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朱棣文參與研究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

2021-01-15 OFweek維科網

  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的研究,是當代物理學的熱門課題,十幾年來成果不斷湧現,前景激動人心,形成了分子和原子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操縱和控制單個原子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固體和液體中的原子處於密集狀態之中,分子和原子相互間靠得很近,聯繫難以隔絕,氣體分子或原子則不斷地在作無規亂運動,即使在室溫下空氣中的原子分子的速率也達到幾百m/s。在這種快速運動的狀態下,即使有儀器能直接進行觀察,它們也會很快地就從視場中消失,因此難以對它們進行研究。降低其溫度,可以使它們的速率減小;但是問題在於:氣體一經冷卻,它就會先凝聚為液體,再凍結成固體。如果是在真空中冷凍,其密度就可以保持足夠地低,避免凝聚和凍結。但即使低到-270℃,還會有速率達到幾十m/s的分子原子,因為分子原子的速率是按一定的規律分布的。接近絕對零度(-273℃以下)時,速率才會大為降低。當溫度低到10-6K,即1微開(μK)時,自由氫原子預計將以低於25cm/s的速率運動。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低的溫度呢?

  朱棣文、科恩-塔諾季、菲利普斯以及其他許多物理學家開發了用雷射把氣體冷卻到微開溫度範圍的各種方法,並且把冷卻了的原子懸浮或拘捕在不同類型的「原子陷阱」中。在這裡面,個別原子可以以極高的精確度得到研究,從而確定它們的內部結構。當在同一體積中陷俘越來越多的原子時,就組成了稀薄氣體,可以詳細研究其特性。這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創造的這些新研究方法,為擴大我們對輻射和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知識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他們打開了通向更深地了解氣體在低溫下的量子物理行為的道路。這些方法有可能用於設計新型的原子鐘,其精確度比現在最精確的原子鐘(精確度達到了百萬億分之一)還要高百倍,以應用於太空航行和精確定位。人們還開始了原子幹涉儀和原子雷射的研究。原子幹涉儀可以用於極其精確地測量引力,而原子雷射將來可能用於生產非常小的電子器件。用聚焦雷射束使原子束彎折和聚焦,導致了「光學鑷子」的發展,光子鑷子可用於操縱活細胞和其它微小物體。1988年—1995年在稀薄原子氣體中先後觀察到了一維、二維甚至三維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①。這一切都是從人們能夠用雷射控制原子開始的。下面我們就來對歷史作一點簡單的回顧並且對雷射為什麼能使原子冷卻作一點通俗的解釋。

  1.歷史的回顧

  早在1619年,當克卜勒試圖解釋為什麼彗星進入太陽系彗尾總是背著太陽時,他曾經提出,光可能有機械效應。麥克斯韋在1873年、愛因斯坦在1917年都對所謂的「光壓」理論作過重要貢獻,特別是,愛因斯坦證明了,原子吸收和發射光子後,其動量會發生改變。有光子動量參與的過程首推康普頓效應,即X射線受電子的散射。最早觀察到反衝電子的是1923年C.T.R.威耳遜用雲室作出的。第一次在實驗中觀察到反衝原子的是弗利胥(1933年)。1966年索洛金(P.Sorokin)等人發明的可調染料雷射器,為進一步探討「光的機械特性」提供了優越的手段。

  20世紀70年代列託霍夫(V.S.Letokhov)以及其他蘇聯物理學家和美國荷爾德爾(Holmdel)貝爾實驗室阿斯金(A.Ashkin)。小組的物理學家在理論上和實驗上對光子與中性原子的相互作用進行了重要的早期工作。其中有一項是他們建議用聚焦雷射束使原子束彎折和聚焦,從而達到陷俘原子的目的。他們的工作導致了「光學鑷子」的發展,光學鑷子可用於操縱活細胞和其它微小物體。

  漢胥(T.W.Hānsch)和肖洛(A.L.Schawlow)1975年首先建議用相向傳播的雷射束使中性原子冷卻。與此同時,外蘭德(D.J.Wineland)和德默爾特(H.G.Dehmelt)對於離子陷阱中的離子也提出過類似的建議。漢斯和肖洛的方法是:把雷射束調諧到略低於原子的諧振躍遷頻率,利用都卜勒原理就可使中性原子冷卻。

  2.雷射為什麼能使原子減速?

  光可以看成是一束粒子流,這種粒子就叫光子。光子一般來說是沒有質量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動量。光子撞到原子上可以把它的動量轉移給那個原子。這種情況要發生,必須是光子有恰好的能量,或者可以這樣說,光必須有恰好的頻率或顏色。這是因為光子的能量正比於光的頻率,而光的頻率又決定光的顏色。因此組成紅光的光子比起組成藍光的光子能量要低些。是什麼決定光子應有多大能量才能對原子起作用呢?是原子的內部結構(能級)。原子處於一定的能級狀態,能級的躍遷就是原子吸收和發射光子的過程。原子的能級是一定的,它吸收和發射光子的頻率也是一定的。如果正在行進中的原子被迎面而來的雷射照射,只要雷射的頻率和原子的固有頻率一致,就會引起原子的躍遷,原子會吸收迎面而來的光子而減小動量。與此同時,原子又會因躍遷而發射同樣的光子,不過它發射的光子是朝著四面八方的,因此,實際效果是原子的動量每碰撞一次就減小一點,直至最低值。動量和速度成正比,動量越小,速度也越小。因此所謂雷射冷卻,實際上就是在雷射的作用下使原子減速。

相關焦點

  • 對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研究而聞名
    朱棣文出生於1948年2月28日,是美國物理學家和前政府官員。他因在貝爾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對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研究而聞名,1997年他與他的科學同事克勞德·科恩·坦努迪和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至2013年,朱棣文擔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
  • 【雷射冷卻二三事】用雷射來降降溫
    物理學裡面常用的溫度標準叫做絕對溫度,單位為開爾文(K),一個開爾文和一攝氏度的單位是一樣的。絕對零度(0K)是-273.15攝氏度,室溫相當於大約300開爾文。要記得,我們只能儘量接近絕對零度,而不能達到。  1985年的時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朱棣文教授(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等人首先利用雷射冷卻技術將鈉的原子氣體冷卻到了240微開爾文的溫度(僅比絕對零度高出一百萬分之二百四十度)。
  • 雷射冷卻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
    雷射冷卻技術及其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是近二十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雷射和原子的相互作用減速原子運動以獲得超低溫原子的高新技術。這一技術早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精確測量各種原子參數,用於高解析度雷射光譜和超高精度的量子頻標(原子鐘),後來成為實現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關鍵實驗方法。
  • 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只是和家人打平了
    這個家族最出名的人就是朱棣文。朱棣文是全球著名的物理學家,1976年,他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任進行著博士後研究,此後進入貝爾電話實驗室做研究。1987年,他受聘成為史丹福大學物理和應用物理學教授,是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裔教授。
  • 雷射冷卻非對稱大分子至1.8 mK
    雷射冷卻這一概念最早於1962年由蘇聯學者提出,沉寂了一段時間後才被學界關注。1974年,史丹福大學的T.W.漢森等人提出以雷射將氣體分子減速的設想。1985年,著名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朱棣文使用雷射冷卻原子,成功實現了低溫環境,並因這一發明而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年來,該技術的研究重點已轉向較為複雜分子。
  • 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家風傳承和個人奮鬥,究竟哪個更重要?
    他因為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被譽為「能夠抓住原子的人」,並於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站上世界科學最高峰的朱棣文,並不是家族裡唯一成功的人。朱棣文的先輩,生活在中國文化底蘊深厚的江蘇省,其祖父朱祝年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讀書人。
  • 朱棣文在滬與年輕人談人生選擇:如果不快樂,可能入錯行了
    現年72歲的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擁有豐富職業閱歷的他的親身經歷是,職業選擇之道其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重要。「在職業生涯中後期,我們也常常面臨著自問對錯的捫心回想。」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棣文在演講中,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後,朱棣文以氣候變化為例來解釋,究竟什麼是全球同理心:過去的二十年裡,出於興趣,朱棣文開始關注氣候變化議題,隨著閱讀和討論的深入,他認為自己或許應該跳出既有研究領域,更為實際地作出貢獻。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棣文在演講中,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人物介紹:朱棣文(Steven Chu),美國華人物理學家,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武漢物數所在雷射冷原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1985年, 朱棣文進行的雷射冷卻實驗是利用三對相互垂直的雷射束進行的。在這種光場中, 原子不僅因受粘滯力而被冷卻, 而且還受梯度力被囚禁於光束交匯區中。這種囚禁類似於微粒在粘稠的液體中作布朗運動的情況。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朱棣文、Ashkin等合作者共同發表了雷射冷卻原子的文章,為其之後發展「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奠定了基礎。1997年,朱棣文因為雷射冷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工作「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同樣起源於光鑷技術。
  •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雷射冷卻解決科學難題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小組最近宣布解決了一個棘手的科學難題,即如何控制單個帶電分子或分子離子的量子特性。關鍵是:利用擬用於未來量子計算機運算的類似「量子邏輯」操作。新技術像雷射冷卻和其它技術控制原子一樣有效控制分子,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 朱棣文:重要的是,全球科技界能保持一個開放的溝通生態
    1997年憑藉雷射冷卻原子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9年到2013年是美國能源部部長;如今是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副主席—— 網絡連接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事件回顧: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憑藉「雷射鑷子」獲得諾貝爾獎的Arthur Ashkin去世了
    1952年獲得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學位後,Arthur Ashkin加入貝爾實驗室,研究微波。大約十年後,他開始專注於雷射和非線性光學,並且一直在這個領域探索,直至1992年退休。 之後的1986年、他與貝爾實驗室的同事,主要是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完成了雷射原子的第一次實際應用,實現了對原子的捕獲。
  • 諾獎得主朱棣文: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因「發明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199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後,朱棣文以氣候變化為例來解釋,究竟什麼是全球同理心:過去的二十年裡,出於興趣,朱棣文開始關注氣候變化議題,隨著閱讀和討論的深入,他認為自己或許應該跳出既有研究領域,更為實際地作出貢獻。
  • 雷射冷卻三原子分子至超低溫
    含有三個原子的分子第一次被雷射冷卻到超低溫。這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John Doyle和同事們所完成的,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Sisyphus的冷卻技術,冷卻大約一百萬個氫氧化鍶分子至750μK。該團隊表示,這項工作為一系列應用開闢了道路,包括量子模擬和精密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