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技術-半導體製冷器

2020-09-05 有毅說兵

利用半導體P-N結的溫差電效應可以製造製冷器。用於紅外探測器的半導體製冷器可以獲得低達乾冰溫度195K(零下78℃)的製冷溫度。

半導體製冷器的工作原理

半導體製冷器基於固體內三種有內在聯繫的電子與聲子相互作用的效應製冷——賽貝克(Seebeck)溫差電效應、珀爾帖(Peltier)電致溫差效應和湯姆遜(Thomson)電子輸運熱能效應。因此將其稱為珀爾帖製冷器(Peltier Cooler)不太準確。

在賽貝克效應中,2個結處於T1、T2兩個不同的溫度,溫度高的結電子能量大,溫度低的結電子能量小,當高溫端的電子向低溫端擴散並堆積在低溫端,直到堆積的電子數量產生的內建電場——溫差電壓Vab可以平衡高溫端電子向低溫端擴散。


賽貝克效應

珀爾帖效應與賽貝克效應正好相反。同樣在由兩種不同的導體材料串聯構成的異質結中,在其中通電流I,則2個結處分別產生放熱和吸熱現象,反之亦然。在這一結構中,兩種導體中的載流子勢能不同,通電後勢能高的載流子向勢能低的一端飄移,在異質結處要將多餘能量釋放產生放熱,勢能低的載流子向勢能高的一端飄移,在異質結處要吸收外界的熱量產生吸熱。


珀爾帖效應

湯姆遜效應是電子運動傳輸熱能的物理效應。在一均勻的長導體中,其兩端的溫度處於兩個不同的溫度T1、T2,當電流流過時,同一導體兩端的溫度不同,導致相應部分的載流子勢能不同。通電後,勢能高的載流子向勢能低的一端飄移,將其多餘能量與晶格交換產生放熱;反之,勢能低的載流子向勢能高的一端飄移時則吸收外界的熱量。


湯姆遜效應

由於金屬材料的溫差電係數在10μV/K的量級,半導體材料的可達到100μV/K的量級,所以實用的溫差電製冷器都是用碲化鉍(BiTe)等半導體材料製造的,以至於人們更多的使用半導體製冷器一詞。

半導體製冷器優點

可靠性高,壽命長,一般可以達到無故障工作10萬小時以上

工作無振動和電磁幹擾

結構簡單

控制製冷溫度方便,適合於高精度的控溫和恆溫

缺點:

電冷轉換效率低,適合於小冷量的製冷

製冷溫度最低只能達到170K的溫度

半導體製冷器的基本結構

有多種半導體材料可用於製造半導體製冷器,最先用於半導體製冷器的是碲化鉍(BiTe),之後發展了性能更好的碲銻鉍(BiSbTe)合金半導體,現已經大量用於製造半導體製冷器。

半導體製冷器是用若干對P-N結串聯、並聯或串-並聯構成的。根據其冷端面或熱端面的數量可以分為一級和多級,有一個冷端面的是一級半導體製冷器;將多個一級半導體製冷器串聯起來,就構成多級半導體製冷器。

一個半導體製冷器單元基本的結構示意圖

最基本的半導體製冷器是一級半導體製冷器。一般是在絕緣性好、導熱率高的氧化鈹(BeO)基板上,用銅導流片將切成小柱體的P型、N型的半導體材料一一串聯、並聯或串-並聯起來。兩塊氧化鈹基板一面作為製冷面,一面作為散熱面,散熱面還要通過一個散熱器向環境中散熱。典型的一級半導體製冷器冷-熱兩個端面的溫差可以達60K。當環境溫度變化時,會引起製冷面溫度的變化。為保持冷端面溫度的穩定性,工程應用時需要進行溫度控制。在熱-冷端面的溫差為50K時,半導體製冷器的效率約為5~8%。

一級半導體製冷器的結構示意圖

多級半導體製冷器將多個一級製冷器串聯起來,使下一級半導體製冷器的製冷面作為上一級半導體製冷器的散熱面,可增大半導體製冷器的總的製冷溫差。由於製冷效率很低,級數越多,每一級的製冷量下降也越多。利用六級半導體製冷器,雖然最大可以獲得130K的總溫差,但製冷量只有10mW量級。

二級半導體製冷器的結構示意圖

5種實際的多級半導體製冷器

2種四級半導體製冷器的應用實例

半導體製冷器的主要技術參數

(1)級數(單位:級)

串聯的半導體製冷器的級數,目前最多可達6級。

(2)最大溫差(單位:K或℃)

半導體製冷器冷、熱兩端的最大溫差,目前一級半導體製冷器可以獲得最大溫差為67K(℃),市售的商品一般可達60K(℃)。

(3)最大製冷功率(單位:W)

半導體製冷器可提供的最大製冷功率,一級半導體製冷器的典型值為1 W量級,六級半導體製冷器的典型值為10mW。

(4)最大溫差電流Imax(單位:A)

半導體製冷器在最大溫差時的工作電流,典型值為1 A量級。

(5)最大溫差電壓Vmax(單位:V)

半導體製冷器在最大溫差時的工作電壓,典型值為1V量級。

(6)冷裝載基板尺寸(單位:mm)

一般半導體製冷器的製冷面的尺寸即為冷裝載面的尺寸,典型值為1cm×1 cm量級。

(7)外形尺寸(單位:mm)

半導體製冷器的外形尺寸,典型值為10mm量級。

(8)質量(單位:g)

半導體製冷器的質量,不計外散熱器時,其典型值為10g量級。

半導體製冷器技術的發展趨勢

半導體製冷器用於工作溫度在170K(-103℃)以上紅外探測器的製冷,半導體製冷器還用於近室溫封裝的紅外探測器製冷,或作為室溫封裝紅外探測器的溫度穩定器使用。在熱像儀中,半導體製冷器作為一個用於非均勻性校正黑體的使用。此外,也用於高性能CCD的製冷。

半導體製冷器技術的發展趨勢

提高製冷效率

提高製冷效率始終是半導體製冷器技術的努力方向,其核心是尋找溫差電係數更大的半導體材料。

&34;

直接將半導體製冷器製作在被製冷的半導體晶片上,或是提高晶片工作的穩定性,或是提高晶片的可靠性,或是提高晶片的功率,等等。

相關焦點

  • 紅外技術科普之——節流製冷器
    貯存於高壓氣瓶中的工質氣體的含能密度極高,因此利用節流製冷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秒量級)內將紅外探測器製冷到工作溫度,也可以長時間的維持工作溫度(取決於氣瓶的體積)。節流製冷器已大量應用於被動紅外尋的制導的空空飛彈、近程地空飛彈和可攜式地空飛彈等。此外,在第一代熱成像儀中,節流製冷器也廣泛應用於可攜式熱像儀。就數量而言,節流製冷器的應用肯定超過斯特林制冷機。
  • 半導體製冷的結構及原理介紹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半導體材料的迅猛發展,熱電製冷器才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實踐,在國防、工業、農業、醫療和日常生活等領域獲得應用,大到可以做核潛艇的空調,小到可以用來冷卻紅外線探測器的探頭,因此通常又把熱電製冷器稱為半導體製冷器。
  • 紅外熱成像製冷技術
    為使熱成像系統正常工作,將其探測器元件冷卻至低溫或深低溫的技術,又稱低溫恆溫器技術。該技術的主要任務有二點:一是通過製冷形成一個合適的低溫恆溫環境,以保證需要在低溫下工作的電子器件或系統功能正常,或提高器件的靈敏度;二是屏蔽或減小來自熱成像系統的濾光片、擋板及光學系統本身等帶來的熱噪聲。
  • 暖通空調:半導體製冷技術
    半導體製冷又稱電子製冷,或者溫差電製冷,是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介於製冷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邊緣的學科,它利用特種半導體材料構成的P-N結,形成熱電偶對,產生珀爾帖效應,即通過直流電製冷的一種新型製冷方法,與壓縮式製冷和吸收式製冷並稱為世界三大製冷方式。
  • 華盛頓大學開發新技術: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早在2015年該團隊就已經宣布可以利用雷射將水和其他液體冷卻至室溫以下,近日該團隊又用類似的方法來冷卻固體半導體。該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他們可以使用紅外雷射將固體半導體冷卻到比室溫低至少20攝氏度。研究人員使用的裝置是一個懸臂,類似於跳水板。就像遊泳者跳入水中後的跳板一樣,懸臂可以以特定的頻率振動。但這個懸臂不需要潛水員來震動。
  • 【對比學習】非製冷紅外探測器:氧化釩與非晶矽優缺點?
    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可分為製冷型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和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製冷型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的優勢在於靈敏度高,噪聲影響小,主要應用於高端軍事裝備
  • 半導體製冷原理
    導讀:半導體製冷也稱熱電製冷,是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介於製冷技術和半導體技術邊緣的學科,它利用特種半導體材料構成的P-N結,形成熱電偶對,產生帕爾帖效應
  • 揭開半導體製冷技術的面紗
    外設頻道上次推出了首款處理器半導體成品散熱器的評測《空調inside!MACS半導體製冷評測首發》。不少網友對半導體製冷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期我們收集了相關資料整理成文,一併發表獻給大家。前半部分沒有涉及太多的專業知識,對初學者來說難度不大;而對於想深入了解其構造原理的朋友不妨查閱全文。
  • 紅外焦平面陣列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2、紅外焦平面陣列分類 (1)根據製冷方式劃分 根據製冷方式,紅外焦平面陣列可分為製冷型和非製冷型。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技術述評[J].非製冷紅外熱成像技術的發展與現狀[J]. 紅外與雷射工程,2004 Vol.33,(5):P441-444.
  • 半導體製冷片優缺點
    半導體製冷片 半導體製冷片,也叫熱電製冷片,是一種熱泵。利用半導體材料的Peltier效應,當直流電通過兩種不同半導體材料串聯成的電偶時,在電偶的兩端即可分別吸收熱量和放出熱量,可以實現製冷的目的。它是一種產生負熱阻的製冷技術,其特點是無運動部件,可靠性也比較高。
  • 利用雷射製冷半導體材料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紅外雷射冷卻一種固態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被貼上「懸臂梁」的標籤,在室溫下至少冷卻20攝氏度或36華氏度。 一般來說,雷射會加熱物體,人們正常都會這樣理解。但雷射也顯示出與冷卻材料完全相反的作用。能夠冷卻材料的雷射可以徹底改變從生物成像到量子通信等領域。
  • 基於半導體製冷技術的太陽能LED照明系統散熱方案設計
    摘要:太陽能LED照明系統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散熱問題的影響,將半導體製冷技術應用於太陽能LED照明系統解決系統的散熱問題是一個新思路。本文在對半導體製冷技術原理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太陽能LED照明系統,採用基於微控制器的半導體製冷系統來解決散熱問題。
  • 潮科技 | 非製冷紅外成像儀和探測器技術及市場趨勢
    編者按: 本文是36氪「邊界計劃」的轉載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殷飛,原文題目《非製冷紅外成像儀和探測器技術及市場趨勢-2019版》,36氪經授權轉載。
  • 紅外成像行業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用途日益廣泛
    一、紅外成像行業概況紅外熱成像技術歷經三代,製冷光子型探測器和非製冷熱式探測器並行發展。從技術發展的歷史看,現代紅外探測器技術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製冷光子型單元紅外探測器開始的,後來發展出線列探測器,再到今天的焦平面探測器和雙色探測器,已發展到第三代。非製冷型紅外焦平面技術屬於第三代紅外探測器技術,由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研發成功,並於2000年前後實現商用。
  • 高德紅外製冷型大規模探測器獲突破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久龍 作為A股市場軍民融合的「樣本」上市企業,高德紅外(002414)在紅外探測器的研發領域再度獲得突破。6月5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獲悉,近日,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組織行業專家對高德紅外研製的「1280×1024 規模、12μ m 像元尺寸的碲鎘汞製冷 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進行了評價。評價專家組一致同意公司該碲鎘汞製冷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 紅外探測器發展簡史
    20世紀50年代,在半導體、微電子、紅外探測器、精密光學與機械技術等基礎上,發展了今天的熱成像夜視技術。同時,在電真空技術的基礎上,發展了紅外夜視、微光圖像增強技術等,成為今天的微光夜視技術。1952年~1953年,美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早的熱成像系統——AN/AAS-4,最初以下視狀態掛在B-50轟炸機上,以後進行的側置、前視試驗表明,該系統也可用於地面,前視紅外的名詞即來源於此。
  • 低溫製冷破技術瓶頸 開創「雙高」新時代
    (如空分行業、航天應用)、低溫氣體能源、超導應用、紅外探測器件冷卻、半導體工業、低溫生物醫療等領域,該技術當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雙高」:即高效率和高穩定性。    低溫製冷的基本方法是指低溫的獲取,而低溫的獲取有兩種方式:流體製冷和固體製冷。低溫制冷機的基本原理是由穩定流動回熱製冷循環即節流、膨脹+回熱的循環構成。目前國內研究較多的低溫製冷技術主要包括三種:深冷混合工質節流製冷技術、熱聲製冷技術、高頻脈衝管制冷技術。
  • 「圖樸解決方案」半導體製冷散熱系統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半導體作為電子材料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促進了各領域的發展。我們應該對半導體材料的性能有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半導體材料的作用。在製冷散熱系統中,散熱效果影響著半導體製冷系統的性能,為了更好的提高製冷效果,現在多採用製冷片運用到可攜式製冷設備中。
  • 超能課堂(253):風冷、水冷之後,「半導體製冷」能帶來PC散熱的革命...
    答案可能還是有的,那就是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的半導體製冷技術。隨著今年11月Intel Cryo相關相關的公布,接下也會有採用熱電製冷的民用級散熱器出現在DIY市場中,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有關半導體製冷那些事。什麼是半導體製冷?要了解半導體製冷這一具體到終端的技術應用,我們需要先了解的一個有關電與熱的基礎原理:熱電效應( Thermoelectric effect)。
  • 石墨烯半導體陶瓷遠紅外線塗層發熱技術
    石墨烯半導體陶瓷遠紅外線塗層發熱技術作者:西安紅元節能材料有限公司李哲元·石墨烯半導體陶瓷遠紅外線塗層發熱技術:是將石墨烯半導體陶瓷遠紅外線漿料(材料、塗料等),塗覆(噴塗、淋塗、輥塗、絲印、塗刷等)在絕緣耐熱基材上,經一系列的特定工藝處理後形成一層均勻、連續、超薄、超輕、面狀、並聯的半導體發熱層,再經電極複合和加上所需的防護工藝後,形成各種不同的遠紅外線塗層發熱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