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用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2020-11-23 人民網

  本報訊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在2011年用波長為1020納米的雷射成功的將摻鐿氟化釔鋰晶體的溫度從室溫降到零下160攝氏度。這一製冷紀錄已經超越基於半導體溫差電效應的製冷器件,但是也達到了稀土摻雜材料的最低冷卻極限。

  由於半導體材料獨特的物理性質,理論上它具有更大冷卻效率和低達零下260攝氏度的冷卻極限。這一溫度可以替代幾乎所有的冷卻劑,包括超導體必須的冷卻劑液氦。半導體材料能夠很容易的集成在一起,因此被認為是下一代光學製冷器的候選材料。然而,長久以來研究者雖然在III-V族半導體材料如砷化鎵進行了理論和實驗上地廣泛的研究,但由於這種材料低的電子和聲子耦合效率和高的螢光光子再吸收效應,使得人們一直沒有得到真正地實現雷射冷卻。

  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組成員張俊博士和博士生李德慧利用一種II-VI族半導體納米材料-硫化鎘納米帶,用波長為514納米的綠色雷射成功的將其溫度從零上20攝氏度降低到零下20攝氏度;同時他們還證明即使在低溫零下173攝氏度,仍然可以用532納米的雷射將半導體硫化鎘納米帶的溫度降低約15攝氏度。

  研究人員認為有兩點可以解釋實驗的成功:第一是得益於硫化鎘半導體具有很強的電子和聲子的耦合作用,在雷射激發下每個光子可以共振地湮滅一個甚至多個聲子而更加有效地帶走硫化鎘納米帶的熱能;第二是實驗中用到的納米帶的厚度小於帶內傳播螢光光子的半個波長,從而使得帶走多餘熱能的高能螢光幾乎百分之百的逃離納米帶而不會發生再吸收。

  熊啟華說:「這一成果開闢了一個探索半導體光學冰箱新的方向,即尋找具有強電子聲子耦合的半導體材料。」

  (董映璧)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冷卻至零下20℃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  冷卻至零下2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事件回顧: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
  • 納米雷射器的技術簡介
    在發射光譜的變化過程中,隨著功率的增加可以觀察到雷射產生的過程.當激勵的能量超過ZnO納米線的閾值時(其閾值約為40kW/cm2),經測量,發射光譜出現了線寬為0.3微米的尖峰,這比低於閾值時的自發輻射產生的約15微米的峰值線寬要小得多。正是這些窄線寬和發射能量的快速增長便可斷定納米線發生了受激輻射.大家知道產生雷射的三個要素是工作物質、泵浦源和諧振腔。
  • 利用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像這樣的裝置可以製造出理想的光機傳感器,在那裡它們的振動可以被雷射探測到。但雷射也會加熱懸臂梁,這會降低其性能。 美國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彼得·鮑扎斯基(Peter Pauzauskie)說:「從歷史上看,納米器件的雷射加熱是一個被掩蓋的重大問題。我們使用紅外線來冷卻諧振器,從而減少系統中的幹擾或「噪音」。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菌能耐受並脫除較高濃度的鎘離子,在額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況下,耐受及脫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並形成了大量硫化鎘納米顆粒。藉助分子微生物、蛋白組學等手段,研究人員確定了介導微生物形成硫化鎘納米顆粒的酶分子,為後期高效生產硫化鎘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功能酶。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OT37-5b,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菌能耐受並脫除較高濃度的鎘離子,在額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況下,耐受及脫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並形成了大量硫化鎘納米顆粒。藉助分子微生物、蛋白組學等手段,研究人員確定了介導微生物形成硫化鎘納米顆粒的酶分子,為後期高效生產硫化鎘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功能酶。研究人員偶然發現該菌能夠藉助形成的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進行能量合成,以更好地適應深海貧瘠的生態環境。
  • 概念|什麼是半導體量子點,納米顆粒的聚焦效應?
    半導體量子點(quantum dot)是一類納米尺度的極微小的發光納米顆粒,其直徑常在2-20 nm之間。如下圖所示,不通過尺寸顆粒大小,顯示不同顏色。1981年,瑞士物理學家在水溶液中合成出了硫化鎘膠體時,Brus博士與同事發現不同大小的
  • 科學網—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一)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HBCD)的還原轉化效率和機制,在納米硫化零價鐵還原轉化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進展。
  • 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製得以揭示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HBCD)的還原轉化效率和機制,在納米硫化零價鐵還原轉化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進展
  • 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製得以揭示—新聞—科學網
    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製得以揭示
  • 【雷射冷卻二三事】用雷射來降降溫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   普林斯海姆提出。  一、絕對零度的需求  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用到這種種降溫手段,在工業生產裡面,降溫更是至關重要。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成果簡介】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
  • 靈光一閃,由氮變氨:《Science》報導「納米+生物」技術利用光能固氮
    儘管地球大氣中含有將近80%的氮氣,但要用這種看似觸手可得的原材料合成氨卻並不容易,氮氣相當穩定的氮氮三鍵很難打開,目前有兩個方法可以相對高效率的做到這一點。King博士和多所大學合作,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納米+生物」技術,可利用光能固氮。他們使用硫化鎘(CdS)納米晶體吸收光能,驅動固氮酶在細胞外將氮氣轉化為氨。
  • 中國科大研製納米尺度「富集效應」增強二氧化碳電還原性能的高效...
    研究人員提出納米針尖的「近鄰效應」促進CO2電還原過程,通過智能微波反應器的高通量篩選,製備了硫化鎘納米針陣列結構。研究人員使用簡單的微波熱合成,通過反應參數調節,成功製備了三種具有不同尖端曲率半徑的硫化鎘納米結構。有限元模擬表明這種半導體材料尖端曲率半徑減小會引起尖端附近的電場強度增大,從而增強鉀離子在電極附近的富集。
  • 鎳鎘電池中的核心化學元素:稀有金屬鎘和鎳
    鎘,英文為Cadmium,原子序數為48, 鎘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12.3。鎘是一種質地柔軟,藍白色的稀有元素。鎘的熔點是320.9℃,沸點是765℃。鎘可溶於酸,但不溶於鹼。鎘是一種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為百萬分之0.1 ~ 百萬分之0.5。鎘是1817年由兩個德國科學家 Stromeyer和Hermann同時發現的。鎘的四個主要的應用領域是電池,顏料,塗料和電鍍。鎘可用於製造小體積和大容量的充電電池。
  • 再生膠製品常用連續硫化方法的特點1
    使用再生膠降低橡膠製品生產成本時,連續硫化可以進一步節省生產成本。連續硫化工藝包括熱空氣連續硫化室硫化法、蒸汽管道連續硫化法、液體介質連續硫化法等,不同的連續硫化方法工藝特點不同,廠家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連續硫化。1.熱空氣連續硫化室熱空氣連續硫化室硫化法屬於常壓硫化方法,硫化時通過硫化室進行加熱硫化,加熱方法可以採用蒸汽、電或紅外線等。
  • 新型納米雷射探測技術靈敏度高成本低
    原標題:新型納米雷射探測技術靈敏度高成本低   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馬仁敏研究員和戴倫教授合作,實現了一種新型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探測技術。馬仁敏研究小組將雷射原理引入到了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中,利用雷射中的受激輻射光放大補償了歐姆損耗,在前期氣相超靈敏爆炸物檢測的基礎上(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實現了液相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LESPR)探測器。
  • 新加坡研發出新納米纖維
    本報新加坡電 記者陶傑報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研究小組近日成功研發出一種二氧化鈦納米纖維。該纖維用途廣泛,可用於濾膜、無菌紗布和延長鋰電子電池的壽命等,其中濾膜的特殊效果更是引起業界的關注。  提煉自泥土的二氧化鈦看似普通,但是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能把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
  • 全球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發展深度剖析
    一、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概況一般而言,基於光吸收層材料體系的不同,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如,非晶矽、微晶矽及多晶矽薄膜電池等)、化合物薄膜太陽電池(如,碲化鎘、銅銦鎵硒及砷化鎵薄膜電池等)、有機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