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術可將分子冷卻至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

2021-01-07 DeepTech深科技

最近,物理學家利用雷射裝置雙次冷卻的方式將氟化鈣分子降溫至歷史記錄最低溫——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創造了歷史性的突破。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物理學分冊(Nature Physics)。

這項研究是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低溫物質中心(The Centre for Cold Matter)的研究人員完成的。他們所使用的技術與冷卻單個原子所使用的技術十分相似。

粒子運動速度越快,溫度越高,冷卻原子或分子就需要減緩粒子的各種運動。目前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原子在吸收或釋放定量的光能時會喪失部分動能的特性對原子進行減速。

使用雷射發生器,對被控制在磁場中的眾多原子持續發射特定頻率的雷射。以特定速度接近雷射的原子會吸收一個光子的能量,使原子中最外層一個電子進入下一個能量級。當這個電子返回原來的能量級時,這部分能量會以光子的方式被釋放。光子的釋放導致原子總體動能減少,緩慢減速。

這種方法叫做都卜勒冷卻。由於原子在釋放能量的同時也在吸收能量,降溫的幅度有限,溫度極值被稱作都卜勒極限。

利用其他技術,對原子的冷卻可以突破這一極限(低於都卜勒極限的過程稱為亞都卜勒冷卻),達到一萬億分之 50 開爾文(比絕對零度高 0.00000000005 攝氏度)。

但是,對分子的冷卻十分困難。目前,科學家僅僅能強制被冷卻的原子組成分子,或者將氟化鍶分子降溫到都卜勒極限之上。當原子構成分子後,它們對同樣的冷卻方法的反應就會變得不穩定。

為了突破這個瓶頸,研究人員利用了一種叫做磁光阱的方法將氟化鈣分子用磁場與雷射控制在限定的區域中。這種方法實現了將分子降溫至多普勒冷卻極限。為了進一步突破極限,研究人員利用了另一種叫做西西弗斯冷卻(Sisyphus cooling)的方法。

在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被神懲罰,他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巨石到達山頂時又會滾回山腳,這樣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利用類似的永無止境式的工作周期,我們也能夠使分子能量衰減。

科學家利用一對相反極化的雷射,使得粒子在不斷接收和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動能。這樣一來,氟化鈣分子就會被降溫至 50 微開爾文(絕對零度以上百萬分之 50 攝氏度)。儘管這還不及對單個原子的冷卻溫度,但和氟化鍶分子的 400 微開爾文相比,溫度已經大大降低。

絕對零度的極限可以看做粒子物理學中的芝諾悖論:我們永運都只能削減運動中粒子的一部分能量,一個擁有零熱量的粒子在數學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對於絕對零度的探求為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發現,並讓我們能夠研究粒子間互相作用力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雷射冷卻技術將分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雷射冷卻技術,首次將三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273.15℃),這是該技術迄今冷卻的最大分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一奇蹟最終有望用於製造分子量子計算機,同時也可成為化學家們的好幫手。
  • 雷射冷卻三原子分子至超低溫
    含有三個原子的分子第一次被雷射冷卻到超低溫。這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John Doyle和同事們所完成的,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Sisyphus的冷卻技術,冷卻大約一百萬個氫氧化鍶分子至750μK。該團隊表示,這項工作為一系列應用開闢了道路,包括量子模擬和精密測量。
  • 新型輻射冷卻技術可不消耗電力
    新華社舊金山9月5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最近在英國《自然·能源》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輻射冷卻技術讓流動水降溫,而這個過程不消耗電力。這一技術未來可應用於建築物的空調冷卻系統,有助提高製冷效率和省電。  輻射冷卻是指各種物體通過輻射散發自身熱能的自然現象。
  • 量子計算平臺運行溫度提至一開爾文以上
    運行溫度提至1開爾文以上被認為是該領域一個重要裡程碑,對於將現有原型擴展至更大更強的量子計算機來說,研究結果將能帶來極大影響。  量子比特對應經典的計算比特,可以通過超導電路實現或在半導體(比如矽)內形成。這類固態平臺需要冷卻至極低溫度,因為熱量產生的振動會干擾量子比特,進而影響性能。
  • 晶片散熱技術重大突破:科學家將冷卻系統性能提升50倍
    而且,儘管液體冷卻系統可用於冷卻電子器件,但是傳統的液態冷卻器可以產生溫度梯度以及能耗大等問題。將液體冷卻系統嵌入微晶片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方法,但當前晶片和冷卻系統的設計限制了冷卻系統的效率。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助理教授伊麗尚·馬蒂尼奧(Elison Matioli)及其同事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集成液體冷卻系統,通過將液體冷卻系統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這種方法的冷卻性能最高可以達到傳統設計的 50 倍,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
  • 不耗電輻射冷卻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在英國《自然·能源》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輻射冷卻技術,讓流動水被動降溫,而全程不消耗電力。這一技術未來可應用於建築物的空調冷卻系統,提高空調冷卻效率。  據悉,輻射冷卻是指各種物體散發自身熱能的自然現象。這在無雲的夜間尤其明顯,畢竟熱量更容易散發到寒冷的太空。
  • 雷射冷卻三原子分子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雷射冷卻技術,首次將三個原子組成的分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
  • 瑞士科學家發明新型晶片散熱技術:冷卻性能提高50倍
    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電子設備散熱思路,可以將冷卻效率提高50倍。該團隊提出,可以將冷卻系統直接做進晶片內部。在實驗中,他們在氮化鎵晶片表面布置了冷卻劑通道,靠近發熱最大的電路。
  • 【前沿】雷射冷卻技術發展歷程及最新進展淺析
    事件回顧:雷射讓硫化鎘納米帶降溫4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物理學家冷卻分子:差一點就達到絕對零度
    物理學告訴我們,絕對零度是熱力學理論中溫度的下限值,它相當於零下273.15攝氏度。而且,自然界的溫度只能無限逼近卻不可能到達。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首次將分子冷卻到逼近絕對零度,僅僅高了5千億分之一攝氏度。
  • 雷射冷卻非對稱大分子至1.8 mK
    、分子冷卻的技術。雷射冷卻這一概念最早於1962年由蘇聯學者提出,沉寂了一段時間後才被學界關注。1974年,史丹福大學的T.W.漢森等人提出以雷射將氣體分子減速的設想。1985年,著名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朱棣文使用雷射冷卻原子,成功實現了低溫環境,並因這一發明而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年來,該技術的研究重點已轉向較為複雜分子。
  •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冷卻至零下20℃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  冷卻至零下2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分子雷射冷卻的新方法
    由於其多出來的複雜性,分子具有更多的自由度,為研究新的奇異現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這種額外的複雜性意味著不能直接通過現有方法將分子冷卻到超低溫。 如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葉軍和他的同事展示了一種利用分子結構特性的、具有一個核自旋和一個電子駐留在相同能級上的新型雷射冷卻技術,實驗中使用的是一氧化釔(YO)中的釔原子。
  • 利用低溫技術和直接雷射將非線性多原子分子冷卻到絕對零度的方法
    「我們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我們確實在冷卻分子,但是當我們看到這個信號時,它就像『是的,沒人會懷疑』。它很大,它就在那裡。」由米特拉和研究生納撒尼爾·B·維拉斯領導的這項研究是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新論文的重點。科學。其中,小組介紹了一種將低溫技術與直接雷射相結合的新方法來冷卻非線性多原子分子氧化鈣(Caoch)。3)略高於絕對零度。
  • Nature:晶片散熱技術重大創新,將液冷模塊嵌入晶片內部,冷卻性能增加 50 倍
    近年來,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液體冷卻模塊直接嵌入晶片內部,以實現更加高效的製冷效果的新技術,但這一技術仍未解決電子設備和冷卻系統分開處理的困境,從而無法發揮嵌入式冷卻系統的全部節能潛力。9 月 9 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電氣工程研究所功率和寬帶隙電子研究實驗室(POWERlab)的 Elison Matioli 教授及其博士生 Remco Van Erp 等研究人員,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晶片冷卻技術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 下一個投資熱點:擁有冷卻技術的公司
    由於疫苗需要冷藏,冷卻技術也是受益領域之一。  和抗擊疫情相關的下一個投資熱點可能是擁有冷卻技術的公司。  輝瑞(Pfizer)和BioNTech宣布的有關已經研製出一種有效疫苗的消息會令許多行業受益。由於疫苗需要冷藏,冷卻技術也是受益領域之一。(編者註: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本周也宣布了有效性達94.5%的疫苗。)
  • 新型冷卻系統可將熱氣「發射」至外太空,最佳狀態下省70%的電能
    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上周的《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這一技術有望改善目前主流製冷系統在節能減排上的差勁表現。要知道,製冷系統每年消耗全球發電量的 15%,碳排放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0%。預計 2050 年,全球對於製冷系統的需求還將增長十倍,提高冷卻系統的效率將是 21 世紀能源挑戰的關鍵部分。
  • 零下272攝氏度 天文學家捕捉到宇宙中最冷的角落
    回力棒星雲內部充滿著灰塵和電離氣體,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回力棒星雲或許是宇宙中最寒冷的地方,溫度僅有零下272攝氏度,這是天文學家通過阿塔卡馬大型毫米
  • 盤點:分子診斷常用技術50年的沿革與進步
    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雜交技術發展最為迅猛的20年,由於當時尚無法對樣本中靶基因進行人為擴增,人們只能通過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針對靶序列進行捕獲檢測。  (一)DNA印跡技術(Southernblot)  Southern於1975年發明了DNA印跡技術,通過限制性內切酶將DNA片段化,再以凝膠電泳將長度不等的DNA片段進行分離,通過虹吸或電壓轉印至醋酸纖維膜上,再使膜上的DNA變性與核素標記的寡核苷酸探針進行分子雜交,經洗脫後以放射自顯影鑑別待測的DNA片段-探針間的同源序列。
  • 發明中國自己的電機冷卻技術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58年來,他將一腔熱血傾注到蒸發冷卻事業中,最終讓夢想照進現實。他研發的常溫無泵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簡稱蒸發冷卻技術)世界領先,已成功應用於三峽電站的全球最大功率水輪發電機中。運行實踐證明,其性能穩定、經濟高效,大大延長了電機的使用壽命,是其它冷卻方式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