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大學開發新技術: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一般來說雷射是用來加熱物體的,但近日華盛頓大學一組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展示了雷射冷凍材料的潛力,有望顛覆從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領域。

早在2015年該團隊就已經宣布可以利用雷射將水和其他液體冷卻至室溫以下,近日該團隊又用類似的方法來冷卻固體半導體。該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他們可以使用紅外雷射將固體半導體冷卻到比室溫低至少20攝氏度。

研究人員使用的裝置是一個懸臂,類似於跳水板。就像遊泳者跳入水中後的跳板一樣,懸臂可以以特定的頻率振動。但這個懸臂不需要潛水員來震動。在室溫下,它會因熱能而振蕩。這樣的設備可以成為理想的光學機械傳感器,雷射可以探測到它們的振動。但是雷射也會加熱懸臂,從而降低了它的性能。

圖片來源:華盛頓大學

華盛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彼得·鮑佐斯基(Peter Pauzauskie)說:「在歷史上,納米級設備的雷射加熱是一個被掩蓋的主要問題。我們使用紅外光冷卻諧振器,以減少系統中的幹擾或『噪音』。這種固態製冷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光學機械諧振器的靈敏度,擴大其在消費電子、雷射器和科學儀器中的應用,並為光子電路等新應用鋪平道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是第一個展示「納米傳感器固態雷射製冷」技術的團隊。

相關焦點

  • 利用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紅外雷射冷卻一種固態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被貼上「懸臂梁」的標籤,在室溫下至少冷卻20攝氏度或36華氏度。 一般來說,雷射會加熱物體,人們正常都會這樣理解。但雷射也顯示出與冷卻材料完全相反的作用。能夠冷卻材料的雷射可以徹底改變從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領域。
  • 半導體製冷的結構及原理介紹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半導體材料的迅猛發展,熱電製冷器才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實踐,在國防、工業、農業、醫療和日常生活等領域獲得應用,大到可以做核潛艇的空調,小到可以用來冷卻紅外線探測器的探頭,因此通常又把熱電製冷器稱為半導體製冷器。
  • 暖通空調:半導體製冷技術
    半導體製冷又稱電子製冷,或者溫差電製冷,是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介於製冷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邊緣的學科,它利用特種半導體材料構成的P-N結,形成熱電偶對,產生珀爾帖效應,即通過直流電製冷的一種新型製冷方法,與壓縮式製冷和吸收式製冷並稱為世界三大製冷方式。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兩種不同的超薄半導體 - 每一層只有一層原子厚度,比人類頭髮還薄約100,000倍 - 成為一種新的二維異質結構,可用於清潔能源和光學活性電子學。由波音傑出的徐曉東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2月12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
  • 紅外技術-半導體製冷器
    ,所以實用的溫差電製冷器都是用碲化鉍(BiTe)等半導體材料製造的,以至於人們更多的使用半導體製冷器一詞。半導體製冷器的基本結構有多種半導體材料可用於製造半導體製冷器,最先用於半導體製冷器的是碲化鉍(BiTe),之後發展了性能更好的碲銻鉍(BiSbTe)合金半導體,現已經大量用於製造半導體製冷器。
  • 半導體製冷原理
    導讀:半導體製冷也稱熱電製冷,是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介於製冷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邊緣的學科,它利用特種半導體材料構成的P-N結,形成熱電偶對,產生帕爾帖效應
  • 合成單分散量子點:雷射把半導體材料「敲成」納米大小
    ——四年前實驗室人員的一次「失誤」,帶來了在國際上具有突破性影響的新發現。四年來,天津大學科研人員不斷進行科研攻關並「開花結果」。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量子點材料與器件研究組開發出環保高效的單分散量子點合成新工藝,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信)上,這是世界上首次報導物理方法合成單分散量子點。這項世界首創的新工藝將在太陽能電池、癌症檢測等領域發光發熱。
  • 基於半導體製冷技術的太陽能LED照明系統散熱方案設計
    摘要:太陽能LED照明系統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散熱問題的影響,將半導體製冷技術應用於太陽能LED照明系統解決系統的散熱問題是一個新思路。本文在對半導體製冷技術原理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太陽能LED照明系統,採用基於微控制器的半導體製冷系統來解決散熱問題。
  • 揭開半導體製冷技術的面紗
    外設頻道上次推出了首款處理器半導體成品散熱器的評測《空調inside!MACS半導體製冷評測首發》。不少網友對半導體製冷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期我們收集了相關資料整理成文,一併發表獻給大家。前半部分沒有涉及太多的專業知識,對初學者來說難度不大;而對於想深入了解其構造原理的朋友不妨查閱全文。
  • 雷射冷卻技術將改變半導體材料世界
    據OFweek雷射網消息——美國里海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Yujie Ding表示,雷射冷卻將改善氮化鎵(gallium-nitride)性能, 氮化鎵是繼矽之後的又一重要的半導體材料。  也許雷射有一天會被用來冷卻它穿過的材料,而不是去加熱材料,而這要歸功於里海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工程師的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美國里海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教授Yujie Ding說, 這一發現能用來製造更小、更輕巧、更便宜的通信設備,使其具有更快的翻轉時間,增強輸出和更高的工作電壓。
  •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冷卻至零下20℃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
  • 雷射製冷技術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用雷射冷卻液體
    「利用雷射冷卻,有點像將電影中的生命的活動過程進行慢動作展示,優點是,你不需要冷卻整個細胞,如果冷卻整個細胞就會殺死它或改變它的行為。」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選用紅外光作為冷卻雷射,實現在生物學領域的應用,因為可見光會對細胞有破壞作用,能夠將它們「曬傷」。他們證實雷射也能冷卻鹽水和細胞培養基(在遺傳和分子研究領域常用)。
  • 半導體製冷片優缺點
    半導體製冷片 半導體製冷片,也叫熱電製冷片,是一種熱泵。利用半導體材料的Peltier效應,當直流電通過兩種不同半導體材料串聯成的電偶時,在電偶的兩端即可分別吸收熱量和放出熱量,可以實現製冷的目的。它是一種產生負熱阻的製冷技術,其特點是無運動部件,可靠性也比較高。
  • 雷射院士要在溫州建3D列印技術開發基地
    昨天,在2013年溫州雷射應用暨3D列印技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告訴大家,神十的坐墊就出自天津大學快速成形中心,「3D技術正逐漸在航空航天領域中發揮作用」。  3D列印又稱快速成型技術,其可對物體直接複製成型的特點,以及個性化設計的優勢,正被廣泛應用。
  • Amtron專注半導體雷射塑料焊接控制技術
    Amtron在剛剛閉幕的SPIE PHOTONICS WEST 2010展出了新一代半導體雷射控制器/系統(產品如圖1、金屬等材料的焊接。,一直致力於高品質半導體雷射控制器、半導體雷射控制系統、溫度/功率傳感器等產品的開發創新並為客戶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特別適合在塑料焊接,醫療,國防,固體雷射器泵浦等行業使用。
  • 這篇文章有點冷:卡諾循環讓製冷方式更加多樣化|低溫|製冷技術|...
    ε做出比值,並稱之為不可逆循環的熱力完善度η,即(熱力完善度的值越接近1,實際製冷循環就越接近理想的逆卡諾循環,即不可逆損失越小,製冷循環的經濟性就越好)目前幾乎所有的製冷技術都是基於熱力學原理而發展起來的。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20年後,法國物理學家卡斯特勒(Kastler)等人就提出稀土摻雜的固體材料可能具有雷射製冷的潛力。後來科學家有諸多失敗的嘗試,固體材料的雷射製冷直到1995年才第一次被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觀察到。他們用波長為1010納米的雷射照射稀土釔摻雜的玻璃,使得物體的溫度降低了0.3攝氏度。
  • 中美科研團隊開發出「扭麻花」製冷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1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柔性製冷方法,使用橡膠、魚線和鎳鈦合金等材料像「扭麻花」一般實現製冷,有望顯著提升熱機效率,節省電能並降低製冷成本。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種被稱為「扭熱製冷」的新策略先對纖維加捻,然後通過解捻獲得明顯降溫,其卡諾效率可達67%,超過傳統空氣壓縮製冷不到60%的卡諾效率。卡諾效率是用于衡量熱機最大工作效率的指標。據介紹,目前空調和冰箱製冷消耗全球約20%的電能,需求還將繼續增加,這將進一步加劇地球溫室效應。
  • 雷射冷卻技術的發展現狀分析
    雷射冷卻技術及其在科學技術中的應用是近二十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雷射和原子的相互作用減速原子運動以獲得超低溫原子的高新技術。這一技術早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精確測量各種原子參數,用於高解析度雷射光譜和超高精度的量子頻標(原子鐘),後來成為實現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關鍵實驗方法。
  • 雷射技術將打開電子產品使用堅硬材料的大門!
    雷射技術將為下一代電子產品打開使用堅硬材料的大門!此前就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超薄材料,其強度至少是鋼的100倍,是最著名的熱和電導體。這意味著石墨烯這種材料可以帶來比矽更快的電子器件。但要想真正發揮作用,石墨烯需要攜帶一種能夠開關的電流,就像計算機晶片上數十億電晶體的矽一樣。這種切換創建了由0和1組成的字符串,計算機用於處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