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重要的是,全球科技界能保持一個開放的溝通生態

2021-01-08 騰訊網

1997年憑藉雷射冷卻原子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9年到2013年是美國能源部部長;如今是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副主席——

網絡連接,大洋對岸,正處深夜時區的朱棣文在視頻中接受記者專訪,回答坦率而詳盡。

對青年科學家的「唯一」建議

如果只能給青年科學家一個建議,你會說什麼?對於這個科技類論壇常見問題,朱棣文的回答並不套路。

「對年輕的科學家來說,必須要對很多領域保持開放的好奇心。誠然,要作出科學的貢獻和成就,你需要專注,但是你也需要在其他領域關注。」在他看來,科研本身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工作。這個「巨人」並不僅僅是指個別科學「大牛」,而是許許多多不同專業領域的前人的工作。

這其中的意義在於,跨界專業的知識汲取,可以為現有研究帶來新的觀察視角,這樣的觀察,帶來了新的科學視角和理解路徑。

朱棣文將科學研究新發現的過程,比作「翻開100塊石頭」,需要耐心和執念,更需要選擇石頭的眼光和第一個去翻開石頭的勇氣。在更為廣博的知識體系儲備下,科學工作者的視野進一步拓展,探索的方向也多了更多前人未曾接觸過的選擇。

「這就是科學家的一種精神, 『原來有這樣一個新的方法,新的工具可以達到這樣一個新的發現。』」他說,尤其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新的視角不斷推動科學前沿的進步,這些也是青年科學家自我發展的重要路徑。

WLA副主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將接受連線群訪

創新精神,真的是從「娃娃」抓起

對於許多人關注的創新精神培養,朱棣文從「嬰兒」說起。

「當人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嬰兒的天性就做實驗,有探索精神,他們在扔,在拿東西,他們帶著好奇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說人類從嬰兒期天生具備科學探索精神。有時候作為父母,要耐心陪著他們一起去持續的發現、實驗和創新。」在他眼中,長大了以後,依然可以像嬰兒一樣被單純的好奇心驅使,去做許多瘋狂的事,去探索很多未知領域,「我本人,也是這麼實踐的。」

朱棣文認為,讓嬰兒時期就有的好奇心保持下去,高中和本科教育、碩士教育這幾個階段,非常重要。通過好的導師培養機制,讓本科生和碩士生進行新的發現。

朱棣文本人作為導師,常對學生這樣說,「探索並不僅僅為了尋找專業領域的答案,這也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是自己做一些創新」。只有自我創新了,才會去發明新的東西。在試錯過程中,不斷去發現新的想法,新的創新,找到和前人截然不同的新路徑,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科技進步。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依然努力推進這項工作進行。」

此次論壇,137位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從世界各地匯集一堂,的確是非常不易。作為論壇副主席,朱棣文如何看到這次巨大壓力下的論壇呢?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全球科技界能保持一個開放的溝通生態,」他說。

他認為,做好基礎科學的研究,應是跨越國界的工作。一個國家的科學家的想法與其他國家進行共享,集思廣益和人們的合作,科學才能最快的進步。

朱棣文並不否認,過去幾年時間裡,科學合作面臨著一個新的局面。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合作的深度推進。他強調,合作很重要,科學家可以更多跨國界合作,需要在創新技術變革方面推動進步,而不是把彼此當做對手。他說,「我相信其他領域的競爭,不應在科學領域發生,每個國家有自己的計劃,但是基礎科學發展,必須要合作,跨國界合作至關重要。」

他希望,這樣的跨國界溝通交流變成常態,青年科學家和頂尖科學家面對面機會更多,科學家經驗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技術變革。科學家經驗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依然努力推進這項工作進行。」朱棣文說。

相關焦點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A副主席朱棣文:希望其他領域的競爭不要波及...
    談合作 在朱棣文看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全球科技節能夠保持開放和溝通的生態,做好基礎科學的跨國界研究。一國科學家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共享,將大大推進基礎研究的進步。我們面臨一些新的局面,科學家在創新技術變革方面需要通力協作,而不是彼此當作競爭對手。
  • 文匯報: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他表示,論壇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科學交流平臺,對公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形成了許多良性互動,「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力,令人印象深刻」。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諾華集團執行長萬思瀚表示,「當今世界,攜手合作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本屆論壇亮出了中國對全球科技合作的態度,讓與會全球頂尖科學家看到了中國、特別是上海,對人類科技合作的真誠態度與實際行動。
  • WLA副主席朱棣文:科學進步需要通力合作,避免被其他領域競爭波及
    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後一天,WLA(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接受媒體採訪。朱棣文與媒體視頻連線。發布會上,朱棣文說,「在其他領域的競爭,不要在科學領域發生。每一個國家的確有各自的發展計劃和商業進展,但是從基礎科學的發展來說,合作十分必要。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使得跨國界溝通交流變成常態,青年科學家和頂尖科學家能夠積極交流,推動技術變革。所以我們不只是局限於各自的一個小領域,而是來跨界合作的,這樣才能大力推進科學的進步。」
  • 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最強大腦」們無懼疫情帶來的阻隔、克服時差帶來的不便,跨越時空開啟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大聯動。他表示,論壇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科學交流平臺,對公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形成了許多良性互動,「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力,令人印象深刻」。
  • 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家風傳承和個人奮鬥,究竟哪個更重要?
    但是,如果不是出生在文化底蘊深厚的家庭,朱棣文還能獲得諾貝爾獎嗎?究竟是家族傳承更重要,還是個人奮鬥更重要?朱棣文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是名副其實的學者家庭,文化世家。難怪朱棣文會說,「生活在一個傑出人才眾多的家庭中,你常常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笨蛋」。這句話雖然有開玩笑和自謙的成分,但其背後卻有著朱棣文家族深厚的底蘊作支撐。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朱棣文:偏愛騎車出行 去擁有一顆「全球同理心」
    然而,在今天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朱棣文在與年輕科學家分享了科研和生活中的一些人生經驗時特別強調,賺夠足夠的錢,確實不用再為錢發愁,但是,賺足夠的錢,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找一份高薪工作。「生活足夠簡單就能擁抱自由,剩下的就是享受你的研究,去探索、關注科學如何能夠真正為世界帶來更美好的東西。」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他表示,論壇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科學交流平臺,對公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形成了許多良性互動,「上海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決心和行動力,令人印象深刻」。開放合作,用理性之光穿透未來不確定性的迷霧這是一場牽動全球科學共同體心跳的盛會。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要讓孩子們保持探索的精神
    對此,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指出,科學創新精神要從小抓起,從小培養。他表示,當人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其實天生有探索精神,它本身就是一種天賦。而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一定讓他們保持這樣一種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不要去打擊他們,這個很重要。「特別是在高中和本科教育、碩士教育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好的導師制度,通過好的導師培養,讓本科生和碩士生進行新的探索發現。」
  • 諾獎得主朱棣文: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這一主題不僅適用於成長中的年輕科學家,實際上,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重要。正如朱棣文所說,在職業生涯中後期,我們也常常面臨著自問對錯的捫心回想;如果覺得是錯的,又該如何做出改變並有所作為?而他在演講中逐漸揭曉這一問題的答案:樂於熱愛,當下即未來。
  • 諾獎得主朱棣文:年輕人應有「全球同理心」,不局限於朋友、家人或社區
    年過七旬的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在今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特設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上,關注起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他在線分享了自己對快樂的認知,他說年輕人應當明白什麼是人生裡最重要的東西。快樂是重要的,但還要學會與他者分享快樂,同時要具備全球同理心。
  • 薛其坤會見史丹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薛其坤會見史丹福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10月28日上午,史丹福大學教授、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一行訪問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在工字廳會見了來賓,雙方對加強科研合作等內容交換了意見。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圖|美國《世界日報》/照片朱欽文提供回憶起選擇物理學,父親和哥哥對朱棣文的影響巨大——朱棣文的父親很早就向三兄弟們「發話」,希望他們都能成為科學家。後來父親也不再篤定,他對朱棣文說:「想當物理學家,那你就得非常聰明才行,但我不確定你是不是足夠聰明。
  • 朱棣文:我有一些人生經驗,和年輕科學家分享
    朱家一門兄弟三傑,左起為二哥朱棣文、小弟朱欽文、大哥朱築文。圖|美國《世界日報》/照片朱欽文提供回憶起選擇物理學,父親和哥哥對朱棣文的影響巨大——朱棣文的父親很早就向三兄弟們「發話」,希望他們都能成為科學家。後來父親也不再篤定,他對朱棣文說:「想當物理學家,那你就得非常聰明才行,但我不確定你是不是足夠聰明。
  • 再看浪潮如何踐行開放計算:構建開放融合的全球計算生態
    :開放計算的本質是構築基於新標準的產業生態,打破不同標準之間的藩籬,讓晶片、整機等不同產業環節的企業,不同規模的客戶參與到一個大統一標準的制定,從而促進產業生態更加開放融合。關於數據中心,業界對軟體技術的關注要比硬體多得多,硬體的開發迭代也更難,可能一年才有一個版本的更新,軟體層面解決不了的問題必須通過硬體重構來實現,開放計算也開拓了數據中心的更多可能性。在開放計算層面,OCP、ODCC和OPEN19是推動開放計算落地的三大標準化組織,也是為了解決數據中心軟硬不平衡的難題,浪潮是目前唯一同時加入三大組織的伺服器供應商。
  • 朱棣文在滬與年輕人談人生選擇:如果不快樂,可能入錯行了
    擁有豐富職業閱歷的他的親身經歷是,職業選擇之道其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重要。「在職業生涯中後期,我們也常常面臨著自問對錯的捫心回想。」這種時候,朱棣文會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接下來10或20年,我還想去做的事,也正是我在過去40年裡一直在做的。」
  • 什麼是開源生態系統最重要的部分
    問:「你認為什麼是開源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元素?」 這個問題對於寫過開源的人來說,你們心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那麼下面由我從Dzone社區收集的信息反饋為大家解答一下什麼是開源生態系統最重要的部分社區與其他工具良好的集成。總而言之,各種各樣的工具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些有用的工作。有一個健康的社區。大量用戶將開源軟體暴露給各種用例,從而推動創新。
  • 全球首個突破200種語言互譯的翻譯引擎 百度翻譯打破世界溝通壁壘
    機器翻譯作為人工智慧關鍵技術之一,正日益成為企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應用場景。12月1日,百度大腦開放日舉辦了以「機器翻譯 溝通全世界」為主題的專場活動。會上,武連峰講到,企業具備全球化信息能力非常重要。機器翻譯作為有效增強全球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文本、圖片、語音、文檔的翻譯,在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客戶體驗、獲取海外洞察、支持公司策略等應用場景下都將為企業賦能。IDC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超過70%具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將不同程度的採用機器翻譯,應用場景也將更為豐富。
  • 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只是和家人打平了
    這個家族最出名的人就是朱棣文。朱棣文是全球著名的物理學家,1976年,他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任進行著博士後研究,此後進入貝爾電話實驗室做研究。1987年,他受聘成為史丹福大學物理和應用物理學教授,是史丹福大學第一位華裔教授。
  • 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 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這就需要大國肩負責任,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形成各方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在關鍵節點推動多邊進程邁出歷史性重要一步。我國代表團在這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每次大會期間,我們都與聯合國秘書長、締約方大會主席、氣候公約執行秘書以及主要締約方和國家集團的部長、代表團團長們保持密切溝通交流。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鍾南山、朱棣文發表開幕致辭
    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為主題,共計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137名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將出席。 在開幕式上,朱棣文、鍾南山、姚期智等世界頂尖科學工作者,針對新冠疫情下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如何進行學術交流等一系列問題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