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2020-12-06 禪淨密實修

「融相即性」是說在任何現象的當下,都具有性空的特性。有情眾生是不是現象?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

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那是生生世世累積的,是宿世善根因緣累積出來的。愈理解法性這個部分,愈能夠驗證。透過理解之後,你才可能去驗證得到,如果不理解的話,就沒有機會驗證到。相有的當下是性空,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呈現出相空的世界。我們在世俗諦上看到的,是相有的現象,在這個當下,說它是性空,是同一件事情,同一個現象,它也是相有的。那麼說它性空,這就是融相即性。融入這個相中,思考理解法性的部分,性空之後,自然會跑出相空來。

我的個性很溫和,所以長相自然溫柔,比較圓融一點;個性非常神經質,整個人就長得比較稜稜角角,人會比較瘦弱一些;這就是說個性影響了長相,既然是性空,那就應該是相空,性空等於相空,這就是泯相證性.。所謂相空,其實就是實相的出現,是諸法實相乃諸法空相。所以性空或相空,只是由切入的角度來形容真理現象。我們說性空,其實也能說是空性呀!

所以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這個證性就等於把性跟相吻合在一起;這會是我們世俗的現象,也就是勝義諦上的;而勝義諦上的現象,也是世俗諦的;也就是真理的現象。所以為什麼說,相有是起顛倒相,實際的現象,應該是相空,相空的現象是空相,才叫作諸法實相,諸法實際的現象,乃諸法空相,這是一樣的。前後顛倒沒有關係,主要是否定句與肯定句的問題。所以從世俗諦到勝義諦當中,其實性空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一下子要我們從有相當中,說它空相,從相有當中,說它是相空,我們覺得很難。

空相或者實相,主要就是平等相,也就是無差別相,表示世俗諦上面是有差別相。我們的痛苦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有差別相,比來比去,人比人會氣死人,努力了半天結果發現:「哇!他比我還更好。」會覺得很垂頭喪氣。因為我們一直在比,從自我的角度立場,比過來比過去,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這如同在海的表相上,海面上起起伏伏,一直不斷地起伏。在海面是波濤洶湧,用潛水術讓我們愈能夠沉入海底的話,愈深它愈平靜,為何平靜?因為現出平等相。

生滅、垢淨、增減的本來面目,空相是透過性空而來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生滅、垢淨、增減,在現象上有沒有差別呢?在世俗諦上有差別。所以學般若很好,不排斥世俗,而且接受世俗,有生的現象,有滅的現象、有垢的現象、有淨的現象、有增的現象、有減的現象,為什麼用這三者呢?生滅從體的有無,垢淨從質的有無,增減從量的有無。它的質感如何?它的量有多少?它到底有還是沒有?生而有,一旦沒了,就滅了,所以如果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容易理解。為什麼容易理解?因為我們看到相,有生相、有滅相,我們相信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

所以我們對生的相會歡喜,對滅相會難過,有這樣的情緒,所以常說到殯儀館,誰都不願意去,沒有人會歡歡喜喜去殯儀館。但是去吃壽宴,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小孩子滿月滿周歲,生機盎然辦喜事,很少人把喪事當喜事來辦。我們不喜歡滅相,喜歡生相,喜怒哀樂的情緒就會高低起伏;我們喜歡淨的現象,不喜歡垢的現象;喜歡增相,不喜歡減相。如果一直在表相上,有喜歡跟不喜歡,喜歡跟不喜歡引起情緒躁動不安,我們將情緒放在外頭,讓外境來決定我們的心情。學佛的話是心來轉境,而不是境來轉心;沒有學佛,就是境來轉我們的心。

用心來轉境,就要從現象深入談法性。生是性空的,滅也是性空的。所以性空,不僅是物質的有情生命、無情的器世界,包括思想理念都性空,思想觀念上也是性空!

相關焦點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總而言之,都是在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
    空相與色相的探討有人對我說:「即是空相,究竟是看到,還是沒看到,本來就不存在東西,沒形沒狀,無色無相,就是一個你也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大家誰也看不到的「空」相(即是空相,比真空還空的空相)是怎麼發現的,又是怎麼看見,說幹遍萬遍,有千人萬人,佛門大佬
  • ※ 何為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為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乾淨了。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儒家則強調如何守規矩做人的道理,其實人成即佛成,人成即道成,三教本一家,透過儒家即佛家,洞穿禪境即仙境,爭論無益,不分彼此,廣博多聞,其理一也。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教的宗教信仰已經躋身世界三大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中的佛學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學中的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知道了無常才更懂珍惜:無常無常,即隨生隨滅,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
  • 佛教,這種修道人落入了諸法空相?
    往往「偏執的」修道人實現的是心自在,而當下身不自在……所謂的「道中人」,也僅僅是「道相」而已,不一定是「道」,不要因看到了某種「道相」的維繫,就認為是「大自在」,這也只是相對凡塵來講的,一種高層面的「灑脫」。
  • 如來藏的空相和諸法空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二節 如來藏的空相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空相?祂與五蘊十八界的空相有什麼不同?說如來藏是空相,是因為祂沒有三界世間的六根相、六塵相、六識相,也沒有五蘊相,沒有一切世間相,但卻是真實的存在。
  • 《心經》經文 |空相不是虛空相,參究夢境,悟諸法空相
    悟到此處,苦厄亦是空。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關於空相,禪宗認為除了真心之外,一切法都是空的。因為持這種見解修行,往往執空不歸。如果一個人修持得好,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也許能破一分滅相無明。但若修持得不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修成福報很大的虛空神,當然也有可能落三惡道。雖然世間法中常以虛空比喻真空,但空相併不是虛空相。
  • 造像之美 | 諸法空相,妙行無住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心經:從諸法空相到菩提薩埵,會有哪些需要突破的掛礙
    首先建立起「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無礙方便。以至於建立起「識不異空,空不異識」的理念,然後在處事中隨順「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的無礙方便。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時,可以度一切苦厄。那麼這是度了修行者自身的一切苦厄,還是度了眾生的一切苦厄呢?經文中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為什麼沒有明確的答案呢?因為小編我的這個疑問本來就不如法,是著相之問。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法身與實相具有相同的意義,《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實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
  • 宏圓法師:諸法空相就是我們的佛性
    是諸法空相。是,是這的意思,指諸法,諸法就是指的五蘊等一切法;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是諸法空相的意思是說,這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一切的諸法,都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相,當體是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說是諸法實相。這裡的空相就是指的實相。
  • 唯識宗(法相宗)「諸法無自性」與禪宗「明心見性」兩者是否衝突
    芸芸眾生兩宗的由來唯識宗,即法相宗,又有慈恩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等多個名稱諸法無自性唯識宗講究的「諸法無自性」,是佛教經過長期的發展,由般若宗的「一切皆空」發展而成的。中國南北朝之前,經常用「一切皆空」這個詞。但一般人很容易把「空」與「無」等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就成了《金剛經》中所說的「斷滅相」「斷見」。所以等到唯識宗發展起來,就用了另一個新的術語,代替之前的說法,也就是「諸法無自性」。
  • 如何理解佛家的「諸法空相」?
    那這條線跟諸法空相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把物體比作人心,把光線比作外界,那麼明暗交界線就成了外界影響人心的證據。內心豁達、毫無稜角的人,就好像個球體,它自己不去決定明暗交界線的位置,把權利讓給光線。也就是說:「球體人」可以順勢而為,不被物轉。
  • 空性與空相(二)
    像這樣的說法與認知,與 佛的開示完全顛倒,因為 佛在《羅雲忍辱經》卷1曾開示:「佛之明法,與俗相背。」又這個空性有如如不動的自性,這有經典為依據,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16的開示: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諸法空相,法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無我。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之意。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為了區別天地萬物,有了名,名為思量的意思。
  • 有為法和無為法,哪個更接近中道實相,看得懂說明見性開悟了
    佛說無常,是要點出在「實相」中,任何「法」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常),因為一切法隨因緣時時在變。所以「無常」是為了對治「常見」而說的。在諸法實相中,沒有任何事物是一分鐘、一秒鐘停止不變的。但確實有些變化較細微,如我們的身體,雖然剎那在改變,但從年輕到年老,要幾十年,因此產生了種種「常見」。說「無『常』」是為了要破除因常見衍生的種種煩惱及苦果。
  • 論「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相似性
    其表述了無有之先後的邏輯關係,且是先無後有的。4、而老子所說的道之「恍惚」按道理應該是道的「無相之相」而非「道之無相」,或者是道的「無」。5、因為道德經開篇已經明說「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這是老子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下,用著是「恍恍惚惚」的語音描述著「恍恍惚惚」的道。
  • 經典中說的:空性和空相有什麼區別?
    空性表示的是這個法,祂的體性是空的,這個法的性質是空的,但是不表示祂沒有。我們講這個房子,空房子、空瓶子、空殼子,裡面都是空的,但你不能說空房子表示房子也沒有了。你不是說空房子嗎?怎麼又說有房子呢?空房子不表示沒有房子,只表示這房子的內部是空的。
  • 《楞嚴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第六十七段)【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佊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