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納米雷射探測技術靈敏度高成本低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新型納米雷射探測技術靈敏度高成本低

  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馬仁敏研究員和戴倫教授合作,實現了一種新型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探測技術。

  這種新型探測技術的強度探測品質因子比傳統的表面等離激元(SPR)探測器高400倍左右。同時成本低,尺寸僅為微米量級,在一根頭髮絲的端面上即可製備數以千計的探測器。

  「該探測器所具有的極高靈敏度、低成本和小體積的特點可能會使其在疾病的早期診斷、公共場所的安全監測和環境食品衛生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馬仁敏說。

  表面等離激元是一種局域在金屬介質界面的局域電磁模式,通過將光頻段的電磁波與貴金屬中的自由電子的振蕩耦合,將電磁場的能量限制在很小的尺度內,其振蕩頻率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通過探測由周圍折射率變化引起的等離激元共振模式的變化形成的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是一種實時和不需要螢光標記的新型探測器。近20年以來,其在疾病診斷、生物化學研究與應用和環境監控等領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馬仁敏說,用於產生等離激元共振的金屬中自由電子的振蕩所帶來的歐姆損耗在傳統的等離激元探測器中不可避免,從基本物理原理上來講,是進一步提高探測器靈敏度的障礙。馬仁敏研究小組將雷射原理引入到了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中,利用雷射中的受激輻射光放大補償了歐姆損耗,在前期氣相超靈敏爆炸物檢測的基礎上(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實現了液相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LESPR)探測器。

  新的探測器主要包括金屬層和增益介質層,增益介質層形成在金屬層上;在增益介質層和金屬層的界面上形成表面等離激元模式,此模式由增益介質層的邊界限制從而形成表面等離激元雷射腔;待測液體覆蓋在增益介質層上;激發光經過待測液體入射至增益介質層,增益介質在激發光的泵浦下產生受激輻射,經由雷射腔反饋放大產生表面等離激元雷射,該表面等離激元雷射的波長和強度與待測液體的折射率有關。

  在實驗中應用了戴倫教授合成的發光波長在700納米左右的硒化鎘納米晶體作為增益材料,其發光波長正好位於生物組織和水散射和吸收較小的700納米到900納米的窗口波長。相比於通常應用於等離激元雷射中的金屬銀,他們使用了金。

  「金雖然具有較高的歐姆損耗,但其化學性質遠比銀穩定,適合應用於生物和其他複雜環境的應用。」戴倫教授說。

  在實驗中,除了預期的雷射效應補償歐姆損耗使得等離激元共振的諧振線寬顯著變窄意外,他們還發現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具有傳統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所不具有的高斯光譜線型和無背景輻射的優點。

  「這些特點使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具有高達84000的強度探測品質因子,比傳統的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的強度探測的品質因子高400倍左右。」馬仁敏說,「同時,因為使用了微腔效應,整個雷射增強表面等離激元探測器的尺寸僅為微米量級,在一根頭髮絲的端面上即可製備數以千計的探測器,具有低成本、小型化、規模化集成的優點。」

  該工作目前已被領域內的知名期刊Nanophotonics接收發表,北京大學博士後王興遠,博士生王逸倫和王所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馬仁敏研究員和戴倫教授為通訊作者。同時他們也為該探測器申請了發明專利。 (劉霞)

(責編:賀迎春、馬麗)

推薦閱讀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

相關焦點

  • 超快、高靈敏度
    英國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世界領先的複合半導體(CS)技術,可以驅動未來的高速數據通信。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複合半導體研究所(ICS)的一個團隊與合作者合作,創新了一種超快、高靈敏度的「雪崩光電二極體」(APD),這種二極體產生的電子「噪音」比它的矽競爭對手要小。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而就在今年9月份,同樣是南京大學的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團隊,他們研製的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SNSPD),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新型雷射雷達,在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值得一提的是,該核心探測器的晶片製備工藝全部在南京大學微製造與集成工藝中心完成。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機載掃描成像雷射雷達與傳統的測量方法相比,具有生產數據外業成本低及後處理成本低的優點,主要應用於地形測繪、電力巡線、水下探測、遮蔽目標探測等領域。按照應用領域可分為機載測繪系統、機載避障系統、機載水下目標探測系統等。其中奧地利的Riegl、瑞士的 Leica、加拿大的 Optech 和國內的海達數雲、北科天匯等公司,已經有許多定型的商業化產品。
  • 西交大成功開發新型高靈敏度GMI傳感器,基於傳統磁芯繞線電感潛力...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明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基於傳統磁芯繞線電感的新型高靈敏度 GMI 傳感器。傳統磁芯螺線圈製成的線圈感應磁強計,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通過線圈的磁通量變化帶來感應電流及電壓的變化,可以製成具有 fT 靈敏度的磁場傳感器,但是其缺點在於體積大且不能探測靜態磁場。
  • 光譜技術突破 實現重金屬離子高靈敏度穩定檢測
    據科技日報報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黃行九研究員和趙南京研究員利用主動可控火花放電和電化學富集輔助改進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方法,在低脈衝能量條件下實現了對水體和土壤樣品中痕量砷和汞的高靈敏度穩定檢測。作為一種新興的光譜技術,雷射誘導擊穿光譜(簡稱 LIBS)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1962年將雷射作為原子發射光譜激發光源的想法首次被提出,一年後LIBS就誕生了。
  • 突破理論極限 中國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突破理論極限 我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最新發現與創新  納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靈敏探測技術,對環境監控、醫學診斷和防恐安全等諸多領域有明顯的實用價值。如,在大氣汙染物中,相比微米顆粒(PM2.5),納米懸浮顆粒可穿透人體肺部細胞和血腦屏障,對健康的威脅更大。而目前,靈敏度最高的光學傳感器可檢測10納米的微粒,已逼近理論極限。近日,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突破靜態腔探測理論極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轉環形光學微腔,可使靈敏度達到目前最好的靜態腔的3倍,從而探測到更小的納米顆粒。這一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的旗艦期刊《光學》上。
  • 新型微環傳感器:開啟高靈敏度的光學傳感技術!
    導讀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以及中佛羅裡達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提出了一種高靈敏度的新型光學傳感器。研究人員們開發了各種技術,以克服這個困難並提升他們設備的靈敏度。其中一些依賴於複雜的量子光學概念和工具的技術是有用的,例如 LIGO 項目中的引力波感知。其餘的一些技術,基於在稱為「光學諧振器」的微型盒子中囚禁光線,成功檢測出微型粒子和相對較大的生物成分。
  • 科學家研製出可用於高容量雷射應用的新型納米複合陶瓷
    近期有報導稱,由遠東聯邦大學的材料科學家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合作完成了一項壯舉,他們研製的新型納米複合陶瓷(Ho3+:Y2O3-MgO)已被設計用於在2-6微米中紅外輻射(IR)範圍內工作的高容量雷射儀器。目前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陶瓷》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技術,提升探測靈敏度,優於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
    最近竟然有研究將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了1000倍。據觀察網新聞報導,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這個數據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有敏銳的網友就直接指出這項技術用於測量隱形飛機。
  • 雷射切割機與傳統機器的成本比較低,收益更高
    高科技機械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隨著新技術和新型機械設備的發展,大多數工廠和機械製造商都在引進高科技設備,這可以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保證質量。最重要的是,他們還可以進行新技能和高科技生產工作。如果永遠是傳統機械,工作效率不會很高,甚至生產會很粗糙,無法升級為精細生產。
  • 21類雷射技術前沿應用系列大揭秘!(上)
    1、數字PCR(dPCR)數字PCR是第三代PCR技術,是一種核酸分子絕對定量技術。與傳統qPCR技術相比,數字PCR(dPCR)具有:絕對定量、無需標準品、樣品需求低,高靈敏度,高耐受性等特點。數字PCR一般包括兩部分內容,即PCR擴增和螢光信號分析。
  • 科學網—高靈敏度酒精探測器誕生
    高靈敏度酒精探測器誕生
  • 新型納米溫度計及單細胞溫度探測研究取得進展
    準確探測細胞內的溫度變化,不僅有助於深化對細胞代謝活動規律的認識,而且也具有潛在的臨床上應用價值。細胞尺度一般在微米量級,傳統的手段難以實現對細胞內溫度的探測。目前,細胞內溫度探測往往藉助於納米溫度計——溫敏型納米發光探針。然而,在進行細胞內溫度探測時,現有納米發光探針的發光性質除受溫度影響外,往往還受細胞內複雜的生化環境(如: pH 、離子強度等)影響。
  • 我國發展新型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運用於納米光電子器件研究
    納米管既可以用作金屬導電體,比金的導電性高得多,也可以用作製造電腦晶片所必須的半導體。納米管在極低的溫度下還具有超導性。研發新型納米光電子器件需要藉助於泵浦-探測技術。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超快電子衍射、超快X射線衍射是泵浦-探測技術三大手段。我國研究團隊研究了磁性合金材料中的超快退磁過程。發展了新一代場發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並用於納米材料近場成像和電子結構動力學研究。納米光電子器件是納米半導體光電子技術領域中的一個主要分支,旨在研究各種納米光電子器件的製作方法、工作原理及其在光通信和光信息處理中的應用等。
  • 潮科技 | 新型中紅外APD打破雷射雷達光電探測器性能極限
    圖 | MEMS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原文題目《新型中紅外APD打破雷射雷達光電探測器性能極限》,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能夠刊載於該月刊的論文均是關於光源、光束操縱和光學探測研究的頂尖成果。在論文中,作者介紹了用於2μm中紅外探測APD的詳細信息和試驗結果,在工作溫度為200~220 K時,與現有器件低溫工作時的Jdark相當,並證明了過噪聲非常低(k ≈0.01),在室溫下增益超過了100。這項突破性技術歸功於維吉尼亞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院Lucien Carr III教授Joe C.
  • 漫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和新型探測技術
    不過,更準確的應該是「LADAR」這種叫法,即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雷射探測和測距。特點與同樣在汽車中有著一定應用的微波雷達相比,工作在光學波段的雷射雷達其頻率比微波高2-3個數量級以上,有著更高的距離解析度、角解析度和速度解析度。
  • 中科院發明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器
    原標題:發明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器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黃志明和褚君浩院士等在研究太赫茲與窄禁帶半導體相互作用時,發現了一種新型光電效應。他們進一步將該效應用於太赫茲波的探測,成功研製了高靈敏度太赫茲室溫探測器,證明了通過光子的波動性在器件結構中產生的奇異光電效應,可以實現室溫下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從而為太赫茲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兩篇)近日連續發表於《先進材料》 。   太赫茲在幾乎所有科學與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性,因此受到廣泛重視。但太赫茲探測一直是瓶頸問題之一。
  • 新型雙層晶體微腔中的高品質外部回音壁模式
    他們通過理論模擬和實驗印證了雙層鈮酸鋰薄膜回音壁微腔中一種高品質的外部回音壁模式。該論文已於6月28日在線刊發。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具有很高的品質因子和很小的模式體積,因而在光學探測、非線性光學、腔光力學以及量子光學等諸多方面有重要應用,是當前光物理研究的一個前沿和熱門領域。傳統回音壁模式通過全內反射將光局域在光腔內部,只有很少一部分光場以倏逝波形式洩露在外。
  • 我國實現對重金屬離子高靈敏度穩定檢測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黃行九研究員和安光所趙南京研究員合作,利用主動可控火花放電和電化學富集輔助的低脈衝能量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方法,實現了對水體和土壤樣品中痕量砷和汞的高靈敏和穩定性檢測
  • 中科院研發新型雷射光刻技術:不用EUV 直擊5nm
    現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雷射光刻技術,不需要使用EUV技術就可以製備出5nm特徵線寬。  以下是 官方發布的全文 ,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下:  蘇州納米所聯合國家納米中心在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上取得重要進展  亞10 nm的結構在集成電路、光子晶片、微納傳感、光電晶片、納米器件等技術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需求(圖1),這對微納加工的效率和精度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