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義大利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說的這句話,引發各界人士熱烈反響。
據人民日報報導,22日下午,習近平在羅馬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
臨近結束時,菲科突然拋出了一個問題:「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羅馬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 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菲科補充道:「因為我本人當選眾議長已經很激動了,而中國這麼大,您作為世界上如此重要國家的一位領袖,您是怎麼想的?」
習近平回答說,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無我」是一個極具中國哲學色彩的概念,多見於道家、佛家典籍。
《莊子·齊物論》中就有句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意思是世間的種種情態,都是附著於「我」而生,有「我」這個主體在,就有分別,比如你和我的區別,我和他的區別,一有分別,各種情態便產生了,喜怒哀樂、能言善辯。但莊子說,這種對立概念中的「我」只是「假我」,並非「真我」,所以要破除對立。
圖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下同
《莊子·逍遙遊》也說過:「至人無己」,「無己」就是「無我」,這是莊子心目中聖人的境界。
這個「無我」的思想被佛家發揚光大了。佛家甚至要將莊子追求的「真我」都要破掉,因為這同樣是一種妄想執著。只有徹底「無我」,才能截斷生死輪迴。
這些都是哲學本體論上的爭論。後來清代的王國維在談到中國詩詞的美學境界的時候,用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他在《人間詞話》裡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而「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
王國維
莊子、佛家、王國維都用了「無我」的概念,各自都有生發,但出發點都是處理「物」和「我」的關係。也就是「我」作為一個本體和身邊環境、他人,甚至是自我感覺認知之間的關係。
習近平所說的「我將無我」,處理的同樣是「物」和「我」的關係。不過,他對「無我」一詞的化用,可以說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黨章》的總綱有規定:「我們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前一個利益可以說是「公」,而後一種特殊的利益就是「私」,是「我」,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說的就是「大公無私」,也就是「無我」。
習近平也說過:「我們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們共產黨人,必須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領導幹部作為人民的公僕,則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可以作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最好的註腳。
這短短八字,簡潔有力,如何翻譯成英文,也成為業內學者專家熱議的話題。
❶
I am ready to give up the self to serve the people.
公眾號「阿則外」的作者王巍建議將其翻譯為:
► I am ready to give up the self to serve the people.
王巍認為,「無我」中的「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相當於英語中的「self」。
在正式語境和書面文章中,self通常有兩種含義。
一方面,self指的是自己作為個體,與其它人的區別、特點,也就是自己獨特的性格、個性。
另一方面,self還可以指相對於別人,自己的幸福、利益、福祉,例如:
She didn't do it for any reason of self.
她這樣做,並非是為了給自己爭取個人利益。
「無我」中的「我」,與self的第二種含義最為接近,所指的是,「公」和「私」的關係,「我」和「集體、他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