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研究團隊在深海熱液樣品中分離到一株細菌Idiomarina sp.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菌能耐受並脫除較高濃度的鎘離子,在額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況下,耐受及脫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並形成了大量硫化鎘納米顆粒。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一株分離自深海海山環境的細菌轉化高毒性汞離子為低毒性單質汞的分子機制過程發現,該細菌編碼的一個汞離子轉運蛋白MerF的真正功能是調控細菌鞭毛形成和運動能力,這在所有微生物中都是首次發現。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發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深海熱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軍團隊、李超倫團隊在深海熱液系統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研究中獲得進展,基於自主研發的深海原位雷射拉曼光譜探測系統(Raman insertion probe-RiP)對衝繩海槽中部熱液區的高溫熱液流體進行了原位拉曼光譜定量探測,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溫熱液流體中溶解二氧化碳及硫酸根離子的原位濃度
-
深海中的黑暗生物群落——熱液生物
◎李 筱/文熱液生物是指生活於海底熱液口,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利用硫化物和其他還原物通過化學合成作用進行初級生產,製造有機物的海洋生物群落。研究發現,在海底深處,黑暗的海山頂部存在著深入海底的裂隙,冒著滾滾黑煙,帶來了地球內部的化學物質,其中富含硫或氮等元素,微生物通過將硫化氫等還原性物質氧化而產生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形成有機物,為熱液群落中的其他動物提供食物來源。
-
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為什麼稱鯨落為深海生命的綠洲?
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們發現的「鯨落」總數還只有50個左右,我國發現的這個「鯨落」由於還處於形成的初期階段,因此可以持續觀測的時間可以保持在較長水平,對於研究深海生態系統的變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光能和其它化學能,將海洋中的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質的生物。主要包括生活在海洋表層的浮遊藻類、淺海域的底棲藻類、海洋種子植物(紅樹類植物以及海草等)以及可以進行自養作用的海洋細菌(海底利用熱泉的能量,攝入硫化氫轉化為有機物質)等。消費者。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本研究在對來自於東太平洋9°-10°N熱液區域的活躍噴發煙囪體和近期熄滅煙囪體中微生物群落分析基礎上,對比綜合全球已報導不同狀態煙囪體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熱液區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和模式:海底熱液區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演替主要受到能量來源的轉換所控制,在典型的熱液硫化物煙囪體從初始形成到完全熄滅的過程中,棲息在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由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然而,海洋層化效應和底流影響使深海水動力環境特性具有複雜性,關於海底熱液羽流的上升擴散規律和物質輸移機制尚不清楚。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熱液口區圍繞在洋中脊周邊,海水穿過洋殼冷卻過程中形成的裂隙而被加熱,溫度可高達 350~400℃,由於熱液密度相對海水密度較小,會穿過海底巖層上湧,在海水混合過程中,熱液中的多種黑色金屬硫化物發生沉積作用,在噴溢口的周圍連續沉澱,不斷加高,形成「黑煙囪」 [7]。熱液之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氫,這對於大多數生物而言是有毒的,但卻是部分化能自養微生物的「美食」。
-
海洋所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
在「科學」號科考船的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研究人員利用「發現」號深海ROV機器人上搭載的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在深海熱液區(>1400 m)發現了具有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噴發的熱液噴口,利用自主研發的深海熱液溫度探針測定超臨界二氧化碳噴口溫度約為95°C,進而使用RiP探針直接在深海原位探測了噴發狀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發現深海超臨界二氧化碳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海洋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研究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花研究組在Molecular Ec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daptation and molecular該研究首次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揭示白色體色和化能合成營養代謝的關鍵遺傳機制,為揭秘深海物種環境適應的獨特機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趨同進化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指親緣關係較遠的生物因棲居於相同的生活環境而演化形成相似的形態特徵或生理表型的現象。通過趨同進化研究,可揭示物種適應特殊環境的生物學本質。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和海山區軟體動物新屬種
海洋所博士張樹乾和研究員張素萍在對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馬努斯熱液航次採集的腹足類標本進行整理時,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臍螺科Neomphalidae自2014年4月起,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支持下,海洋所依託「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以及搭載的「發現」號ROV,分別對衝繩海槽熱液區、南海冷泉區、雅浦海山區以及馬努斯熱液區進行了數次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軟體動物標本,其中很多為未經發現和描述的新種
-
我科學家在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科技前沿】本報青島5月10日電(記者劉豔傑、朱楠)近日,《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發表的封面文章《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介紹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