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相似性

2020-12-06 BJ花拉子模

1、佛家「微妙法門」是說「實相無相而無不相」,就是說實相是沒有相的,同時又說千變萬化的相都由他而來。對於這段論述或認識的評價是「微妙法門」。

2、老子的「眾妙之門」是說「有和無」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老子的「眾妙之門」說明了「有和無」是同出於道,而後又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描述。其表述了無有之先後的邏輯關係,且是先無後有的。

4、而老子所說的道之「恍惚」按道理應該是道的「無相之相」而非「道之無相」,或者是道的「無」。

5、因為道德經開篇已經明說「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這是老子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下,用著是「恍恍惚惚」的語音描述著「恍恍惚惚」的道。而在這一前提下,我們通過閱讀所了解的道,一定是非常道。而且是「非常道」中的「非常無」。(顯而易見,「非常有」不是恍恍惚惚的)

6、所以說,在這一邏輯下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道,都是非常道,因為道不可道。而我們卻是要從他的描述中經可能的感受到「非常道」之後的那個「常道」。

7、而老子的「有和無」一旦分開說,就坍縮到了「兩儀」 的範圍。我們都知道,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說道「兩儀」已經離道太遠了。一切「兩儀」者,都是解釋妄相世界的。不巧的是,妄相世界也符合老子的「無中生有」觀。

8、所以老子的「有和無」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是一體的。我們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就知道,「無和有」就是「始和母」,「始母」是一體的。無中生有而生生不息。這就是「一」,及道生一的「一」。

9、而這個「一」絕對不是單純的「一」,即是無自性的「一」。因為其如果有了「自性」及獨立性則不能再生,所以「一」無自性。

10、而這個「一」中的「無之性」是「生妄相」的原因,「有之性」是「生妄相」的結果。或者說無為體,有為用。「一」中自有因果。

11、所以「一」是無而有,無為無妄相,有為有妄相。而這就是佛說的「空性」。

12、所以「空性」不等於「無」。「無」只是一個概念,老子用「無」的概念和佛用「無為法」的概念是一樣的,都是方便法。他們同樣是借 「有為法」 及現實生活中的「無」來說明「有」及「色界」的由來,及一種「無中生有」的概念或認知。

13、而「空性」或者說「無而有」才只是「一」,那麼道到底是什麼?難道還在佛之「空性」的概念之上。

14、其實這兩個東西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佛的實相「無相而無不相」,道的「有而無」。實相和道才是一個層次上的東西。同時實相和道都是「強指之」強名曰之。

15、所以佛道之根本是在說同一個東西,都是對世界的最根本的認識,從哲學的意義上說這已經是最高等的哲學範疇了,因為從佛道的認識中我們都可以得到莊子的論述:「未始有物」及從來沒有什麼東西。或佛家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16、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在描述「一」,而所有的論述也都是「一」,那這個「一」和道或實相之間還有一條鴻溝我們怎麼辦,該怎麼跨過。故可言,「無為法」近實相或常道。而之間不可言說的部分、不可指的部分就得靠「悟」了。

17、因為說不清,而且沒有證悟的人也不知道。並且」 近道者道必親之,等大家到了這一步的時候應該就會水到聚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吧,而那時候你就再也無法言說你的體悟了。

相關焦點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中的科學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一出布名道,贊敘明是非。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謂有欲無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謂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汙辱,則生貪淫也。眾妙之門。
  • 按照佛經中講述把眾生相破掉,把如來之相確立
    因為你愛惜自己的身體,愛惜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諸佛如來讓你去觀察,把每一相都給你弄到極至,讓你一一相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就對諸佛如來的三十二相產生無上的信心,從而破你的身相。【如是觀已。更復思惟。】你這樣作了觀以後,如是作觀你每一個相——三十二相的每一相,都把自己的身體相破掉,把如來之相確立。【諸佛如來眾相微妙。是為希有。】
  • 什麼叫相對的實相?
    問:什麼叫相對的實相?答:相對的實相,我們再簡單地講一下。我經常會畫這七個脈輪,或者我們稱宇宙的七重天,在宇宙間,幾乎沒有所謂的真實,也沒有所謂的假,真跟假都是對應著我們的需要來說的。只有當你實實在在地跟他對應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是「真」。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
  • 如何覺察未知的實相 【未知的實相】709.2
    在出體狀態許多人曾接觸到可能的自己及可能的實相,他們也曾旅遊到你們所認為的過去與未來。私人的心靈在其本身內包含著對其自己的可能性之知識,而它包含了一個鏡子,在其中,至少可以對人類的經驗略見一瞥。    你們習於一種特殊的取向,習慣於以一種特定方式去用你的意識。
  • 佛法實相是不能以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來理解的智慧
    種種的巧妙譬喻,廣泛說法,遍施教化,用無數的方便法門,無數的善巧權智,攝引眾生,誘導眾生,使眾生脫離迷悟,脫離貪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佛從真如實相之道而來,以種種方便善巧應機說法,佛有通曉一切諸法的廣大知見,有到達涅槃彼岸的修行方法。無論真如實相還是方便權智,無論智慧知見還是修行實踐,佛無不圓融一體,完滿具足。
  • 《金剛經》一切眾生相,皆是非相
    《金剛經》雲「一切眾生相,皆是非相」意思是說我們所有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實相。其實是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真相就是一個「空」。比方說我們崇拜英雄,其實我們崇拜的並不是英雄,這個人本身這個人和我們非親非故,沒有什麼感情基礎,我們崇拜的其實是,他的精神、思想和行為。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法身與實相具有相同的意義,《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實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
  • 有為法和無為法,哪個更接近中道實相,看得懂說明見性開悟了
    佛說無常,是要點出在「實相」中,任何「法」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常),因為一切法隨因緣時時在變。所以「無常」是為了對治「常見」而說的。在諸法實相中,沒有任何事物是一分鐘、一秒鐘停止不變的。但確實有些變化較細微,如我們的身體,雖然剎那在改變,但從年輕到年老,要幾十年,因此產生了種種「常見」。說「無『常』」是為了要破除因常見衍生的種種煩惱及苦果。
  • 相空等於空相,也等於諸法實相,相有的,當下即是性空
    看到這麼多有情眾生,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是這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無」就是在講相的性空。在理上要先通徹,所以融相即法性,就等於是在理上先通徹之後,才可能「泯相證性」。深觀世間平等相;能不能夠驗證到性空?
  • 生命宇宙的真相(實相)
    4,「金剛經「中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實相無相「,為什麼「相」是「非「是「無「的?5,在《圓覺經》中,佛祖說,只有「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而「云何無明?」佛祖接著說;「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 四無相偈中什麼是我相?
    「觀四無相」是在每次上坐覺照念佛行持的時要誦的。把它作為一首偈語,我們要時常誦讀。這個也是《金剛經》的精華,我們叫它四無相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都知道要破四相,那麼首先應該知道什麼叫四相?四相裡面暗含著一個什麼道理?
  • 人際衝突的實相和本質
    這是我們在探究人際衝突實相時要界定的一個基本事實。我們在最開始認識世界和其他人的時候,有一個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源自我們的直覺,而不是我們的思考。很不幸,這種直覺常常被否定,被別人否定,被自己否定。這種否定引發了矛盾和衝突,也直接引發了我們看到的世界上的矛盾和衝突。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天台的三諦說,一方面以為三諦皆是實相,且差別宛然地存在於法性理體中,另一方面強調三諦是相即圓融的,不僅諸法實相一一皆圓具三諦,而且三諦相攝相入,即一而三,三而一(見下文)。與三諦對應的三止三觀構成天台止觀法門的基礎。天台的觀法要求觀一切法的當體當相都是三諦圓融,且應於一念心中圓修此三諦觀,稱為一心三觀。在天台教法中,三諦與三觀是一個統一整體。
  • 玄之又玄:微積分所蘊藏的《金剛經》奧秘
    接下來是進一步闡述這種相對應,即「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也就是說沒有有、難、長、高、音、前,就不會有無、易、短、下、聲、後,因為已經沒有了參照比較了。而如果自己心中存了這個「比」字,那自己的優勢也終究會在比自己強的人那裡轉化成劣勢。於是,第二章結尾會說「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比!
  • 諸法空相和諸法實相的區別?
    (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請關注公眾《往生心法》查找聯繫方式進群請法)總而言之,都是在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裡拱。所以要放下世間的種種偏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既然已在眼前發生,就都有其無名之所在,都應該以此為「師」,把這些虛心地參悟透才是「諸法實相」,參悟不透就是妄想、妄境,也叫諸法空相,凡是思想上的明白都是理論,凡是自性所悟才是法……
  • 《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虛空和色相也都沒有了,我就證得了無學的果位了(四果阿羅漢果位)。」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色性空又說道:「如來印證我名字為尼沙陀(色性空)。塵色相已經盡了,微妙的色相和隱秘自性本心圓融一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從色相而修,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如果問我那個法門最為圓通,根據我所證得無學果位的經驗,色相法門最為上了。」
  • 《心經》諸法空相應為宇宙實相,愛與慈悲乃能量源泉!經文詳解!
    《內觀經》詳解了三篇之後,已對自身由來和生理結構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尤其是《內觀經》上一篇對於心神作用的詳述,更加深了對《心經》的理解層次,還有《清靜經》和《金剛經》,更容易加深對《心經》的理解。其實道家也好,佛家也罷,了解多了之後,說的都是一個道理,說的都是自然宇宙的實相,只不過是言語表述不同和普通大眾難以明白罷了!略有不同之處,道家側重修長生,佛家側重修往生,結果都是跳出輪迴,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