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與空相(二)

2021-01-20 菩提樹下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維摩詰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繼續上一集的子題〈空性與空相〉。

上一集已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空性與空相。這個觀念,在佛門中有許多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都弄不清楚,錯把空相的一部分的體性,或全部的體性當作是空性,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誤導了許多眾生跟著一起下墮。

上一集因為時間的限制,沒有將空性的體性具足說明,這一集將繼續談空性祂有如如不動的體性。在佛門中有很多人,包括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仁波切等人在內,認為空性的自性是有覺知的,並不是如如不動的。像這樣的說法與認知,與 佛的開示完全顛倒,因為 佛在《羅雲忍辱經》卷1曾開示:「佛之明法,與俗相背。」又這個空性有如如不動的自性,這有經典為依據,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6的開示:

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世尊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為世尊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說明如下:世尊問這位比丘:「你是如何受持我所說的四聖諦?」比丘向 佛稟白:「世尊所說的苦聖諦,弟子悉皆受持,苦聖諦是如如不動的,不能離開如、也不異於如,如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沒有顛倒的,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名為苦聖諦。苦聖諦既如是,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同樣的道理,是如如不動的,不能離開如、也不異於如,如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沒有顛倒的,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這就是世尊所開示的四聖諦的真實理,弟子悉皆受持。」

也就是說,與四聖諦同時同處配合運作的「如」,就是一切有情的空性,本身是真實存在的,也是如如不動的,祂可以詳細被觀察到的,而且是不顛倒的,也是聖人所依止的真實理。又這個「如」於六塵都不分別,所以才會如如不動。會分別的,是這個如如不動的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七轉識,當中的意識能廣分別,不僅有前五識的粗相分別,而且有前五識所不能的細相分別,因而才有吾人所領受的四聖諦等諸法可言。

這告訴大眾:前七識對六塵、對諸法作種種分別時,這個空性、這個「如」是如如不動的,祂不分別六塵。不僅如此,《心經》也開示:證得這個如的人,他能現觀如的真實理地,既沒有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的存在,也沒有十二因緣、四聖諦等諸法可言;也就是說,真心的實際理地,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是如如不動的境界,當然於諸法都無所得。

像這樣證得無所得心的人,才是《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也就是真實義菩薩,而不是假名菩薩、名義菩薩。不僅如此,《金剛經》也開示這個心是無所住的心,於任何一法都無所住。也因為這個空性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於一切法都不分別、都無所住,所以《金剛三昧經》稱此空性為本性清淨的心,迥異於佛門的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所說,要依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的意識心入涅槃、住涅槃。

接下來談空相。所謂的空相,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在內,這些都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本來就是剎那生滅不已的虛妄法。譬如五陰,就是色陰、識陰、受陰、想陰、行陰;前一法為色法所攝,後四法為名所攝,總名為名色,又名世俗諦。當中的色陰有十一種,包括了五根、五塵、法處所攝色在內。有了空性所生的色等五根,就能攝取共業有情共同變現的山河大地的外五塵,而有了內六塵的出現;這五根、六塵,乃是依他法才能存在的法,所以是生滅法。又有了五根及意根的六根與六塵相接觸,識陰六識就出現了;這六識,乃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也是依於虛妄的六根、六塵而有,當然更是虛妄。受陰,乃是依於色陰、識陰之後,而有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既然受陰是依於空性所生的色陰、識陰之後而有,當然更是虛妄。想陰是依於空性所生的色陰、識陰、受陰之後而有的了知;又行陰只是一種現象而已,當然都不是真實法。由此可知,五陰當中的每一陰,當然沒有一個是真實法。然而在佛門中,有許多大法師、大居士,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把五陰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當作是真實法,那都是不正確的說法;乃至有人自稱在淫樂當中成就佛道,都已經成就大妄語而不知。

六入,就是六根、六塵相接觸而有的六種入;這六種入,乃是一種現象,它不是真實法,更何況它依於虛妄的六根、六塵之十二處而有,當然更是虛妄。又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是空性藉著六根、六塵的相接觸而從空性出生了六識。六識當中的意識,能廣分別諸法,於是就有了眾生所領納、所分別,而有世間種種法的出現。也就是說,六根、六塵、六識、諸法都是空性所出生的法,未來一定會壞滅,所以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如果有人錯把虛妄法當作是真實法,他所說的法,當然是外道法。

譬如,有人將意識心所攝的有念靈知心、無念靈知心、斷際靈知心等等,當作是常住不壞的法,這就是不知道識陰的虛妄,因而落入常見外道中。又譬如,應成派中觀的達賴喇嘛,不承認有空性存在,因而成為斷見外道;他為了避免他人說他是斷見外道,反執意識心為常住法,又成為常見外道,具足了斷、常二見,是為所有外道當中最大的外道。如是落入兩邊而不在中道的人,當然不可能是明心的菩薩,更不用說能成為四智圓明的佛陀了。由上面說明可知:這些空相,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在內,都是空性藉種種緣而出生的法,都是剎那生滅不已的虛妄法,當然不是真實法。

接下來談空相與空性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既然空相是空性所生之法,當空相在運作時,空性當然也同時同處配合運作,故說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所謂不即、非一,表示空相與空性,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法,不是同一個法;所謂不離、非異,表示空相是空性藉緣而出生的法,不能離開空性而有,離開空性而說有空相,那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或許有人會懷疑,空相與空性真的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嗎?這有經典為據,佛在《雜阿含經》卷3曾開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也就是說,生滅不已的蘊處界的我,並不是真實我,故名非我;可是蘊處界的我,也不能說它不是真實我,因為蘊處界的我是從真實我藉緣而出生的法,也是真實我的局部體性,不能離開真實我而有蘊處界我的存在,故名非異我;又蘊處界的我與真實我,同時同處配合運作,故名不相在。如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就是在說蘊處界的空相與空性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的道理。又如果將空相攝歸於空性,空相也就成為空性了,這兩者關係也就成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了。

既然空相與空性的關係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當然也可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所以《心經》卷1才會開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然而這個空性真的很微細,一般凡夫有情、二乘愚人及新學菩薩是無法親證的,唯有久學的菩薩才能證得。然而菩薩要證得這個空性,不能離開這個空相而證得;因為離開這個空相,那是無餘涅槃的境界。空性本身又無形無相,菩薩又如何能夠證得呢?所以 龍樹菩薩在《中論》卷4才會開示:【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也就是說,菩薩如果不透過世俗諦的空相去參究、去尋找第一義諦的空性,那是不可能證得空性;如果離開世俗諦而想證得空性,就會如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經過上面所說的空性、空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後,再回頭來看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的對話。文殊師利菩薩問:「居士啊!你的房間為什麼沒有侍者呢?」維摩詰居士回答:「不但我這個房間是空的,諸佛國土也一樣是空。」這是 維摩詰居士將侍者的蘊處界及諸佛國土的空相,攝歸於空性的實際理地迥無一法的立場來回答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知道 維摩詰居士以空性的立場來回答,故意裝作不知道再問:「既然是空,是以什麼為空呢?」維摩詰居士也知道 文殊師利菩薩明知故問,再一次用空性迥無一法的立場來回答:「因為空,所以空。」文殊師利菩薩繼續再問:「既然是空,又何必要空呢?」維摩詰居士知道 文殊師利菩薩要問空性的自性為何?所以將空性的自性直接說出:「因為無分別空,所以叫作空。」既然 維摩詰居士已經將空性無分別的自性說出,文殊師利菩薩就打蛇隨棍上,再問:「這個無分別的空可以分別嗎?」維摩詰居士回答:「能分別的空也是空。」維摩詰居士是說,能分別的空相屬於空性的局部體性,如果將能分別的空相攝歸於空性,能分別的空相也就成為無分別的空性了,以此來證明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

可見 文殊師利菩薩與 維摩詰居士為了讓眾生能夠證得空性,兩人一搭一唱在演雙簧,正好演一齣好戲,而且也進入整齣戲的高潮了。接著 文殊師利菩薩再問:「這個空性要到哪裡去找呢?」維摩詰居士回答:「要在六十二種外道見中求。」也就是說,菩薩想要證得這個空性,不能外於世俗諦的六十二種外道見去找,因為外於六十二種外道的蘊處界,那是空性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本身又無形無相,眾生又如何能夠找得到空性呢?所以 維摩詰居士告訴大眾:想要找到空性,就要在六十二種外道見去找。像這樣的說法,如同《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9的開示一樣而沒有任何分別:也就是要在貪瞋痴三毒的眾生中去觀察;在具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的四顛倒的眾生去尋找;在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中去觀察;在地獄、畜生、餓鬼,乃至在阿修羅身中去尋找。

文殊師利菩薩又為了讓眾生更清楚知道如何找到空性,再問 維摩詰居士:「應當在六十二種外道見哪裡去找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應當在諸佛解脫中去尋找。」因為諸佛解脫境界都離開不了這個空性,離開了這個空性,連諸佛都不存在了,更何況還有諸佛的解脫境界可證呢?接著 文殊師利菩薩一不作、二不休,再一次追問 維摩詰居士而說:「諸佛解脫又應當於何處求呢?」維摩詰居士回答:「應當在一切眾生的心行中去求。」也就是說,菩薩想要證得一切有情的空性,應該在一切眾生的心行中去找,離開了眾生的心行,那是找不到的。像這樣的說法,與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所開示的內容完全一樣而沒有任何差別。

不僅如此,維摩詰居士還說:「我維摩詰並不是沒有侍者,而是以一切魔眾、一切外道作為我的侍者。」也就是說,菩薩想要證得空性,不能離開一切魔眾、一切外道的蘊處界去找;離開一切魔眾的蘊處界、一切外道的空相去找,那是永遠找不到的。這不僅證成了 龍樹菩薩及慧能大師要依世俗諦的空相才能證得空性,而且也證成了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要在一切眾生身中才能證得空性。由此可知:這三位菩薩所開示的內容完全一樣,而且是互相輝映。又從 文殊師利菩薩及 維摩詰居士對話當中,在在證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空性與空相;這個觀念可細分為三類,那就是空性、空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當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在恭讀經典時,或者有善知識在說法時,可以依此來判斷經典的開示,究竟屬於哪一類型?以及善知識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凡是說到真實空、畢竟空、無所得、無所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等等,都是在說空性的實際理地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也是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的道理,更是經典所開示的如、我、無所得、無分別等正理。凡是說到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等等,那是空性藉著種種緣而出生了生滅不已的空相,那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凡是說到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等等,那是將空相攝歸於空性,將空相的體性攝歸於空性,生滅不已的空相也就成為不生不滅的空性了;生滅的空相既如是,垢淨、增減的空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將它們攝歸於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性,垢淨、增減的空相,也就變成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所以,《心經》卷1才會開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等。

如果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能夠掌握這三個重點,在恭讀經典時,再也不會覺得艱深難懂了,再也不會有文字障來障礙了,再也不會被佛門的大法師、大居士,喇嘛教的喇嘛、仁波切等人所誤導,導致自己不斷地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因而延遲了自己的成佛時程。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空性與空相(一)

「性空」與「空性」是一樣的嗎?


相關焦點

  • 經典中說的:空性和空相有什麼區別?
    空相不真實的,絕對不真實,真實是要能夠永恆的,絕對不真實的叫空相。那麼所有的空相,空必依實、假必依真,這是哲學的道理。所有的空相一定要依附於一個空性,所有的山河大地必須依虛空而有,所有的日月星辰必須依空而建立,所有的空相必定要有一個空性去包容他。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五蘊萬法和如來藏兩種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實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實質都是空性心如來藏。
  • ※ 何為諸法空相?
    也不是說心中有煩惱、苦惱,諸法的空相就垢染。諸法空相不隨心淨而淨,不隨垢染而垢,所以叫做「不垢不淨」。不因為是聖者,空相會增加,也不因為是凡夫,空相會減少。這就是「不增不減」。    空相即實相,這個東西很奇妙,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隨時都在接觸它,隨時都處在諸法空相當中,只是我們有迷惑,不能同歸,不能認同。
  • 倚天屠龍記中,空相偷襲張三丰丟了性命,玄冥二老是否更有把握?
    趙敏為了拿下武當派,派空相去偷襲張三丰,雖然空相偷襲得手了,但也被張三丰一掌反殺。原著描寫如下:兩人只驚呼了一聲,便見張三丰左掌揮出,拍的一聲輕響,擊在空相的天靈蓋上。這一掌其軟如棉,其堅勝鐵,空相登時腦骨粉碎,如一堆溼泥般癱了下來,一聲也沒哼出,便即斃命。趙敏帶著麾下高手圍攻武當,她心中忌憚的只有張三丰一人。拿下了張三丰,也就意味著能拿下武當派。
  • 根本智是空性不可得,吃一塹長一智是後得智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具有兩大智慧:一是空性不可得靈知清淨空心,二是能隨緣應機千般妙用的活思想。根本智是明了萬法皆空、皆幻、皆不可得的般若空心慧,後得智是在明了通達萬法皆空、皆幻、皆不可得之理的基礎上,又能隨緣應機所妙用的心念。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為了區別天地萬物,有了名,名為思量的意思。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所謂相空,其實就是實相的出現,是諸法實相乃諸法空相。所以性空或相空,只是由切入的角度來形容真理現象。我們說性空,其實也能說是空性呀!所以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這個證性就等於把性跟相吻合在一起;這會是我們世俗的現象,也就是勝義諦上的;而勝義諦上的現象,也是世俗諦的;也就是真理的現象。
  •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有人對我說:「即是空相,究竟是看到,還是沒看到,本來就不存在東西,沒形沒狀,無色無相,就是一個你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大家誰也看不到的「空」相(即是空相,比真空還空的空相)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看見,說幹遍萬遍,有千人萬人,佛門大佬
  • 「波粒二象性」與空性
    我們的意識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它可以無窮地分,但物質本身的體積卻是有限的,所以會被分完,分完以後,就是佛教所講的空性。量子力學已經證實,所有粒子最後可以變成波,真空當中有零點能,零點能才是世界真正的基礎。也即是說,無論堅固的山河大地,還是碩大無比的天體,最後都只是能量而已。
  • 西洋佔星行星空相分析
    星盤空相是什麼意思相位是指行星和行星間所形成的角度。空相的產生,是因行星運行時與其他行星沒有產生任何角度所產生的無相位現象,我們稱這顆空相行星為孤立行星。空相的水星暗示瘋狂地和信息打交道的需求,但卻往往不是通過言語,而是通過記憶特定的細節或閱讀寫作等其他思維活動。水星空相的人,喜愛瘋狂地記憶廣泛或特定的細節。空相的金星暗示盤主對自己審美品味和喜好的執迷,並過多地縱容這種執迷。
  • 空相——一顆行星的默劇
    假如一個行星,不和其他任何行星產生角度,就好像演繹默劇一般,這就是空相。     空相併不是空洞無物,只是不受其他行星的幹擾,自導自演。     它更孤獨,更自由,也更純粹。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一無所有就是最好的擁有。
  • 空性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呢?
    前面也講了,中觀可以分為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而在自空中觀當中,又有普通的空性與大空性之分:第一種,是普通的單空,也即用中觀的邏輯推理方式,對色、受、想、行、識分別進行分析思維,從而抉擇為單純的空性;第二種,就是遠離一切執著、戲論,遠離一切物質、精神之分別的空性。 什麼叫做戲論呢?
  • 量子物理與空性的區別(上)
    比如說:因為聽到龍樹菩薩說是空性,所以就認為是空性;因為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是空性,就認為是空性。這樣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雖然龍樹菩薩和釋迦牟尼佛都說空性,但我們還是應該通過自己的思維去體會、去感悟、去消化,只有這樣,空性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境界。
  • 太極運動字字解—空相
    太極拳法求空相,推手化解功力強。 空相在心不慌亂,出手無人無阻牆。 打人輕鬆如割草,此時內勁功力張。 推手有人氣受阻,心設無人功力長。 現象布控來借力,萬有引力是方向。 開發智力練聽力,突然引放有思想。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但若修持得不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修成福報很大的虛空神,當然也有可能落三惡道。雖然世間法中常以虛空比喻真空,但空相併不是虛空相。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能否解釋空性?
    能量如果存在,空性該放在哪裡?在微觀世界中,科學與佛的見解稍微有些相似,但這還不是佛的境界。雖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國學者,不論出家與在家人都有,曾用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來解釋空性,但都不是很恰當的,因為這種解釋實際上是一種斷見:質量轉換成能量後,質量就消失了——原來存在的變成空無,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空性。佛所講的空性,不須經過這種轉換的過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恆定律,也無法承認從有到無的說法;即便承認,這些推導也絕對不符合佛教所講的空性。
  • 空宮、空相、逆行、小行星、相位
    空相所謂空相,是指跟其他大星曜(日月水金火木土天海冥)沒有形成任何主相位(包括和諧相位和緊張相位)的那顆星曜,就是空相。根據這個定義,星曜會不會出現空相,會的。所以星曜空相是存在的,但是,研究星曜空相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站在心理佔星學的角度還是預測佔星學的角度都沒有意義。
  • 如何理解佛家的「諸法空相」?
    那這條線跟諸法空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把物體比作人心,把光線比作外界,那麼明暗交界線就成了外界影響人心的證據。內心豁達、毫無稜角的人,就好像個球體,它自己不去決定明暗交界線的位置,把權利讓給光線。也就是說:「球體人」可以順勢而為,不被物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