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家「微妙法門」是說「實相無相而無不相」,就是說實相是沒有相的,同時又說千變萬化的相都由他而來。對於這段論述或認識的評價是「微妙法門」。
2、老子的「眾妙之門」是說「有和無」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老子的「眾妙之門」說明了「有和無」是同出於道,而後又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描述。其表述了無有之先後的邏輯關係,且是先無後有的。
4、而老子所說的道之「恍惚」按道理應該是道的「無相之相」而非「道之無相」,或者是道的「無」。
5、因為道德經開篇已經明說「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這是老子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下,用著是「恍恍惚惚」的語音描述著「恍恍惚惚」的道。而在這一前提下,我們通過閱讀所了解的道,一定是非常道。而且是「非常道」中的「非常無」。(顯而易見,「非常有」不是恍恍惚惚的)
6、所以說,在這一邏輯下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道,都是非常道,因為道不可道。而我們卻是要從他的描述中經可能的感受到「非常道」之後的那個「常道」。
7、而老子的「有和無」一旦分開說,就坍縮到了「兩儀」 的範圍。我們都知道,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說道「兩儀」已經離道太遠了。一切「兩儀」者,都是解釋妄相世界的。不巧的是,妄相世界也符合老子的「無中生有」觀。
8、所以老子的「有和無」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是一體的。我們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就知道,「無和有」就是「始和母」,「始母」是一體的。無中生有而生生不息。這就是「一」,及道生一的「一」。
9、而這個「一」絕對不是單純的「一」,即是無自性的「一」。因為其如果有了「自性」及獨立性則不能再生,所以「一」無自性。
10、而這個「一」中的「無之性」是「生妄相」的原因,「有之性」是「生妄相」的結果。或者說無為體,有為用。「一」中自有因果。
11、所以「一」是無而有,無為無妄相,有為有妄相。而這就是佛說的「空性」。
12、所以「空性」不等於「無」。「無」只是一個概念,老子用「無」的概念和佛用「無為法」的概念是一樣的,都是方便法。他們同樣是借 「有為法」 及現實生活中的「無」來說明「有」及「色界」的由來,及一種「無中生有」的概念或認知。
13、而「空性」或者說「無而有」才只是「一」,那麼道到底是什麼?難道還在佛之「空性」的概念之上。
14、其實這兩個東西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佛的實相「無相而無不相」,道的「有而無」。實相和道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同時實相和道都是「強指之」強名曰之。
15、所以佛道之根本是在說同一個東西,都是對世界的最根本的認識,從哲學的意義上說這已經是最高等的哲學範疇了,因為從佛道的認識中我們都可以得到莊子的論述:「未始有物」及從來沒有什麼東西。或佛家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16、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在描述「一」,而所有的論述也都是「一」,那這個「一」和道或實相之間還有一條鴻溝我們怎麼辦,該怎麼跨過。故可言,「無為法」近實相或常道。而之間不可言說的部分、不可指的部分就得靠「悟」了。
17、因為說不清,而且沒有證悟的人也不知道。並且」 近道者道必親之,等大家到了這一步的時候應該就會水到聚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吧,而那時候你就再也無法言說你的體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