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佛經中講述把眾生相破掉,把如來之相確立

2021-01-19 般舟念佛

觀察品第六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訶薩即欲思惟此三昧者。當云何思。】

賢護,若諸大菩薩想要思惟此三昧者,應該怎樣去思惟這個般舟三昧呢?

【賢護。彼諸菩薩欲思惟者。即應當作如是思惟。】

賢護菩薩,如果有菩薩想要思惟般舟三昧,應當按照如下的法則,「如是思惟」:

【如我世尊。今者現在天人眾中。宣說法要。】

「如我世尊」,如我釋迦牟尼佛,「今者現在天人眾中宣說法要」,就像我今天在你們這麼多眾生面前宣說般舟三昧的法要一樣。

【賢護。菩薩如是一心思惟。諸佛如來坐師子座。宣說正法。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極。殊特端嚴。樂觀無厭。如是觀察諸大人相。】

先從相上去觀察,相上去思惟。

【於一一相。應當至心。】

於每一個相上——諸大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應當至心。

【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既得見已。當先諮問不見頂相。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

三十二相。這個是降伏你的妄想。因為你愛惜自己的身體,愛惜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諸佛如來讓你去觀察,把每一相都給你弄到極至,讓你一一相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就對諸佛如來的三十二相產生無上的信心,從而破你的身相。

【如是觀已。更復思惟。】

你這樣作了觀以後,如是作觀你每一個相——三十二相的每一相,都把自己的身體相破掉,把如來之相確立。

【諸佛如來眾相微妙。是為希有。】

諸佛如來,「眾相」,每一相都是微妙的,每一處都是微妙的,微妙之中還是微妙的,是甚是甚為稀有,稀世難有的微妙。

【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妙相身。】

「願我未來」,就發願了。當對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深具信心的時候,你就完全討厭你,就能破你現在的身見。然後你就發個願:「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妙相身」。

【願我未來亦得如是清淨禁戒具足威儀。】

這是講戒,就是不僅要成就諸妙相身,而且要清淨禁戒具足威儀。行住坐臥,威儀四方。

【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三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智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解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解脫知見。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成佛已。亦當如是處彼天人大眾之中。具足宣說如斯妙法。

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復應更作如是思惟。】

先是相上的觀察和發願,然後更作如是思惟。

【是中何者是我。誰為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為身得耶。為心得耶。】

「是中何者是我」,何者是我呢?誰為我在說法呢?誰能得成諸佛菩提呢?是身上得的呢?還是心上得的呢?

【若身得者。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然彼菩提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云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菩提如是既無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見知。不可觸證。誰復於中而行證者。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

這裡面到底是誰行的、誰證的呢?是心得的嗎?那麼心是無色的,不可得見的。

【是心無相。不可得知。】

心是無相的,不可得知的。

【此心如是同於幻化。】

幻化之心。

【然彼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無為。亦同幻化。云何可證。云何覺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彼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故。然彼於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這是講的觀察品,觀察內在身和心關係的問題。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釋迦牟尼佛說般舟三昧法門不受一切外道邪師所破壞

何為不退轉地菩薩?般舟三昧行證法門如何證得不退轉?

修行成功重點在功夫的相續,火候要到位,定力也自然增長

般舟三昧精進念佛具足一切、圓滿一切、普攝一切

苦痛關都沒有過,沒有任何修行次第,閉九十天的般舟關根本不可能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經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般若一念如是
    我們常在生活中禮佛的過程,經常稱呼「我佛如來」,但是如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將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下意識地忽略,其實我們就真正意思而言,並不清楚為什麼佛祖稱呼為「如來」。如來,其實並不如是狹義上的「佛祖」,而是佛的十大尊號之一。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含義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而佛陀善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參禪入靜,需要做到「掃三心」、「非四相」
    進入初級入靜階段後,切不可著相、執著,否則會妨礙禪修的深入。所謂入門易,入化難,要進入靜境,絕非易事。入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靜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使思想專一。然而,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仍存未純之心,這就是多妄想、多遊思。妄想生貪慾,遊思多不覺。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了這句話,你就會開悟!
    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只有找到自己的如來本性,才能真正永久存在下去。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開悟,人的如來自性就會出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修行的人,為了達成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反覆求索。甚至於有些人,耗盡一生,四處尋找了脫之法。最終也無法達成所願。佛陀說,真正要想得到解脫,就需要去掉人的一切妄念。什麼是妄念?
  • 耕雲居士:解析禪之內涵 禪是生命的永恆相
    沒有經過六根六塵對境,吸收六塵汙染以前原本的心態,就是佛經上講的「本心」。禪是什麼?禪就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如其本來。把你的心態恢復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心態時,你會當下豁然,更無可疑。我們了解這點以後,我們就可肯定禪是真實的,是自覺的。那麼我們這麼講,對不對?不對。你說「是什麼,就一定有'非『什麼,禪是一法不立的」;你講什麼生命的共相、心的原態,語忌十成,完全漏了底嘛!
  • 佛經中的「三世諸佛」,分別指的誰?
    如果你經常讀佛經,想必「三世諸佛」這個詞,對於你來說並不陌生。譬如《法華經》就是十方三世諸佛齊聚靈鷲山,為眾生應機說法,經文中也有「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之說。再比如《觀無量壽經》中也提到:「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麼,三世諸佛分別是誰,是指代三尊佛嗎?
  • 眾生皆佛,佛本無相,無相即為眾生萬象
    翠趣兒無相佛翡翠無相佛,正是從佛教教義出發,以「眾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作品,不執著於佛,不執著於相。翠趣兒無相佛翠趣兒無相佛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未悟的佛。只要心存佛性,就能從無相的佛看到屬於自己的那尊有相的佛。只要內心清和,就能見到自己。
  • 千姿百態蛙類眾生相
    千姿百態蛙類眾生相
  • ……如來有所說法耶
    意識在佛法的修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學佛修行完全不可能沒有意識覺知心;若是沒有意識心,則學佛修行也不可能進行。如來藏不會修行,如來藏是無為法性,不會生起一念想修行,也不會修行;因為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不能了別六塵萬法。
  • 佛教中「寂靜相」和「忿怒相」所使用的不同手勢,你知道幾個?
    今天說一說在密宗佛像中「寂靜相」和「忿怒相」佛像的特定手印。【期克印】又稱憤怒印或禁伏印。單手的中指、無名指與大拇指相觸,食指和小拇指微微上翹。其寓意是以止惡避禍,消災免難,得享安樂。此手印是密宗的降魔印,多為佛像中「忿怒相」的神佛所做的手勢,常見於憤怒明王、金剛神的造像。
  • 佛經中最常提到的幾位龍王,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
    道教龍王其實在印度也是有龍的,而且佛教中經常說,有「天龍八部」為佛教的護法神,在以往的文章中,我與大家分享過「天龍八部」,今天,我借本平臺繼續與大家分享,來了解一下,佛經中的龍文化。問題是naga在印度的圖騰體系中並不是最高位的,上面還有一個剋星金翅鳥,而龍在中國是最高位的圖騰。在佛經中,我們最常提到的幾位龍王,分別是: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阿耨達龍王、娑伽羅龍王、瞿波羅龍王、伊羅缽多羅龍王、摩那斯龍王、俱利伽羅龍王!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而佛陀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下面就佛經中經常用到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龍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的五大名句,為大家簡要闡釋,希望大家能夠受益。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世間一切相都是四大假合而成,虛幻不實,充滿無常變幻。
  • 從佛經中的「共命鳥」,得來的感悟
    由於提婆達多經常性地和佛陀作對,所以在《百業經》等佛經中提婆達多出現的頻率很高。根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犯有「五逆」,不同的版本所記載的略有出入,概括起來如下:1、投石器迫害佛陀。2、投下大石想砸佛陀,石頭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出佛血)。3、放狂象害佛陀。4、至死比丘尼。5、置毒於手指甲中,而傷佛足。
  • 《聖水湖畔》:當代農村眾生相
    該劇主要圍繞農村保護耕地這一主旋律,針對是佔地建度假村還是搞基地種植的矛盾,刻畫了鮮活的當代農村眾生相:馬蓮家承包著湖西村緊傍湖邊的五垧機動地。因去年種芝麻遭雹災絕收,今年遲遲拿不定主意到底種什麼。  在一次進城去給自家小賣店辦貨時,馬蓮偶遇農業經濟人唐喜,並拿到了用自家承包地和唐喜的生物工程公司合作培育高產谷種的合同。
  • 佛教:施藥觀音,以佛法為眾生消除苦痛
    佛教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身相」最受民間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施藥觀音,首先請看這施藥觀音顯靈的歷史故事:寂靜施藥觀世音,尋聲救苦難思議;諦觀圓照三千界,楊枝淨水洗凡塵。佛經有云:「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施藥觀音〞代表著菩薩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又常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兩面病苦。施藥觀音因能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病苦而得名。施藥觀音是施與良藥除治眾生〝身〞〝心〞兩面病苦的觀音。施藥觀音又名施樂觀音,。
  • 佛經故事:釋迦佛涅槃,以轉輪聖王之禮荼毗
    釋迦佛認為:如果自己悄然涅槃,不向眾生示現佛之涅槃,會影響眾生對佛法的信念。佛只好憑著自己堅強的意志,與病痛抗爭,「以留壽命」。侍者阿難清楚佛的狀況,雨安居剛過,便獨自率隊,帶著釋迦佛奔回釋氏精舍。各地雨安居的弟子自行前往,所以佛涅槃前,包括大迦葉等弟子都不在身邊。命運作弄人,什麼努力都白費!
  • 佛教常識: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佛?
    很多人對於佛教的了解,都是從小說、電視劇中得來的,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去過寺廟,也沒有讀過經書,但他看過《西遊記》,所以對佛教多少也了解那麼一點點。你要問他佛教誰最大?他會說孫悟空都翻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肯定是如來佛最大了。一聽這些話,你就知道他是外行了。這個如來佛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