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國際微生物學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線刊發題為Formation of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mediates cadmium resistance and light utilization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Idiomarina sp.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

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深海熱液口在活躍狀態下不斷噴發熱量並產生微弱的光,被認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研究團隊在深海熱液樣品中分離到一株細菌Idiomarina sp.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菌能耐受並脫除較高濃度的鎘離子,在額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況下,耐受及脫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並形成了大量硫化鎘納米顆粒。藉助分子微生物、蛋白組學等手段,研究人員確定了介導微生物形成硫化鎘納米顆粒的酶分子,為後期高效生產硫化鎘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功能酶。研究人員偶然發現該菌能夠藉助形成的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進行能量合成,以更好地適應深海貧瘠的生態環境。藉助蛋白組學手段,研究人員發現該菌能夠驅動硫化鎘納米顆粒吸收光電子並進入氧化磷酸化過程,進而產生能量。該研究發現熱液口微生物在適應重金屬脅迫的同時能夠巧妙利用納米光學材料的光電子吸收特性,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為適應深海極端環境進化出了一種特別的光能利用機制,也為探索深海光能利用潛在途徑乃至是否存在特殊光合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和新視角。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馬寧為論文第一作者,孫超岷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大洋協會「深海生物資源計劃」等項目聯合資助。

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模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研究團隊在深海熱液樣品中分離到一株細菌Idiomarina sp.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菌能耐受並脫除較高濃度的鎘離子,在額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況下,耐受及脫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並形成了大量硫化鎘納米顆粒。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研究在對來自於東太平洋9°-10°N熱液區域的活躍噴發煙囪體和近期熄滅煙囪體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基礎上,對比綜合全球已報導不同狀態煙囪體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熱液區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和模式:海底熱液區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演替主要受到能量來源的轉換所控制,在典型的熱液硫化物煙囪體從初始形成到完全熄滅的過程中,棲息在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由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研究發現,在海底深處,黑暗的海山頂部存在著深入海底的裂隙,冒著滾滾黑煙,帶來了地球內部的化學物質,其中富含硫或氮等元素,微生物通過將硫化氫等還原性物質氧化而產生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形成有機物,為熱液群落中的其他動物提供食物來源。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原標題: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本報記者 劉 莉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30多年前,人類認為幾千米深的海底只有極少的寡能量微生物能夠生存,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那裡沒有陽光和氧氣。
  • 我國啟動深海盆地熱液活動成礦機理研究
    3月26日,國家「973」項目——典型弧後盆地熱液活動及其成礦機理項目在青島啟動。未來5年,我國科學家將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弧後盆地(靠大陸一側的深海盆地)熱液系統對比,揭示該區域熱液活動對近海底水體和沉積環境的影響機制,圍繞弧後盆地的地質構造與巖漿對熱液成礦的作用進行研究。
  • 研究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花研究組在Molecular Ec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daptation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convergence in decapod crustaceans to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s的研究論文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稱鯨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們發現的「鯨落」總數還只有50個左右,我國發現的這個「鯨落」由於還處於形成的初期階段,因此可以持續觀測的時間可以保持在較長水平,對於研究深海生態系統的變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光能和其它化學能,將海洋中的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質的生物。主要包括生活在海洋表層的浮遊藻類、淺海域的底棲藻類、海洋種子植物(紅樹類植物以及海草等)以及可以進行自養作用的海洋細菌(海底利用熱泉的能量,攝入硫化氫轉化為有機物質)等。消費者。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該論文圍繞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積模式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利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大糦熱液區熱液羽流的現場觀測數據,通過建立高精度數值模型,對不同流速底層流影響下的深海熱液羽流攜帶的鐵氫氧化物等礦物顆粒進行了綜合分析,揭示了熱液源礦物顆粒的三種典型輸運模式,發現了熱液沉積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建立了顆粒物的輸運距離與密度、粒徑和底流流速之間關係的數學方程,闡明了熱液顆粒物發生近噴口沉降或長距離輸運的影響因素及其力學機制
  • 科學網—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深海熱液生物挑戰「萬物生長靠太陽」鐵律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 劉巍巍)隨著近30年來人類對深海熱液生物群科研的不斷深入,千百年來不容置疑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定律正在逐漸被顛覆。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近日表示,深海熱液生物群的發現為人類揭示生命起源奧秘開拓了新思路。  人類對深海生物的認識主要在最近30年中形成。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假說眾多 新研究探索深海中生命起源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37.7億年前地球海洋已存在生命 深海熱液附近聚集著大量的生物,被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支持生命活動的環境之一。 為了在深海熱液環境中搜索早期生命的跡象,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馬修·多德和同事對來自加拿大北部努瓦吉圖克綠巖帶的碧玉巖進行了分析,它們被認為是來自古時的深海熱液。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美國研究人員強迫將金納米顆粒餵給非光合細菌。貴金屬的位的發行給微生物以打開光進入太陽能燃料的能力,報告一個Nanowerk文章。熱乙酸穆爾氏菌通常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
  • 研究發現納米顆粒抗原活化初始CD4T細胞新機制
    Immunit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侯百東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唐宏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B cells are the dominant antigen-pres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