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2021-01-09 瀟湘晨報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一株深海冷泉芽孢桿菌在受到因重金屬鎘存在而產生的大量一氧化氮(NO)活性氧的脅迫時,能夠通過吸收鈣離子促進鐵離子吸收,進而激活NO雙加氧酶活性將NO轉化為NO3-,隨後促進硝酸根還原酶、亞硝酸根還原酶等一系列與氮元素循環相關的關鍵酶活性,最終將NO活性氧壓力轉化為氮循環的驅動力,從而有效增強細菌應對鎘脅迫的能力。添加鈣離子也能同時有效提升細菌耐受其它重金屬如銅、鉻、錳等金屬離子的能力、增加斑馬魚在鎘環境中的存活率,說明鈣離子增強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一株分離自深海海山環境的細菌轉化高毒性汞離子為低毒性單質汞的分子機制過程發現,該細菌編碼的一個汞離子轉運蛋白MerF的真正功能是調控細菌鞭毛形成和運動能力,這在所有微生物中都是首次發現。研究人員進一步結合分子遺傳、轉錄組和蛋白組及其他生物化學手段,系統揭示了MerF的作用機制是調控細菌鞭毛形成重要因子FliS的表達,直接作用靶點是fliS基因的啟動子,且MerF也能有效提高細菌耐受其它重金屬如鎘、鎳、鈷等金屬離子的能力,顯示其調控功能的普遍性。該研究為了解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關鍵基因的功能演化提供了新視角和研究材料。

孫超岷研究組近年來圍繞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脅迫機制進行了系列研究,在前期研究深海熱液環境微生物耐受鎘脅迫的過程中,發現一株深海熱液細菌能有效代謝半胱氨酸形成硫化氫,進而將環境中高毒性的鎘離子轉化為幾乎無毒性的硫化鎘礦物質,而且還能利用硫化鎘納米顆粒的光吸收特性吸收環境中存在的光能,也是微生物一種非常獨特的抵禦並有效利用重金屬脅迫的新型機制。綜上可見,不同生境的深海微生物已經進化出多樣的策略應對,甚至有效利用環境中存在的重金屬危害,相關機制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並加以利用。這也為發展新型生物修複製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成果先後以Calcium protects bacteria against cadmium stress via reducing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iron acquisition、MerF is a novel regulator of deep-sea Pseudomonas stutzeri flagellum biogenesis and motility為題,發表於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第一作者分別為碩士研究生吳作棟、博士研究生鄭日寬,通訊作者為孫超岷。

論文連結:1 2

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來源:海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研究團隊在深海熱液樣品中分離到一株細菌Idiomarina sp. OT37-5b,在前期研究中發現該菌能耐受並脫除較高濃度的鎘離子,在額外添加半胱氨酸的情況下,耐受及脫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並形成了大量硫化鎘納米顆粒。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深海熱液口在活躍狀態下不斷噴發熱量並產生微弱的光,被認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組報導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員在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題為Verticillium dahliae chromatin remodeling facilitates the DNA damage repair in response to plant ROS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微生物所在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惠珊在PLOS PATHOGENS 在線發表了題為Verticillium dahliae chromatin remodelingfacilitates the DNA damage repair in response to plant ROS stress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
  • 科學網—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2018-11-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旗研究組通過系統地比較鹽脅迫和未經脅迫處理的擬南芥幼苗純化的20S蛋白酶體的亞基,發現鹽脅迫增加了20S蛋白酶體中β5亞基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胡榮貴研究組博士彭虹、楊嬌作為共同第一作者,首先發現泛素脅迫在接受化療的腫瘤病人的細胞內真實存在。這些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62不依賴與E3的自泛素化修飾,發揮感受泛素脅迫的效應器(Ub stress sensor)的功能,並調控細胞自噬,介導細胞對腫瘤的藥物化療藥物敏感性、熱激效應以及外源微生物侵染等的新的分子機制。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目前,深海極端微生物在醫藥衛生、生物技術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活力,開展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勘探和研究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科學熱點。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潛水器就發現了深海熱液區。在深海洋底搭建實驗平臺正在執行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3」船上,有一套橙紅色的方形調查設備格外引人注目。這套名為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裝置的設備,由海洋三所等單位聯合研發,可布放於海水與沉積物界面進行微生物原位培養。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土傳病原真菌染色質重塑抵禦寄主ROS脅迫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郭惠珊在PLOS PATHOGENS 在線發表了題為Verticilliumdahliae chromatin remodeling facilitates the DNA damage repair in response to plant ROS stress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土傳病原真菌通過染色質重塑應對寄主活性氧物質(ROS)的脅迫,修復ROS造成的真菌DNA損傷。
  • 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劉宏濤研究團隊的研究有了新發現,揭示了油菜素甾醇信號平衡植物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植物細胞》。此項研究發現油菜素甾醇(BR)信號通過控制植物「防曬霜」——黃酮醇的合成抑制擬南芥等多種作物的UV—B脅迫反應。劉宏濤解釋說:「具有防曬功能的次生代謝物有很多種,除了黃酮醇,還有花青素等,它們都是植物自身具有的。」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引起北京地區常見的番茄病毒病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在PLoS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責編 | 王一乾旱、鹽脅迫以及低溫等非生物逆境導致的滲透脅迫造成作物生產的巨大損失植物因其固著生長的特性而難以躲避所受到的滲透脅迫,被迫進化出感知和適應逆境的機制,主要包括信號接收與傳導、植物激素脫落酸(ABA)相關調控和後期應答等過程。目前ABA途徑的信號傳導與滲透脅迫後期應答機制已基本解析,然而,對於植物如何感受外界的滲透脅迫信號,以及如何傳遞信號到細胞內並引起早期應答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基於成像高光譜數據的溫室水稻重金屬脅迫診斷研究
    重金屬在植物組織中累積,一方面妨礙作物生長,另一方面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在糧食作物中,從多種複雜的重金屬汙染中及早診斷出具體的汙染類別,可以及時發現和制止汙染行為。針對具體汙染採取有效措施,可以為農田的汙染治理現代化提供輔助決策,保證糧食安全。
  • 研究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富花研究組在Molecular Ec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daptation and molecular該研究首次發現深海熱液甲殼動物趨同進化的表型及分子證據,揭示白色體色和化能合成營養代謝的關鍵遺傳機制,為揭秘深海物種環境適應的獨特機制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趨同進化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指親緣關係較遠的生物因棲居於相同的生活環境而演化形成相似的形態特徵或生理表型的現象。通過趨同進化研究,可揭示物種適應特殊環境的生物學本質。
  • 氯化血紅素---緩解植物非生物脅迫的利器
    CO、亞鐵離子和膽紅素均是重要的生物效應分子,在植物抵禦非生物脅迫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膽綠素和膽紅素都是內源性強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因非生物脅迫逆境導致的SOD、GR、GPX活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