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浪潮如何踐行開放計算:構建開放融合的全球計算生態

2021-01-08 雷鋒網

雷鋒網按:開放計算的本質是構築基於新標準的產業生態,打破不同標準之間的藩籬,讓晶片、整機等不同產業環節的企業,不同規模的客戶參與到一個大統一標準的制定,從而促進產業生態更加開放融合。

硬體重構導向開放計算

一個不折不扣的事實是——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行業已被網際網路公司領導。

這事已經不新鮮了。從數量上定義大規模數據中心,以前可能5萬臺伺服器保有量就算大規模,但目前單一數據中心規模就能達到幾十萬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伺服器數量超過一百萬臺以上,承載能力不低於1萬個標準機架,2019年超過一百萬臺伺服器保有量的數據中心將達到五百個。

究其根本,網際網路業務的快速發展數據讓數據中心成為新的風口。隨著雲計算、短視頻新興網際網路業務的層出不窮,數據中心的猛增勢頭絲毫沒有停止。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傳統數據中心佔比為64%,雲數據中心為36%,預計2020年傳統數據中心將降至56%,雲數據中心增至44%。

目前被視作超大規模CSP的主要有七家:國外的谷歌、亞馬遜、微軟、Facebook,國內的騰訊、百度以及阿里巴巴。

關於數據中心,業界對軟體技術的關注要比硬體多得多,硬體的開發迭代也更難,可能一年才有一個版本的更新,軟體層面解決不了的問題必須通過硬體重構來實現,開放計算也開拓了數據中心的更多可能性。在開放計算層面,OCP、ODCC和OPEN19是推動開放計算落地的三大標準化組織,也是為了解決數據中心軟硬不平衡的難題,浪潮是目前唯一同時加入三大組織的伺服器供應商。

近期IDC在發布的《Inspur Innovations Announced at Open Compute Summit 2018》報告中提到,浪潮已經成為開源硬體和開源軟體最大的貢獻者之一。

「與其他廠商不同,浪潮分別為tier1大規模、超大規模用戶,tier2一般規模用戶和小型數據中心分別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年來,業界一直把在Amazon、微軟、Facebook等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創新架構直接應用到小型數據中心。浪潮卻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浪潮利用在中小規模數據中心領域的深厚經驗使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更為靈活。浪潮為tier2用戶設計了小規模部署的計算存儲一體化方案,更符合承重、高度、電力配置等具體的應用環境需求。」

OCP成立於2011年,在三家開放計算標準化組織中成立最早,其CEO Rocky Bullock表示,OCP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開源數據中心硬體生態系統,改變數據中心架構設計和硬體採購方式,自成立來已經發布和貢獻超過100個全新的設計。

其餘兩家標準化組織的定位相似。OCP發起人是Facebook和英特爾、高盛等企業,ODCC脫身於天蠍聯盟,主要由國內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電信運營商發起,其目標也是聚焦國內數據中心市場。相對來說,OPEN19更年輕,成立於2016年底,與OCP和ODCC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止面向大型CSP數據中心,而是兼顧任何不同規模的數據中心。

領先,來自靈活的需求應變能力

浪潮在開放計算領域投入的早,投入的多,也為其帶來了可預見的市場空間。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2017年,全球伺服器市場出貨量增速達3.3%,而浪潮伺服器全球出貨量增速50.12%,同時浪潮伺服器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達26%,位居中國第一。

更進一步資料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出貨量為270萬臺,同比增長20.7%,其中浪潮增速達到了驚人的77.5%。

浪潮的整機櫃伺服器的市場佔有超過60%,通過與網際網路企業深度合作的JDM模式,浪潮從軟體、硬體到整個運維的端到端的整體方案進行深度定製,目前在全球Top10的客戶中,浪潮已經通過開放計算+JDM的模式,為五家合作夥伴提供了解決方案。

浪潮伺服器產品部副總經理陳彥靈

對於數據中心來說,除了購買成本,運維支出也是一筆相當大的支出,其中電力消耗為首。浪潮伺服器產品部副總經理陳彥靈舉例道,「如果採購一萬多塊錢的伺服器,可能在三到五年電費的投入基本上和這個成本差不多」,另外空間成本也是一筆支出,空間成本是按機櫃租用的模式,有限空間內計算平臺放置的越多,成本就越低。另外是維護成本、運營成本,如何高效對設備進行運維是伺服器廠商和伺服器使用者正在研究的議題。

開放計算之於浪潮,第一,通過集中供電提升整體效率,第二,提升機櫃的使用率,最後是提高運維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陳彥靈也重點介紹了整機櫃伺服器,其主要特點如下:

集中供電、集中散熱、節省20%數據中心能耗;

支持高密節點,部署密度較通用機架提升2倍以上;

支持資源池化,資源分配靈活,降低網絡複雜度;

機櫃級模塊化設計,同一平臺管理,運維更簡單;

整機櫃統一交付,交付速度提高10倍。

雷鋒網了解到,浪潮SR整機櫃伺服器是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核心形態,陳彥靈還介紹到,目前浪潮整機櫃伺服器SR已經在百度、阿里巴巴、中國移動等雲服務供應商中實現規模部署。

伺服器市場行至市場變化的中流,浪潮基於對業務的理解和客戶的需求,給出更高效的、滿足應有場景的方案,此外,浪潮向不同客戶提供不同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相比網際網路廠商自行建設數據中心,浪潮從製造生產、研發運維等層面都能做到專業化,市場數據肯定了浪潮開放計算戰略的正確性。

相關文章:

2017 中國 AI 伺服器市佔率超 57%,看浪潮如何編織 AI 生態大網

浪潮發布 AI 品牌 TensorServer,並要在五年內成為全球第一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做開放生態的連接者 浪潮持續探索智慧家庭邊界
    5G在B端已經產生價值後,浪潮將視野放到了H端,浪潮林巍表示,隨著消費者對生活品質有了更強的訴求,家庭領域的智慧化程度逐步提升,智慧家庭市場需求出現。浪潮作為技術的引領者與開放生態的推動者,在5G時代持續為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創造新的價值。
  • 華為姜濤:持續投入計算產業生態建設,共贏多樣性計算新時代
    協同創新需要共贏的生態系統,華為使能合作夥伴    姜濤指出,協同創新意味著需要一個共贏的生態系統,華為在2019年發布了「硬體開放、軟體開源、使能合作夥伴」的計算戰略,硬體開放踐行合作夥伴優先,主導基礎軟體開源,使能合作夥伴商業發行,推動主流開源項目原生支持多樣性計算。全方位使能合作夥伴、開發者與高校,繁榮計算產業生態。
  • 雲網融合,邊緣計算加速5G落地實踐
    運營商助力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的成功也就是5G的商業成功,而邊緣計算作為5G網絡關鍵技術之一,也承載著在5G時代進行數位化轉型的重要使命。中國聯通積極打造開放的邊緣生態,構建開放的邊緣計算平臺,行業夥伴可以依託聯通5G網絡和邊緣計算開放平臺,將優質行業應用快速提供給行業客戶。Arm China高級市場經理劉玉慶帶來專題報告。
  • 2021年計算行業機遇在「邊緣」:浪潮與百度聯手樹標杆
    邊緣計算成為行業應用創新驅動力,將加速智慧城市、智慧製造、無人駕駛等應用創新落地。據IDC預測,全球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在邊緣部署比例將從2020年的10%增長到2023年的50%,全球智能終端接入數量將從2020年的500億個增長到2025年的1500億個。
  • 數據驅動第五波計算浪潮 Arm伺服器產業迎來新一輪機會
    由數據驅動的第五波計算浪潮 作為萬物互聯生態背後的構建基礎,計算架構的選擇十分重要。Arm架構從誕生之始就一直致力於高能效、低功耗的體系架構創新,從指令集、CPU架構到IP設計、SoC設計,都以滿足用戶和市場對綠色計算的需求為目標,不斷提升運算能力、優化能耗設計。Arm伺服器基於Arm開放的晶片架構,由眾多廠商共同參與相關規範標準的制定,改變了傳統伺服器晶片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助推了全球諸多晶片廠商取得成功。
  • 計算力就是生產力 淺析浪潮智算中心的多維價值
    智算中心的三個基本條件 既然智算中心在當下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麼如何建設智算中心也就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潮表示,智算中心要成為新基建,必須滿足以下三個基本條件:開放標準、集約高效和普適普惠。 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5G等新技術,開放開源正在打破產業的邊界。
  • 華為全面啟航計算戰略:「鯤鵬+昇騰」雙引擎、硬體開放、軟體開源...
    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讓雲無處不在,讓智能無所不及客戶需求是華為發展的源動力,華為將在技術架構與工程實現上持續創新,我們在計算產業的追求是: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讓雲無處不在,讓智能無所不及。一雲兩翼雙引擎+開放的生態為了實現這個追求,華為將打造「一雲兩翼、雙引擎」的產業布局,構築開放的產業生態。
  • 2020 OCPChinaday議題4實錄:基於開放標準的異構計算加速平臺
    11月13日,開放計算中國社區技術峰會(第二屆OCP China Day)在北京舉行,超過600多名IT工程師和數據中心從業者參加了此次大會,來自Facebook、Intel、微軟、浪潮、百度、騰訊、阿里、NVIDIA、諾基亞、中國移動、希捷、燧原科技等開放社區成員參與了峰會,分享了在開放計算技術的最新進展和創新實踐。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力破局
    然而,矽晶片已逼近物理和經濟成本上的極限,各界紛紛預測,摩爾定律在不久的將來面臨失效,半導體工藝升級帶來的計算性能的提升不能再像以前那麼快了,每一代製程工藝的研發和成熟需要的時間將越來越長。製程發展減緩,新的替代材料和計算方式還未成熟,想要追求更高的計算力,可以從兩個方向發展。
  • 拋出智算中心概念,浪潮要給智能社會新基建添磚加瓦
    智算中心建設一定是基於開放計算的融合建設模式,擁有不同核心技術的玩家都將參與其中,一起建設智慧計算時代的基礎設施。如今ICT產業的分工正在被重構。硬體開放設計與軟體開源,讓不同玩家間的邊界在變得模糊,大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比如阿里雲可以做晶片,百度可以做伺服器,浪潮可以做深度學習框架,而且都在開放,都在建自己的生態,看上去大家都在向彼此領域滲透,實際上卻是一種開放融合,所有玩家都在突破自有邊界,去探索智慧計算的全新可能。
  • 運營商加快邊緣計算布局,2021年或再迎垂直行業融合突破
    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預測,在人工智慧和5G的推動下,2021年是邊緣計算從試驗走向落地的一年,邊緣計算將真正發揮價值。三大運營商布局邊緣計算,驅動5G網絡與各領域新技術的融合發展,2021年有望實現垂直行業更大規模的融合突破。
  • 運營商加快邊緣計算布局2021年或再迎垂直行業融合突破
    中國電信正在構建的新一代雲網絡作業系統,包括部署基於5G核心的全雲和多接入邊緣計算,提出5G MEC融合架構,基於通用硬體平臺,支持MEC功能、業務應用快速部署。實際上,中國電信作為較早起步邊緣計算工作的運營商,2018年就發布《5G白皮書》提出優先考慮5G SA+MEC.2019年4月,中國電信在5G創新合作大會發布自研MEC平臺,提供網絡服務集成和第三方管理能力。
  • 開放創新,共贏AI新時代
    10月16日,「AI啟杭,無限想像」,第二屆中國(杭州)國際智能產品博覽會、2020全球人工智慧大會(以下簡稱「大會」)於杭州國際博覽中心(G20杭州峰會會場)開幕。華為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在主論壇上就開放創新,與業界夥伴共建生態、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等話題做了精彩分享。
  • 構建AI生態「朋友圈」之江實驗室發布「天樞」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
    「天樞」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2日在浙江杭州正式發布。該平臺具備高性能核心計算框架,提供一站式全功能AI開發套件,將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效率、擴大算法模型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構建人工智慧生態「朋友圈」。據介紹,該平臺由之江實驗室牽頭,聯合浙江大學、阿里巴巴等多單位共同研發打造。
  • 清晰定位、一體成型、全球視野:甘肅鯤鵬的新計算產業進階
    從這個角度看,當下,甘肅在數據經濟領域正在推動綠色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三化」改造,此時鯤鵬新計算產業的進入無疑將直接帶來顯著的底層推動作用,用算力和數據夯實數字經濟的基本面,同時推動應用層面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 中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上線,向全球用戶開放真實量子計算服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2020年9月12日,本源完全自主開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向全球用戶開放,該平臺基於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搭載6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夸父自成立之初,本源量子就致力於讓量子計算機走出實驗室,努力建設工程化的量子計算設備,為眾多潛在行業提供探索量子計算的基礎條件,推進量子計算產業落地與工程化發展,真正為人類社會服務。
  • 浪潮ISC19發布AI HPC融合一體機
    但在實際環境中, 由於AI和HPC在工作負載、編程模型以及開發應用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如何實現資源的整合利用,有效避免資源浪費,已成為AI HPC用戶共同面臨的挑戰。浪潮認為,需要從計算性能、可擴展平臺架構,以及系統優化設計等方面進行優化和重構,才能有效解決AI與HPC融合應用帶來的新挑戰。
  • 國內首家量子計算科普教育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開放
    徽商新聞網合肥8月6日電(特約記者 楊夏、本網記者楊玉能報導 ):今天上午,本源量子計算體驗中心在合肥市高新區啟用、開放。合肥市高新區工委副書記陸平出席開幕儀式並致辭,高新區科技局、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領導參加開幕活動。
  • 清華浪潮計算地球科學獎推動中國首獲戈登貝爾獎—新聞—科學網
    而在這些應用的團隊成員名單中,有超過1/6的人榮獲過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獎,這讓人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 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獎是我國計算地球科學領域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人才獎勵計劃,由清華大學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浪潮集團聯合設立,從2012年開始至今已舉行4屆,共有20位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國家氣候中心等青年才俊榮獲此項殊榮。
  • 華為在浙加速布局鯤鵬計算產業生態 如何「鏈」動浙江?
    「鯤鵬」飛來「浙」裡築巢,意味著致力於打造長三角計算產業新高地的浙江,正從布局鯤鵬計算產業生態發力,帶動整個軟硬體產業的發展,助力浙江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轉型升級。「鯤鵬」因何深度布局浙江?如何高效鏈動產業?如何更快走向全國?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鯤鵬產業夥伴、學者和政府官員,詳解關於鯤鵬計算產業背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