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經中的「共命鳥」,得來的感悟

2020-12-04 舒放的後花園

大多數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提婆達多這個名字。提婆達多和阿難一樣,是佛陀的堂兄弟。由於提婆達多經常性地和佛陀作對,所以在《百業經》等佛經中提婆達多出現的頻率很高。

根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犯有「五逆」,不同的版本所記載的略有出入,概括起來如下:

1、投石器迫害佛陀。2、投下大石想砸佛陀,石頭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出佛血)。3、放狂象害佛陀。4、至死比丘尼。5、置毒於手指甲中,而傷佛足。

除此之外,提婆達多還執行並非佛陀所制定戒律(不同版本也略有出入):

1、不吃乳酪。2、不食魚及肉。3、不吃鹽。4、不裁剪衣服的布料。5、住於林間,不住於房舍之中。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佛陀不但不加以怪罪,還是「善知識」來稱謂提婆達多,並對眾比丘說,提婆達多終將成佛。佛陀親自講了一個自己前世和提婆達多為「共命鳥」的故事。

在講述這個故事之前,先略微先一下共命鳥:

佛陀在《百業經》中講述的這個共命鳥,和佛教中作為佛家的六舁座之一的共命鳥並不相同。作為佛教吉祥鳥之一的共命鳥,在《涅槃經》中叫作「命命鳥」,《勝天王般若經》中譯為作「生生鳥」,梵名耆婆耆婆,是一身兩頭的鳥,常伴隨在佛左右。

佛陀所講述的這個共命鳥,也是一個身子兩個頭。這個故事在不同的版本中,兩個頭的名稱也各不相同,如有的版本為「一頭叫念堂,一頭叫居林」,還有的則寫作「一頭叫法;一頭叫非法」等等,故事的內容基本一致,總的說來就是(在這裡採用法和非法的稱呼):有一隻兩頭鳥,這隻兩頭鳥雖共用一個身體,卻有完全不同的思想。

有一天法看到一枚甘美的果子,由於這時候非法睡著了,法就想,我們是一個身體,我吃了也等於非法也享受了,它現在熟睡之中,就不打攪它了。所以法就吃了這枚果子。非法醒來之後聞到果香,就問法是怎麼回事,法如實而言,結果非法懷恨在心。

所以後來有一天法睡著的時候,非法看見一枚有毒的果子,就把毒果吃了,結果二鳥同時中毒而死。

因為非法痛恨法曾經獨食,所以死前發毒願說:「當來所生之處生生世世,共汝相害常共為怨。」而法鳥回答說:「願我生生世世,常共與汝為善友。」

佛陀說,那時候的法就是我,非法就是提婆達多。

正是由於這樣的因緣,佛陀才讚嘆提婆達多,說因為有提婆達多的緣故,自己才能成佛,並且授記說,提婆達多將來也會成佛。

在《大寶積經》中有如下記載:「佛言:善男子!若無提婆善知識者,終不得知如來具有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共我諍勝,現作怨家,得顯如來無量功德。」

也就是說,提婆達多是作為一個反證而存在。但是他的作用,是否只是僅限於此呢?

共命鳥,一身雙頭——從這個故事裡,我有著自己的感觸:這種一體兩面就像快樂和痛苦,順利和磨難,從來都是不可分的。每一個佛都有提婆達多,就像我們的人生,總是伴隨著不同的磨難。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雙頭鳥的故事,不是《百業經》中所記載。我在很小的時候,不記得是從哪本故事書上看到。當時看過就看過了,如今,經過歲月的沉澱,才有了深刻體會。

故事是這樣的:國王得到了一隻雙頭鳥,覺得太神奇了。後來他天天看著雙個鳥頭各有各的思想和想法,就突發奇想,覺得能不能讓雙頭鳥分開呢?於是國王貼出皇榜召集天下能人,說只要能讓雙頭鳥分開,一定有重賞。

還真的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每天在其中一個鳥頭前說「悄悄話」,其實什麼也沒說,嘴唇在動裝出樣子而已。另一個鳥頭就問:這個人給你說了什麼?

什麼也沒說啊!

就這樣,兩個鳥頭心生間隙,終於有一天,兩個鳥頭再也無法忍受對方,懷著最大的猜疑和怨恨分別把頭扭向一邊——他們的鳥身也一分為二。

雙頭鳥分開了。看著和普通鳥類毫無區別兩隻鳥,國王覺得索然無味,就問將雙頭鳥分開的這個人,能不能再讓它們複合到一起?

自然不能。結果就是國王不但沒獎勵錢財給這個人,而是把他痛打了一頓,然後趕出去皇宮。

和生命不能分開的,是什麼?讓生命煥發光彩的又是什麼呢?希望通過後一個雙頭鳥的故事,能讓我們領悟到一些道理。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神鳥:這對雙頭共命鳥竟是死於「吃獨食」
    在新疆克孜爾石窟中有三種形象的金翅鳥:一種是完全鷹的形象;一種是人面鳥身的形象;還有一種是雙頭金翅鳥。這些金翅鳥往往面貌兇惡,嘴裡叼著或者腳下踩著兩條蛇。在印度神話中,金翅鳥迦樓羅以體型巨大著稱,而且能任意穿梭宇宙,是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坐騎。被佛教收編進了天龍八部,成為佛的護法。據佛經記載,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樹上,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寶珠,身上的羽毛有種種金光閃閃的華美色彩。
  • 佛經中的「三世諸佛」,分別指的誰?
    如果你經常讀佛經,想必「三世諸佛」這個詞,對於你來說並不陌生。譬如《法華經》就是十方三世諸佛齊聚靈鷲山,為眾生應機說法,經文中也有「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之說。再比如《觀無量壽經》中也提到:「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麼,三世諸佛分別是誰,是指代三尊佛嗎?
  • 預言小故事——佛經的由來?佛經真正的用意?竟然一切都是誤解!
    預言小故事——佛經的由來?佛經真正的用意?竟然一切都是誤解! 佛經的由來,以及真正的用意,至今,無人真懂。許多聲稱能看懂的人,也都是本末倒置,不懂裝懂而已。 那麼,佛經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能看懂下文的,你自然就明白了「佛號」、「佛咒」與「佛經」的真正意義。 《問 佛》 世人問佛,佛經千百卷,世間通悟者幾人?佛曰無一。知皮毛者幾人?佛曰無一。悟萬分一者幾人?佛曰無一。那佛經何用?佛曰無用。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含義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佛經中如是說!
    而佛法世界中的宇宙呢?佛經中講「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又講「無量諸佛」,這是什麼意思呢?《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中,佛專門談到了佛法世界的宇宙觀。佛法中的宇宙並非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是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所以又有了「無量諸佛」之說。回到今天討論的話題:既然佛法中的宇宙是由一個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也就意味著有一定的領域。那麼,佛法中的宇宙世界會有盡頭嗎?它是什麼樣子的?
  • 佛經中最常提到的幾位龍王,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
    道教龍王其實在印度也是有龍的,而且佛教中經常說,有「天龍八部」為佛教的護法神,在以往的文章中,我與大家分享過「天龍八部」,今天,我借本平臺繼續與大家分享,來了解一下,佛經中的龍文化。02佛經中的龍,是指印度的蛇據記載,「天龍八部」中所謂的「龍」,梵語念「naga」,其實是為印度廣大老百姓所苦的眼鏡蛇、眼鏡王蛇的圖騰化形象。那麼為什麼譯者會把眼鏡王蛇翻譯成龍?在印度社會中,眼鏡王蛇不僅僅是當地最厲害的毒物,也是當地的圖騰。
  • 佛經中所說的北俱蘆洲,不勞動就可以得食的社會存不存在?
    佛經中所說的北俱蘆洲,不勞動就可以得食的社會存不存在?存在。你的福報業力到了那一步,就自然可以投生哪裡。投生到一個世界的眾生都有共業。同時環境也受著其眾生善惡的影響而慢慢發生著變化。是不是有點量子力學的感覺?對了,世界本就不是唯物的。
  • 釋慶道:猴子在佛經中常常代表凡夫眾生的心意
    藏傳佛教壁畫中的「哈奴曼」神猴形象。桑吉扎西攝 先說說佛經裡猴子常常代表什麼。在佛經中,猴子常常代表凡夫眾生的心意。因為猴子心性愛動,抓耳撓腮、左顧右盼、上蹦下跳、遊來蕩去,一刻也難定住,難捉難調,常常舍一取一,是不是很像凡夫眾生五心不定時?《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大士也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 在佛經中為什麼經常出現「不可說」這個詞?
    佛教之中有許多出自佛經的專有名詞,譬如「不可說」就是其中之一。在大乘經典《金剛經》記載:「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又記載到:「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其人貪著其事」。在《地藏經》中有如是記載:「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 家裡的佛經,不要隨便亂放,有損福報!
    我們請到家裡的佛經,你不要亂擺放,容易對佛菩薩不敬,折損自己的福報。佛經與世間其他的書不同,因為《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如果我們把佛經亂擺放,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敬,有人認為,佛經不應該跟世間其他的書擺放在一起,應該把佛經放在世間書的上面,也有人認為,佛經一定要擺放在家裡最乾淨的地方。我們在擺放佛經時,儘量不要把佛經擺放在家裡陰暗髒亂的地方,佛法認為:「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經中的外星人:壽命 長相 婚姻 性愛
    事實上,在科學家們發現地外文明之前,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佛經了解地外文明。全知的人類大覺者釋迦牟尼不但在2500年前早已肯定了地外文明的存在,更詳細描述了幾類地外生命的形態及生活狀況。事實上佛當然也說過,在前幾天小編發布的常識文章《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中,就有佛對宇宙中各種形狀星系的描述。 儘管如此,單單從流傳下來的佛經中我們就已經可以了解到很多外星人的具體狀況。
  • 《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圖文/皆仁法師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二
    既然八萬四千不是確切數字,那麼又哪來的四萬二千、兩萬一千,一萬二千,六千、三千的確切數字? 吾:道友對於「唯心」的理解,似乎有點出入,不是說看到太陽繞地球轉,以我為中心就是唯心。真正的唯心,是吾欲讓太陽向南轉,它就得向南,想讓它向北走它就得向北,這才是一切唯心。對於「日心說」、「地心說」的理論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站在某一個角度觀察確實是如此。
  •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
    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真實存在嗎,具體位置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稱有三千大世界,億萬小世界。根據佛經記載,須彌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周圍有四大部洲。在這個世界中存在三十三天,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鐵圍山等等傳說中的區域劃分,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還存在著不同的時間線,有的一天等於四大部洲50年,有的一天等於1600年,時間線各不相同。
  • 佛經與科學的驚人「巧合」
    在我們還未針對問題作出分析之前,要請您且先看看,一些關於佛教與科學十分驚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佛卻說地不是方的,而是圓的,佛經中做「地輪」。此事後來科學發達了,測知地的確是圓的,叫做「地球」。●《華嚴經》和《梵網經》等記載,華藏世界,如雲似海,重重無盡。
  •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很多佛經都提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是什麼,首先最低的層次,就是嚴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也是做人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