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納米溫度計及單細胞溫度探測研究取得進展

2021-02-13 中科院之聲

作為一個基本物理參量,溫度與細胞的酶促反應、信號傳導等代謝活動密切相關。準確探測細胞內的溫度變化,不僅有助於深化對細胞代謝活動規律的認識,而且也具有潛在的臨床上應用價值。細胞尺度一般在微米量級,傳統的手段難以實現對細胞內溫度的探測。目前,細胞內溫度探測往往藉助於納米溫度計——溫敏型納米發光探針。然而,在進行細胞內溫度探測時,現有納米發光探針的發光性質除受溫度影響外,往往還受細胞內複雜的生化環境(如: pH 、離子強度等)影響。而細胞內的 pH 、離子強度等生化環境在時間、空間上是高度動態的,嚴重影響了細胞內溫度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前期成功構建高效量子點雙光子發光探針( P-QD )基礎上( Sci. Rep. 5, 9908; DOI:10.1038/srep09908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降雨強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教授沙印林課題組繼續深入合作。研究發現,在近生理溫度 (20-45 oC) 範圍內, P-QD 的發光強度隨溫度升高成線性下降,並且這種變化規律不受 pH 、離子強度的影響。基於 P-QD 的納米溫度計,檢測靈敏度高達0.43 oC;在 pH 值4到11範圍內,納米溫度計的發光強度變化小於2%;當溶液的離子強度為500 mM (遠高於生理條件 ~100 mM )時,納米溫度計的發光強度變化僅有2%。此外,該類納米溫度計還具有很好的可逆性,溫度在25 oC和37 oC之間交替變化100次, P-QD 納米探針的發光強度變化小於5%。上述這些性質,結合其優異的生物相容性,使得 P-QD 可以作為一種理想的細胞溫度探針。基於該類新型納米溫度計,實現了單個、活的腫瘤細胞內溫度變化準確、靈敏探測。

該研究成果已於10月8日在線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上( Sci. Rep. 5, 14879; doi:10.1038/srep14879 )。文章通訊作者為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降雨強、助理研究員韓榮成及北京大學教授沙印林。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的支持。


圖示:a) 不同 pH 環境下, P-QD 納米探針的實物圖(365 nm 照射下)及相對發光亮度對比;b) 不同離子強度下, P-QD 納米探針的實物圖(365 nm 照射下)及相對發光亮度對比;c) 在25℃與37℃交替變化情況下, P-QD 納米探針的發光強度對比;d) 在細胞裂解液中, P-QD 探測溫度與熱電偶溫度計探測溫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明可給細胞量「體溫」的納米溫度計
    我國科學家發明可給細胞量「體溫」的納米溫度計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13 16:16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降雨強領導的團隊與北京大學合作,發明了可以給細胞量「體溫」的納米溫度計。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智軍課題組在新型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興趣。在此基礎上,該研究組進行了氧化石墨烯用於序貫遞送siRNA和DOX的研究。研究發現,陽離子聚合物聚乙烯亞胺(PEI)修飾的氧化石墨烯轉染具有靶向腫瘤抗凋亡蛋白Bcl-2的siRNA進入細胞後,能顯著的抑制Bcl-2蛋白的表達。
  • 納米鑽石量子溫度計感知發燒蠕蟲
    研究人員通過追蹤嵌入秀麗隱杆線蟲的納米金剛石,測定了其體溫。《科學進展》雜誌當地時間9月11日報導,日本大阪城市大學(OCU)領導的國際團隊,展示了一種可靠、精確的「顯微鏡溫度計」。溫度計通過檢測螢光納米金剛石的量子自旋-溫度變化關係,測定了微觀動物的溫度。光學顯微鏡是生物學領域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現代實驗室中,作為光學顯微鏡的增強版本,螢光顯微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 迄今最靈敏的室溫納米溫度計|NSR
    現有的納米尺度溫度測量方法包括掃描熱顯微鏡、基於超導量子幹涉儀的納米溫度計、基於染料的螢光溫度計等。然而這些技術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總有不完美之處,例如靈敏度低、接觸誤差、螢光不穩定或要求極低的工作溫度。  金剛石溫度計是一個最近出現的替代方案。它利用金剛石中氮空位色心自旋共振頻率隨環境溫度的穩定變化來測量溫度。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未來納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電子、熱電、光電乃至能源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在新型硼低維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取得許多有意義的成果【Adv. Funct.
  •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重修發賢教授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超導態、超導量子相變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
  • 填補世界級研究空白,復旦大學在二維超導天線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重點。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超導態、超導量子相變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
  • 清華江萬軍團隊在拓撲磁結構的熱電操控和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清華新聞網10月27日電 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磁結構的熱電操控和探測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研究者發現,利用晶片原位加熱技術,可以在磁性器件中產生出納米尺度大小的斯格明子(skyrmion);且斯格明子會沿熱流方向從高溫區域向低溫區域單向擴散;同時可以通過熱電探測的方式原位檢測單個斯格明子。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自然—方法學》重磅綜述:納米測溫學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北京時間2020年9月28日晚23時,《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研究人員共同探討納米測溫學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綜述性文章。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高級講師周佳佳和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教授Daniel Jaque為共同通訊作者。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
  • 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呂軍鴻課題組先後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中心、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濱州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單細胞紅外成像技術的數據處理方法、單細胞表型組、幹細胞異質性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布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和Analytical Chemistry上。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微電子所在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面向5納米以下技術代的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Gate-all-around silicon nanowire,GAA SiNW)MOS器件的結構和製造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5納米以下集成電路技術中現有的FinFET器件結構面臨諸多挑戰。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該論文基於課題組在納米操作機器人單細胞單分子探測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納米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  納米機器人技術是指開發可在納米尺度執行任務(如感知、驅動、操作、推進、控制、協同等)的機器人設備/系統。
  • 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