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憑藉雷射冷卻原子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9年到2013年是美國能源部部長;如今是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副主席——
網絡連接,大洋對岸,正處深夜時區的朱棣文在視頻中接受記者專訪,回答坦率而詳盡。
對青年科學家的「唯一」建議
如果只能給青年科學家一個建議,你會說什麼?對於這個科技類論壇常見問題,朱棣文的回答並不套路。
「對年輕的科學家來說,必須要對很多領域保持開放的好奇心。誠然,要作出科學的貢獻和成就,你需要專注,但是你也需要在其他領域關注。」在他看來,科研本身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工作。這個「巨人」並不僅僅是指個別科學「大牛」,而是許許多多不同專業領域的前人的工作。
這其中的意義在於,跨界專業的知識汲取,可以為現有研究帶來新的觀察視角,這樣的觀察,帶來了新的科學視角和理解路徑。
朱棣文將科學研究新發現的過程,比作「翻開100塊石頭」,需要耐心和執念,更需要選擇石頭的眼光和第一個去翻開石頭的勇氣。在更為廣博的知識體系儲備下,科學工作者的視野進一步拓展,探索的方向也多了更多前人未曾接觸過的選擇。
「這就是科學家的一種精神, 『原來有這樣一個新的方法,新的工具可以達到這樣一個新的發現。』」他說,尤其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新的視角不斷推動科學前沿的進步,這些也是青年科學家自我發展的重要路徑。
WLA副主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將接受連線群訪
創新精神,真的是從「娃娃」抓起
對於許多人關注的創新精神培養,朱棣文從「嬰兒」說起。
「當人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嬰兒的天性就做實驗,有探索精神,他們在扔,在拿東西,他們帶著好奇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說人類從嬰兒期天生具備科學探索精神。有時候作為父母,要耐心陪著他們一起去持續的發現、實驗和創新。」在他眼中,長大了以後,依然可以像嬰兒一樣被單純的好奇心驅使,去做許多瘋狂的事,去探索很多未知領域,「我本人,也是這麼實踐的。」
朱棣文認為,讓嬰兒時期就有的好奇心保持下去,高中和本科教育、碩士教育這幾個階段,非常重要。通過好的導師培養機制,讓本科生和碩士生進行新的發現。
朱棣文本人作為導師,常對學生這樣說,「探索並不僅僅為了尋找專業領域的答案,這也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是自己做一些創新」。只有自我創新了,才會去發明新的東西。在試錯過程中,不斷去發現新的想法,新的創新,找到和前人截然不同的新路徑,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科技進步。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依然努力推進這項工作進行。」
此次論壇,137位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從世界各地匯集一堂,的確是非常不易。作為論壇副主席,朱棣文如何看到這次巨大壓力下的論壇呢?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全球科技界能保持一個開放的溝通生態,」他說。
他認為,做好基礎科學的研究,應是跨越國界的工作。一個國家的科學家的想法與其他國家進行共享,集思廣益和人們的合作,科學才能最快的進步。
朱棣文並不否認,過去幾年時間裡,科學合作面臨著一個新的局面。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合作的深度推進。他強調,合作很重要,科學家可以更多跨國界合作,需要在創新技術變革方面推動進步,而不是把彼此當做對手。他說,「我相信其他領域的競爭,不應在科學領域發生,每個國家有自己的計劃,但是基礎科學發展,必須要合作,跨國界合作至關重要。」
他希望,這樣的跨國界溝通交流變成常態,青年科學家和頂尖科學家面對面機會更多,科學家經驗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技術變革。科學家經驗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依然努力推進這項工作進行。」朱棣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