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

2020-11-22 人民網寧夏站

「阿爾文號」深海潛艇的遠程遙控機械臂收集管狀蠕蟲標本

第二看臺

海底攝像拖體最新獲取的一張海底照片,讓「向陽紅10」科考船上的研究人員激動了一把——這張照片「抓拍」到的東西疑似海底熱液生物殘骸。

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28日告訴記者,下一步將到「抓拍」地點進行採樣,進一步驗證照片上的內容物。

海底熱液區生物之所以能勾起科研人員的興趣,不僅因為它們是尋找海底熱液區的重要線索,還因為它們本身就自帶神秘「光環」。

靠化學能撐起的生命系統

站在「向陽紅10」船的甲板上眺望大海,除了覓食的海鳥,難得一見其他生命跡象。在熱液噴口被發現之前,人們也曾認為深海之下幾近荒蕪。

1977年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熱液噴口附近竟然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生物。在海平面200米以下,就已是黑暗的領地。幾千米的海底,更不可能有任何光合作用存在,這些生物是如何出現的?靠什麼存活?

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生物組組長王躍雲博士把海底熱液噴口附近的生物群落稱作「黑暗生物圈」。「陸地上的生命系統依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支撐,而熱液區生態系統的基礎則來自化能自養細菌的化能合成過程。」王躍雲說。

海底熱液噴口通常位於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在這裡,海水沿著縫隙滲透到地殼深部,被加熱後會溶解巖石中的硫化物和金屬元素,形成所謂的熱液。高溫的熱液又順著縫隙往上湧,從熱液噴口噴出。熱液中的特殊化學物質就成了一些微生物的食糧。

王躍雲告訴記者,這些微生物可以憑藉體內特殊的酶發生生化反應,將無機物轉化為可利用的有機物,因此被稱作化能自養微生物。它們是最底層的生產者,為其他的多毛類、雙殼類、腹足類、甲殼類等生物提供了基礎營養物質和能量,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

以高溫、高壓、劇毒環境為家

熱液噴口附近,不止是黑暗。

幾千米深的海底,高壓自不必言。被巖漿加熱的海底熱液,在噴出時溫度高達三四百攝氏度。而且熱液中含有的高濃度金屬元素和硫化物對很多陸地生物而言是劇毒的。熱液噴口附近的微生物就生長在這樣高溫、高壓、劇毒的極端環境之中。

不但如此,熱液噴口附近的生物密度遠遠高於其周邊地區。據曾志剛編著的《海底熱液地質學》一書介紹,東太平洋海隆熱液區,有種蠕蟲直接棲息於活動的熱液噴口表面,種群密度高達每平方米500多個。在西太平洋深海噴口附近,橈足類動物的密度可達每平方米6.4×104個。

目前科學家已在全球大洋範圍的熱液噴口發現數百種生物,而且還不斷在這些生態系統中發現新奇而獨特的物種。去年5月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就宣布在西太平洋馬努斯弧後盆地水深1740米的熱液區發現了軟體動物腹足類一個新屬種。

中國大洋49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08年他曾在東太平洋海隆的熱液噴口附近採集到一種管狀蠕蟲。「我在船的甲板上觀察這種管狀蠕蟲,它長得非常漂亮,但是像一種塑料管。沒有見過它的人會認為它不是一種生物。」陶春輝說。

熱液噴口是生命起源之地?

在王躍雲看來,深海熱液區生態系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們的形成、維持和消亡過程。

「熱液區噴口附近的生物群落,有的剛剛形成,有的正在繁盛,有的正在衰落。」王躍雲告訴記者,它們隨著熱液噴發活動的開始而逐漸興盛,熱液噴發活動一旦停止,依附於它的生物群落也將逐漸消亡。而熱液噴發活動維持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

據記載,1991年4月「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位於東太平洋海隆某處海域調查熱液活動時,沒有在熱液噴口附近發現生物群落。1992年3月,「阿爾文號」再次來到該海域時,發現很多噴發裂隙已被大量長達30釐米的管狀蠕蟲所佔據。

在不同海區,熱液噴口生物群落也有很大差異。王躍雲介紹,比如在東太平洋海隆熱液區有一種大型的巨管蠕蟲多毛類生物,至今在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均尚未發現。而印度洋熱液區生存著一種鱗腳腹足類生物,是印度洋熱液噴口的特有物種。中國大洋科考曾經採集了不少這種生物樣本。

海底熱液噴口附近的生命現象讓科學家對生命起源有了更多思考。關於生命起源,「熱湯假說」認為,在生命形成早期,原始海洋就像一鍋熱氣騰騰的濃湯,其中溶解了各種化學物質。高溫為化學反應提供了條件,無機小分子逐步形成有機大分子,大分子逐步形成早期生命物質。

反過來看現代海洋的熱液區,高溫、高壓、充滿多種無機小分子的環境與「熱湯假說」如此之吻合,它無疑為我們思考生命起源提供了更多啟發。

(記者 劉園園)

(責編:高嘉蔚、賈茹)

相關焦點

  • 深海之底,有個「黑暗生物圈」-西部網 陝西新聞網
    在熱液噴口被發現之前,人們也曾認為深海之下幾近荒蕪。1977年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深潛器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熱液噴口附近竟然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生物。在海平面200米以下,就已是黑暗的領地。幾千米的海底,更不可能有任何光合作用存在,這些生物是如何出現的?靠什麼存活?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生物組組長王躍雲博士把海底熱液噴口附近的生物群落稱作「黑暗生物圈」。
  • 「黑暗生物圈」被發現!
    地球生物圈複雜多樣,但並不全部必須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才能存在。去年底,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表之下,深居著一個巨大的「黑暗生物圈」。
  • 「黑暗生物圈」被發現,體積是地表海洋的兩倍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地球生物圈複雜多樣,但並不全部必須依靠氧氣和光合作用才能存在。去年底,科學家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表之下,深居著一個巨大的「黑暗生物圈」。在那裡,一些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茁壯成長。
  • 體重240億噸:科學家發現「黑暗生物圈」,遠比人類更有統治力
    人類目前的總人口已經超過70億,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人類的蹤跡。地球生物圈中,人類主宰著29%的陸地,而海洋生物則主宰著79%面積的海洋。這大概就是我們認識的世界了。科學家們把它稱為「 黑暗生物圈 」。美國的研究團隊在海底鑽了一個3公裡的洞,發現海底深處的土壤裡依然生活著眾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核生物等。這大大震撼了科學家們的想像,地球的地表之下,微生物群體竟然如此豐富,簡直讓人難以相信。
  • 深海恐懼症慎入,深海有什麼
    小時候去親戚家,經常路過山腳下一個圓形大池子,直徑約摸有20多米,水是碧綠的,深不見底,水池滿的都快溢出來了。只近距離觀察過一次,站在池子邊上向裡面望去,心裡直發毛,後來才知道那是深海恐懼症加上些許的幽閉恐懼症,直到現在想起來那個深水池子心裡仍然不舒服,想知道裡面有什麼,但想想都恐懼。一個池子就那麼害怕了,那麼大海呢?最近在西瓜視頻看了下深海裡面有什麼東西,在視頻上看好受多了,那麼深海究竟有什麼呢。
  • 初中生物與生物圈知識點之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1、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實驗) 暗處理 目的:讓葉片內的有機物耗盡 遮光照射 在黑暗處進行,上下兩面要同時遮蓋,遮光和不遮光處形成對比 (1)方法步驟 摘下葉片 酒精褪色 隔水加熱,溶解葉綠素,葉片變成黃白色 漂洗乾淨
  • 「深海恐懼症」慎入!在幽靜黑暗的「深海」裡會看到什麼?
    遊戲的題材有千千萬萬種,但是某些遊戲場景對特患有定恐懼症的玩家人群有著巨大的「殺傷力」。比如,有「深海恐懼症」的玩家,看到幽暗的深海場景可能就會有些不自在。所以如果你是患有深海恐懼症的玩家,觀看一下內容之前,還是要先做好心理準備。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 大c論表:VS歐米茄深海之黑,全身都是硬技術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款VS歐米茄全新海洋宇宙,由於全體通黑,所以表友也是起個很霸氣的名字,深海之黑,續寫著歐米茄輝煌的海洋探索傳奇。這款腕錶大膽大膽採用一體成型陶瓷表殼,這也是海馬系列首次運用這一技術。一共是四個顏色,主色為黑色,四款分別搭配了藍色、紅色及紅藍相間表圈和錶帶,紅藍相間的表款是紐西蘭酋長特別紀念款。世上沒有什麼能比城市燈光,更好地詮釋人類的無所不在。
  • 為何人類會有深海恐懼症?
    深海恐懼症是一種焦慮症,只不過最大的特徵就是患者會對深海拍攝的照片、音視頻產生恐懼,甚至文字描述也能達到這個效果。
  • 《深海之光》試玩介紹:擺脫深海恐懼症(全文)
    《深海之光(Seashine)》的地圖是隨機生成的,所以有可能開始 10 秒鐘就被深海魚吃掉,但也有可能一路安全的前進,遊戲有著讓人想要一直重複遊玩的魅力。本作目前已經登陸 iOS 和安卓雙平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下載一玩。
  • 深海有什麼恐怖的生物?
    說到大海,相信很多人都有深海恐懼症,有的人無法抗拒水的壓力和大海深處未知的危險,所以很多人因此都不敢在大海上停留,那麼你們知道深海中到底有什麼恐怖的生物嗎?今天終於見識了,網友直呼不敢看,在陸地上我們經常可以監視到老虎,獅子這等兇猛的動物,但是在海洋裡的動物卻充滿了神秘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海底的生物吧,第1種是狼鰻,長長的獠牙,柔軟的身軀長相醜陋的浪漫生活在200米的海底經常在黑暗的海裡生存這也就使得人們很少能夠見到他,成年的狼鰻可以長到2.5米,經常是夫妻二人在珊瑚洞裡把頭露在外面,靜靜的等待獵物的到來,第2種是虎魚,看到虎魚的照片我們就清楚了
  • VS歐米茄深海之黑海馬600陶瓷腕錶真假對比評測歐米茄
    海馬系列海洋宇宙「深海之黑」腕錶防水深度達到60個大氣壓,內部搭載歐米茄8906同軸至臻天文臺機芯。為了獲得至臻天文臺認證,腕錶已經通過了由瑞士聯邦計量研究院 (METAS) 設立的八項嚴苛測試。自從vs廠自主研發出歐米茄8500機芯之後,一發不可收拾,先後發布了海馬150、海馬300和海洋宇宙600。可謂是vs廠在歐米茄海馬復刻表來勢洶洶,大有當年一統沛納海的風範。
  • 《深海淺說》解開關於深海的疑問
    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近日,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新著《深海淺說》,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深海,是新世紀談論的新題目。
  • 大海有多深?深海中不僅黑暗寒冷,還有這些奇形怪狀的生物
    在這顆蔚藍的地球上,表面積的71%都是海洋,地球上大部分的未知都藏在深海中。在遠古時代,每個地域的文明大多都有關於海洋的傳說,每個傳說中都有關於海洋的巨大怪物,所以遠古先民們對於海洋是既好奇又害怕,不知道海裡有什麼,也不知道海的另一頭是什麼。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研究發現,在海底深處,黑暗的海山頂部存在著深入海底的裂隙,冒著滾滾黑煙,帶來了地球內部的化學物質,其中富含硫或氮等元素,微生物通過將硫化氫等還原性物質氧化而產生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形成有機物,為熱液群落中的其他動物提供食物來源。
  • 《深海淺說》: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我們研究科學不僅因為科學有用,更因為科學有趣」  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存在一個「黑暗生物圈」,生物數量非常多
    通過大量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探索,目前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的地外生命,地球仍然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生命星球。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裡,我們對地球生命的認知只限於地面和海洋,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有了發達的交通工具之後,我們對地球表面的探索更加全面和豐富。所以地表的生物除了一些極端地區還沒有完全探索明白之外,基本上都已經了解了。
  • 深海恐懼症最怕的圖,借你五個膽,你也不敢去試一試
    有的人對深不見底的大海有著深深的恐懼。誰也不知道海水下來,會有哪些危險,也許有鯊魚,鯨魚,以及深海巨型怪物。面對深不見底的海水,心裡有莫名的恐懼,再三發誓,再也不要靠近海邊半步。可望而不可及的群島,波濤起伏的海面,海面下是幽深的黑暗,想像自己不會遊泳落入其中,會是什麼感覺?在大海面前,我們就是螻蟻。平靜的海面,突然竄上來一條滿嘴尖牙的大白鯊。
  • 在深海中,黑暗中的海洋魚類已經進化出了超能力的視野
    這些額外的基因已經多樣化以產生能夠捕獲多個波長的每個可能光子的蛋白質 - 這可能意味著儘管有黑暗,但是在深海中漫遊的魚實際上看到了顏色。這一發現「確實撼動了深海視野的教條,」梅根·波特說,他是一名研究檀香山夏威夷大學視力的進化生物學家,並沒有參與這項工作。研究人員觀察到魚的生命越深,其視覺系統就越簡單,他們認為這種趨勢會持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