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熱液噴口處的pH值可低至2.8,因為酸性太高,噴口處的蝸牛的鈣質殼都被溶解掉了。•令人窒息的壓力。熱液噴口處在平均近2100米水深下,最深見於3800米下的海底,這裡的生物承受著21個左右大氣壓甚至更多,縱然噴口處熱液的溫度可達400℃,這極限的壓力也使得這些流體不會沸騰。為了適應壓力,這些生物體內已經進化成體內器官不帶任何氣體,比如魚鰾。
-
研究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花研究組在Molecular Ec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daptation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convergence in decapod crustaceans to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s的研究論文
-
深海秘境——「科學」號帶你駛向海洋世界
在8月24日的科學營活動中,科學家帶領廣大營員們登上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去一探究竟。在25日最新的專題中,將有兩場直播活動帶領廣大青少年進一步了解神秘的海洋世界:「科學三號」海上科考直播連線、深海冷泉熱液探秘之旅—「科學」號航次首席科學家分享深海冷泉熱液科考經歷和最新發現。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
深海熱液生物挑戰「萬物生長靠太陽」鐵律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 劉巍巍)隨著近30年來人類對深海熱液生物群科研的不斷深入,千百年來不容置疑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定律正在逐漸被顛覆。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近日表示,深海熱液生物群的發現為人類揭示生命起源奧秘開拓了新思路。 人類對深海生物的認識主要在最近30年中形成。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由深海所牽頭的規模宏大的中國科學院「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專項,從去年4月12日起醞釀,僅用半年時間完成立項;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西南印度洋熱液科考圓滿完成,科考工作屢摘碩果;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加快研製,並將於今年內擇機發射,夯實「一帶一路」商業航天合作基礎…… 探秘深海 志向深藍 「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被譽為我國挺進深海的「大國重器」之一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但在深海海底高壓環境下,海水的氣化溫度可達幾百攝氏度,那麼在深海是否存在大量超高溫的氣態水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課題組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該新種的發現,豐富了世界翁戎螺科物種多樣性的研究內容。 我國對於深海海山區、熱液區和冷泉區的軟體動物多樣性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關於深海軟體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科研人員在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新屬和一新種,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空白。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國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技術取得新突破
據新華社青島8月4日電 (記者張旭東)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研人員在深海熱液原位探測方面取得新突破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深海熱液口在活躍狀態下不斷噴發熱量並產生微弱的光,被認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
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
海底攝像拖體最新獲取的一張海底照片,讓「向陽紅10」科考船上的研究人員激動了一把——這張照片「抓拍」到的東西疑似海底熱液生物殘骸。 海底熱液噴口通常位於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滲透到地殼深部,被加熱後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所謂的熱液。高溫的熱液又順著縫隙往上湧,從熱液噴口噴出。熱液中的特殊化學物質就成了一些微生物的食糧。 王躍雲告訴記者,這些微生物可以憑藉體內特殊的酶發生生化反應,將無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有機物,因此被稱作化能自養微生物。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我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首次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據介紹,在我國大科學工程「科學」號科考船2016年的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了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進而使用RiP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西南印度洋,這裡的熱液生物不一般
自1977年「阿爾文」號深潛器發現深海熱液噴口生態系統以來,熱液生物逐漸進入人們視野,並成為國際海洋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可是,在全球熱液生物地理分布的版圖上,卻有很多「模糊的拼圖」。印度洋就是其一,其認知程度明顯較低。
-
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
-
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西部網 陝西新聞網
海底攝像拖體最新獲取的一張海底照片,讓「向陽紅10」科考船上的研究人員激動了一把——這張照片「抓拍」到的東西疑似海底熱液生物殘骸。海底熱液噴口通常位於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滲透到地殼深部,被加熱後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所謂的熱液。高溫的熱液又順著縫隙往上湧,從熱液噴口噴出。熱液中的特殊化學物質就成了一些微生物的食糧。王躍雲告訴記者,這些微生物可以憑藉體內特殊的酶發生生化反應,將無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有機物,因此被稱作化能自養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