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方法學》重磅綜述:納米測溫學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2020-09-30 科學網

作者 | 小柯機器人

螢光納米測溫學是一種基於具有溫度敏感的螢光特性材料實現高靈敏度、亞微尺度解析度的非接觸式溫度測量技術。該技術在納米流體學、催化反應、微電子學得到了廣泛應用。

近年來,最為熱門的應用方向則是將納米測溫學引入到細胞生物學、藥物開發、以及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研究中。

北京時間2020年9月28日晚23時,《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研究人員共同探討納米測溫學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綜述性文章。

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高級講師周佳佳和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教授Daniel Jaque為共同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金大勇,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員Seiichi Uchiyama,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Blanca del Rosal博士為合作作者。

螢光納米溫度計的設計原理

在過去十年中,溫度敏感螢光材料被廣泛開發和應用於非接觸式細胞內和體內溫度監測。這些溫度敏感的螢光材料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有機物種類主要包括螢光蛋白(FPs)、有機染料(dyes)、鑭系配合物和染料摻雜的聚合物。無機納米顆粒包括量子點(QDs)、鑭系離子摻雜納米顆粒(Ln-NPs)、納米金剛石色心(NDs)和碳點(CDs)等。納米溫度計顯示其分子、原子甚至電子尺度的動態特性對溫度的響應。

這些動力學現象所體現的可測量光學指標包括發射強度、峰位置、發射或激發強度比值、壽命、極化各向異性、電子自旋共振(ESR)和光學檢測磁共振(ODMR)。

圖1 不同納米溫度計的典型測溫工作機理

納米溫度計用於細胞內和活體溫度檢測

納米溫度計可以通過內吞作用、化學擴散或微注射的方式進入細胞內測量溫度。它們還可以作為標記細胞器的靶標,實時檢測局部溫度變化,並將之與細胞器功能關聯,從而促進細胞生物學知識的探索。除了基於小分子的納米溫度計外,大多數納米溫度計都需要進行表面修飾,以克服其在尺寸、生物相容性和表面親水性方面的限制。然後通過雷射或藥物刺激進行局部加熱以改變外部介質的溫度來驗證其功能。

納米溫度計在活體內的應用仍處於起步階段。在動物模型中對納米溫度計的概念驗證演示包括溫控光熱療法,腫瘤、炎症事件和心血管疾病的診斷。無機納米顆粒具有近紅外(NIR)激發/發射特性,允許生物組織的高穿透深度。近紅外光可以穿透骨組織數百微米,使經顱測溫成為可能。

圖2 螢光納米溫度計進行細胞內和體內溫度傳感實例

溫度測量準確性

研究人員指出某些與溫度無關的因素同樣會影響納米溫度計的螢光,這就可能帶來溫度測量偏差。理解這些非溫度相關的螢光信號波動是避免溫度誤讀的關鍵。螢光信號的功率依賴性、不同細胞器之間的折射率值的變化、生物組織自發螢光及吸收和散射效應引起的螢光畸變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溫度誤讀。為了減少這些不必要的誤讀,應嚴格確保在校準曲線獲取和真實測試場景時使用一致的關鍵參數條件。

圖3 代表性的溫度誤讀情況

未來挑戰和機遇

研究人員預計新一代的納米溫度計的開發將充分利用先進納米技術和光譜學手段,並將測溫與其他新的功能(如製冷、加熱)集成在一起。

細胞內溫度傳感的不確定性通常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複雜性和細胞器的動態結構變化引起的。未來更準確的測量溫度需要開發能夠定位於特定細胞器的納米溫度計,並結合新的成像技術,如超分辨成像,來實時監控納米溫度計的分布。

圖4 活細胞中線粒體的溫度監測、新型線粒體靶向分子設計方案和超分辨成像技術觀察線粒體結構

研究人員進一步統計了通過螢光測溫技術進行典型疾病監控所需的理想溫度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並闡述了一些有望滿足需求的測溫策略,為推進這一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人員表明隨著可靠和高解析度納米測溫技術的發展,未來生物學研究手段有望從以往的結構性成像主導轉為以關注細胞內和細胞間互作動力學為主的功能性成像。

這些進步將促進基礎生物學研究關注生命體系中的熱波動,通過檢測異常的生理溫度,使得實時監控癌症、神經紊亂等疾病進程成為可能。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0-0957-y

相關焦點

  • 綜述:基於質譜技術的糖蛋白質組學與糖組學研究進展
    同時,糖基化修飾在疾病中,特別是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許多疾病診斷標誌物及治療的靶標都是糖蛋白質。糖蛋白質組學和糖組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以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質譜(MALDI-MS)和電噴霧質譜(ESI-MS)為代表的生物質譜技術,因具有快速、靈敏、可提供結構信息等優點,已成為糖蛋白質組和糖組分析的重要工具。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稀土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研究綜述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螢光探針:電子結構、光學性能和生物檢測 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發光材料具有高光化學穩定性、幾乎無毒性、窄線寬、長螢光壽命、可調諧螢光發射波長等優勢,是目前普遍看好且有望成為替代傳統下轉換螢光探針的新一代螢光生物標記材料
  • 新材料的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新材料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革命,且對製造業、物資供應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產生非常重大影響。記者日前採訪到中國科學院「高科技發展報告」課題組的相關專家。專家為記者介紹了目前世界上新材料技術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該論文基於課題組在納米操作機器人單細胞單分子探測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納米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  納米機器人技術是指開發可在納米尺度執行任務(如感知、驅動、操作、推進、控制、協同等)的機器人設備/系統。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自然-能源》、《自然-微生物學》和《自然綜述-材料》三刊齊發
    《自然-微生物學》旨在吸引有興趣了解該領域最優秀並引入關注的科研進展的科研人員和政策制定者。該刊將發表關於微生物的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這涉及進化、生理學、細胞生物學,以及微生物之間、與宿主或者與環境和社會因素的相互影響。「微生物學研究的數量和質量在過去十年增長很快,我們很高興能推出《自然-微生物學》,為這一重要研究提供平臺。」
  • 綜述:金屬納米材料誘導的可見光催化
    可見光激發下載流子在Au/TiO2體系中的分離 直接利用光來驅動化學反應的光催化在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近些年興起的以Au, Ag, Cu等金屬光吸收為驅動力的光催化為解決寬帶隙半導體(Eg>3.0 eV)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並已逐步發展成為光催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關於金屬納米材料敏化半導體或增強其已有活性以達到高效可見光響應的機理已有較多研究,其中金屬納米顆粒的「熱電子」注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模型(見圖)。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納米醫藥與納米生物學前沿(綜述)
    ——香山科學會議第293次學術討論會綜述  為了進一步探索納米科學技術與生物學和醫學的結合,使科學家們在納米生物學和納米醫學剛剛起步時就能找到好的切入點,香山科學會議於日前召開了主題為「納米醫藥和納米生物學前沿」的第293次學術討論會。
  • 綜述快遞|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Daniel Q. Tan教授:具有高介電強度的納米聚合物電介質研究進展
    聚合物電介質由於其高介電強度、耐高壓、低損耗、低等效串聯電阻和漸進失效機制等優點,是許多電絕緣和儲能應用中不可比擬的首選材料。隨著電力電子、儲能系統對極端環境應用需求的日益增長,電介質和電氣絕緣材料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極好的機遇。近年來,聚合物電介質材料在電子電氣領域日益凸顯出重要意義,其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
  •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2019年進展與趨勢
    基礎前沿交叉領域2019年進展與趨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20, 42(6): 608-622.在數學及其交叉、物理及其交叉、化學及其交叉、納米科技方面,世界主要國家部署戰略、計劃,對基礎前沿交叉領域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
  • 港中文張立《先進材料綜述》微/納米機器人趨勢,驅動和系統集成
    隨著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功能性納米材料通過應用程式在機器人技術和納米醫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應用程式具有通過可編程的能量輸入以遙控方式按需執行指定任務的功能。微型機器人的尺寸通常小於1毫米,而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小於1微米。由於體積小巧,m機器人可以進入人體內部複雜而狹窄的區域,例如腦血管的遠端和膽管,而現有的微創醫療設備和傳統機器人有時無法進入,而微創則無法訪問。
  • Nature重磅:5篇最新高分子材料綜述
    受生物學啟發,研究人員開發的疊加式製造(包括廣泛的基於光基/墨基的印刷技術,能夠實現數位化設計和製造對象的三維(3D)化)正在改變先進材料的進展。與傳統模具的製造方法相比,數位化裝配可以在計算機的輔助下根據需要迅速地設計出複雜的三維對象。  哈佛大學的Ryan L. Truby和Jennifer A.
  •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近期在線出版的生物材料新進展綜述:讀後定會有收穫
    根據目前的研究趨勢,未來酶響應性將作為多重響應性納米粒子抗腫瘤藥物設計的一部分逐漸發展,同時將會發現更多腫瘤特異性酶及響應機制,以應對複雜的腫瘤類型及其微環境。目的:總結適宜用於椎間盤組織工程構建的高分子材料,並對其優缺點和使用進展進行綜述。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綜述:納米發電機助力自供電氣體傳感
    TOC摘要圖   自供電傳感系統正成為驅動全球工業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2006年,王中林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供電體系引入納米領域,提出「納米發電機」的全新概念,包括壓電納米發電機和摩擦納米發電機等,即將摩擦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輸出。
  • 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XRF螢光光譜儀器的進展及發展趨勢
    自1987年以來,國內相繼發表了幾篇有關X射線螢光光譜儀的綜述,可就目前常用商品X射線螢光光譜儀的進展、性能及發展趨勢作一簡要評述。 近年來,國外廠家紛紛推出新型X射線螢光光譜儀,這些儀器在性能和軟體方面有許多實質性的進展,其特點是體積小型化,操作自動化和智能化,分析結果準確度提高,測定元素範圍更廣等。X射線螢光光譜儀整體性能的提高取決於各部件性能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