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腔光力學系統中提出新的基態冷卻方法

2020-11-27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腔光力學系統中提出新的基態冷卻方法


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劉永椿副教授、鄭盟錕副教授、尤力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將機械振子冷卻到量子基態的新方法,能夠用於實現宏觀大質量振動物體的基態冷卻,研究成果以《腔內壓縮光力冷卻》(Intracavity squeezed optomechanical cooling)為題發表在《雷射與光子學評論》(Laser & Photonics Review)上。

近半個世紀以來,雷射冷卻技術的發展對原子物理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近年來,對包含大量原子的宏觀機械振子的雷射冷卻研究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前沿課題,這方面的研究在量子信息處理、量子精密測量和基礎量子理論檢驗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 

圖1.方案模型圖,利用腔內壓縮光力系統對機械振子進行基態冷卻

由於光與機械振子相互作用過程中存在量子反作用,傳統的邊帶冷卻方法受限於量子反作用極限,導致基態冷卻只能在邊帶可分辨條件下實現,即要求機械振動頻率大於光學腔的耗散速率。然而宏觀機械振子振動頻率通常較低,而且振子質量或尺寸越大其振動頻率越低,因此難於滿足邊帶可分辨條件,利用邊帶冷卻方法無法實現基態冷卻。

針對上述難題,研究團隊提出利用腔內壓縮的方法來實現振子的基態冷卻。利用具有腔內壓縮效應的光學腔,在腔內部產生壓縮態光場,利用量子幹涉效應,將所有通道的耗散引起的噪聲在腔內發生幹涉,從而消除量子反作用引起的加熱效應。通過壓縮泵浦光場與冷卻光場振幅和相位的匹配,由耗散導致的加熱效應安全被抑制,使得淨冷卻速率大大提高,且冷卻極限大幅降低,完全突破了量子反作用極限。

通過與邊帶冷卻方法(SB)和壓縮光碟機動冷卻方法(SD)進行比較,可看出研究團隊提出的腔內壓縮冷卻方法(IS)具有最低的冷卻極限,該冷卻極限完全不受光學腔耗散的影響,即使在邊帶遠不可分辨條件下, 仍然能夠實現基態冷卻。該研究為實現宏觀大質量機械振子的基態冷卻奠定了基礎。 

圖2. 三種方法的冷卻極限與光學腔耗散的關係

文章第一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後甘晶輝,通訊作者為劉永椿副教授,合作者還包括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的路翠翠研究員。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項目的資助。

《雷射與光子學評論》是國際上光學領域頂尖期刊之一,該期刊為月刊,每期只發表5-8篇論文,年發文量不到100篇,影響因子為9.056。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lpor.201900120

供稿:物理系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   婷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光學非互易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物理系劉永椿副教授等人提出基於熱原子碰撞實現高性能光學非互易的方法,實驗實現了同時具有高隔離度(~ 40dB)、寬隔離帶寬(> 1.2GHz)和低插入損耗(< 1dB)的光學非互易。該工作為高性能光學非互易器件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集成光學和量子網絡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雷射冷卻可使納米機械振蕩器接近其基態
    "有一種方法是簡單地將整個儀器冷卻到極低的溫度,在毫開爾文範圍內,"Shomroni說,"但這增加了實驗的複雜性,並引入了其他限制因素。我們的目標也一直是希望在我們的系統中達到幾開爾文的工作溫度,達到基態冷卻。"
  • 王亞愚受聘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王亞愚受聘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新聞中心訊】王亞愚,1975年2月生,1993年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學習,199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後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學習。博士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氧化物強關聯電子材料中的電磁輸運現象。  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王亞愚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Miller Research Fellow,開始利用低溫、超高真空的掃描隧道顯微鏡來研究分子納米結構的電學和磁學性質。
  •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
    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何珂、薛其坤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徐勇、段文暉等人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了一種內稟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為提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溫度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為多種新奇拓撲量子物態和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 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系「2019年物理學與天文學優秀大學生夏令營...
    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系將於6月27日(周四)-30日(周日)舉辦「2019年物理學與天文學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活動。夏令營通過講座、參觀和交流等多種形式,幫助有志於物理學與天文學研究的本科三年級同學了解物理學與天文學發展的前沿和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系的發展現狀,提前感受研究生生活,從而有助於同學們選擇未來的研究方向。
  • 學術簡報︳蒸汽冷卻型燃料電池系統在線故障診斷的新方法
    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劉嘉蔚、李奇、陳維榮、餘嘉熹、燕雨,在2019年第18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論文標題為「基於在線序列超限學習機和主成分分析的蒸汽冷卻型燃料電池系統快速故障診斷方法」),為解決蒸汽冷卻型燃料電池系統的故障診斷問題,該文提出基於在線序列超限學習機和主成分分析的蒸汽冷卻型燃料電池系統快速故障診斷新方法。
  • 新突破!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零點能量
    其中這些影響因數中最普遍的是熱噪音——由於有限溫度的隨機波動而產生的」為了達到可能觀察量子力學效應的這一層面,研究人員首選將環境影響中的噪音這一因數給排除掉。這可以通過將機械振動進行冷卻直至到最低的能量狀態,這一最低的能量狀態點就是零點能量狀態,也叫 基態。
  •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
    中子散射技術確定鐵硒超導體磁基態為理解高溫超導機理提供新角度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趙俊課題組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鐵硒
  • 清華大學物理系肖志剛研究團隊在核反應同位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成果簡介】最近,清華大學物理系的肖志剛研究小組在束流能量為30MeV
  • 恆溫冷卻系統的正確清洗方法
    恆溫冷卻系統的正確清洗方法   恆溫冷卻系統,找無錫冠亞,恆溫冷卻系統可以適應負荷變化,寬溫度範圍,-120℃~350℃。蒸汽專用的控制閥,換熱器等,運行可靠,壽命長。
  •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享受探索的樂趣(五四獎章獲得者)
    五四青年節前夕,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樹雲(見圖。資料照片)仍在伏案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半到辦公室開始工作,這是我的常態。」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周樹雲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這位深耕於凝聚態物理領域、在新奇電子結構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女科學家深感光榮,她說:「科研就像在秘境中探險,過程漫長而艱辛。
  • 分子雷射冷卻的新方法
    最近,量子科學界正為能從研究受控量子相互作用中可能得到的結果而興奮。由於其多出來的複雜性,分子具有更多的自由度,為研究新的奇異現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這種額外的複雜性意味著不能直接通過現有方法將分子冷卻到超低溫。 如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葉軍和他的同事展示了一種利用分子結構特性的、具有一個核自旋和一個電子駐留在相同能級上的新型雷射冷卻技術,實驗中使用的是一氧化釔(YO)中的釔原子。
  • 清華楊雪瑞課題組提出系統鑑定編碼RNA的翻譯組研究新方法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latome with ribosome profiling data」,詳細介紹了一種使用核糖體分析(ribosome profiling)數據鑑定RNA的翻譯並重構翻譯組的新方法,RiboCode。
  • 清華大學博士參與實驗 計劃實現「瞬間移動」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星球大戰》中的瞬間移動技術也許並不像看起來那樣遙不可及。幾名物理學家近日提出了一個計劃,利用「量子疊加」技術,實現生物記憶的瞬間轉移。  這一怪異的實驗由普渡大學的李統藏教授(Tongcang Li)及清華大學的尹璋琦博士(Zhang-qi Yin)共同提出。  他們建議使用機電振蕩器和超導電路來實現微生物量子態的瞬間轉移。他們還計劃創造一種」薛丁格的貓」的狀態,即一個微生物可以同時處在兩個不同的位置。1935年,薛丁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想實驗,其中的貓同時處於「活」和「死」兩種狀態。
  • 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學霸,曾被哈佛大學教授讚賞,考試幾乎全滿分
    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學霸,曾被哈佛大學教授讚賞,考試幾乎全滿分註:本文為作者原創文,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今天小編給大家了解一位清華大學的才子也是和曹植一樣英才出少年,隨著時間變化,一年又一年過去,他卻越來越優秀。這位少年英才他的名字叫做叫胡耀文,寫到這裡大家千萬不要搞混了,他不是相聲演說家侯耀文,他是胡耀文,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學霸。每年都要拿清華大學的獎學金,在小編眼裡能在清華大學不掛科,能生存下來就是一份榮耀了,他居然能在清華大學過得如此風生水起,實在是一位不簡單的人。
  • 清華施路平團隊新研究登上《自然》,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0月14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中,發布了清華大學施路平團隊的一項新研究,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該層次結構將算法的要求及其在一系列神經形態系統上的實現形式化,從而為研究的結構化方法奠定了基礎。
  • 滬高校物理系教授歷時半年赴中學聽課 尋求改進教學方法
    因此,除了教學方法,未來教材內容的擴展也迫在眉睫。  旁聽了150多節中學物理課,召開了數十次教學研討會,滬上高校一批物理系教授花了半年多時間,分析探究當前中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尋找改進提高之策。教授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中學物理課程和教學標準的修改意見,新的課程和教學標準有望在一年左右出臺。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因此,發展出能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且在實驗上易於實現的量子傳感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華中科大物理學院量子傳感與量子信息實驗室蔡建明教授團隊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該方法為實現基於量子臨界現象的量子傳感,突破標準量子極限並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 清華大學天文系學什麼?
    根據清華大學的通知,天文系將被納入理學院,而十八年來一直掛靠物理系,實質進行星系宇宙學、天體物理學等天文學相關研究的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將得到保留,並成為新成立的天文系的一部分。清華天文系的前身,即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據清華大學物理系官網顯示,成立於 2001 年的天體物理中心是跨院系的校級研究機構。成員主要來自物理系,包含工物系、信息學院、精儀系等若干院系。研究方向包括星系宇宙學、超新星觀測和時域天文學、高能天體物理、理論天體物理、引力波探測、空間天文和天文儀器學等多個方面。
  • 清華物理系尤力研究組發現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
    清華物理系尤力研究組發現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1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尤力研究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寬的d波費希巴赫共振及其三劈裂結構的測量》(「Observation of broad d-wave Feshbach resonances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