械系統製冷,有望讓量子物理實驗系統變得更大,並帶來新的精密檢測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納米尺級的微波產生器:自旋轉矩振蕩器
    自旋轉矩振蕩器(STOs)是利用磁場方向變化產生微波的納米級器件,但任何單個器件產生的微波對於實際應用來說都太弱。物理學家們試圖通過耦合大型集成電路來產生可靠的微波場,但迄今為止一直未能成功。其研究發表在《歐洲物理B》上。自旋轉矩振蕩背後的物理原理,與你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計算機硬碟驅動器背後的物理原理一樣。這是一種被稱為「巨磁電阻」的量子力學效應,在這種效應中,改變一堆交替的鐵磁性和非磁性金屬層周圍的外部磁場,會導致電阻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如果產生的電場足夠強,磁性層可以自由旋轉,就會發生磁振蕩,產生微波;這就是STO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