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相即性」是說在任何現象的當下,都具有性空的特性。有情眾生是不是現象?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
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那是生生世世累積的,是宿世善根因緣累積出來的。愈理解法性這個部分,愈能夠驗證。透過理解之後,你才可能去驗證得到,如果不理解的話,就沒有機會驗證到。相有的當下是性空,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呈現出相空的世界。我們在世俗諦上看到的,是相有的現象,在這個當下,說它是性空,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現象,它也是相有的。那麼說它性空,這就是融相即性。融入這個相中,思考理解法性的部分,性空之後,自然會跑出相空來。
我的個性很溫和,所以長相自然溫柔,比較圓融一點;個性非常神經質,整個人就長得比較稜稜角角,人會比較瘦弱一些;這就是說個性影響了長相,既然是性空,那就應該是相空,性空等於相空,這就是泯相證性.。所謂相空,其實就是實相的出現,是諸法實相乃諸法空相。所以性空或相空,只是由切入的角度來形容真理現象。我們說性空,其實也能說是空性呀!
所以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這個證性就等於把性跟相吻合在一起;這會是我們世俗的現象,也就是勝義諦上的;而勝義諦上的現象,也是世俗諦的;也就是真理的現象。所以為什麼說,相有是起顛倒相,實際的現象,應該是相空,相空的現象是空相,才叫作諸法實相,諸法實際的現象,乃諸法空相,這是一樣的。前後顛倒沒有關係,主要是否定句與肯定句的問題。所以從世俗諦到勝義諦當中,其實性空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一下子要我們從有相當中,說它空相,從相有當中,說它是相空,我們覺得很難。
空相或者實相,主要就是平等相,也就是無差別相,表示世俗諦上面是有差別相。我們的痛苦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有差別相,比來比去,人比人會氣死人,努力了半天結果發現:「哇!他比我還更好。」會覺得很垂頭喪氣。因為我們一直在比,從自我的角度立場,比過來比過去,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這如同在海的表相上,海面上起起伏伏,一直不斷地起伏。在海面是波濤洶湧,用潛水術讓我們愈能夠沉入海底的話,愈深它愈平靜,為何平靜?因為現出平等相。
生滅、垢淨、增減的本來面目,空相是透過性空而來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生滅、垢淨、增減,在現象上有沒有差別呢?在世俗諦上有差別。所以學般若很好,不排斥世俗,而且接受世俗,有生的現象,有滅的現象、有垢的現象、有淨的現象、有增的現象、有減的現象,為什麼用這三者呢?生滅從體的有無,垢淨從質的有無,增減從量的有無。它的質感如何?它的量有多少?它到底有還是沒有?生而有,一旦沒了,就滅了,所以如果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容易理解。為什麼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看到相,有生相、有滅相,我們相信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
所以我們對生的相會歡喜,對滅相會難過,有這樣的情緒,所以常說到殯儀館,誰都不願意去,沒有人會歡歡喜喜去殯儀館。但是去吃壽宴,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小孩子滿月滿周歲,生機盎然辦喜事,很少人把喪事當喜事來辦。我們不喜歡滅相,喜歡生相,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會高低起伏;我們喜歡淨的現象,不喜歡垢的現象;喜歡增相,不喜歡減相。如果一直在表相上,有喜歡跟不喜歡,喜歡跟不喜歡引起情緒躁動不安,我們將情緒放在外頭,讓外境來決定我們的心情。學佛的話是心來轉境,而不是境來轉心;沒有學佛,就是境來轉我們的心。
用心來轉境,就要從現象深入談法性。生是性空的,滅也是性空的。所以性空,不僅是物質的有情生命、無情的器世界,包括思想理念都性空,思想觀念上也是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