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大風號「有初記」,僅代表自媒體作者觀點。
佛教中有這麼幾種神鳥:他們通常長著人的相貌,但是卻具有鳥的特徵,比如背上長翅膀,身上長羽毛,要麼鳥面人身,要麼人面鳥身。有的體型巨大無比;有的聲音美妙絕倫;有的又十分有性格,它們都是誰呢?
Number One:金翅鳥——迦樓羅
金翅鳥,這是他的中文名字,他的印度名字叫迦樓羅。中國人還給他起了個諢名叫「大鵬金翅鳥」,就好比「黑旋風李逵」「花和尚魯智深」,只是為了更好理解它們的特點。其實大鵬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神鳥,莊子的《逍遙遊》裡就有關於大鵬鳥的記載。而金翅鳥則來自印度。它們都一樣的體型巨大。
最初,印度的金翅鳥被畫成鷹狀巨鳥,後來他的形象變為鳥人,即半鷹半人, 鷹頭、利爪和鳥喙,但是身軀和四肢卻是人類的。在新疆克孜爾石窟中有三種形象的金翅鳥:一種是完全鷹的形象;一種是人面鳥身的形象;還有一種是雙頭金翅鳥。這些金翅鳥往往面貌兇惡,嘴裡叼著或者腳下踩著兩條蛇。在印度神話中,金翅鳥迦樓羅以體型巨大著稱,而且能任意穿梭宇宙,是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坐騎。被佛教收編進了天龍八部,成為佛的護法。據佛經記載,迦樓羅居住在四大洲的大樹上,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寶珠,身上的羽毛有種種金光閃閃的華美色彩。這種鳥的叫聲非常悲苦,平時靠捕食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大龍王和五百條小龍。但是金翅鳥因為吃了太多毒蛇,體內聚集大量毒素,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沒了,只留一顆純青琉璃心,成為天人們喜歡佩戴的首飾。關於自焚這個特徵,是不是很像中國神話中的鳳凰?
傳說中的鳳凰也是這樣一種體型巨大的鳥,具有鷹和孔雀的雙重特徵,寶藍色的眼睛,色彩斑斕的羽毛。當鳳凰死後,它會化為一團火焰然後在火焰中重生,從而變得更加光彩奪目。
Number Two:妙音鳥——迦陵頻伽
據說,迦陵頻伽出生在喜馬拉雅雪山中,在蛋殼中就能啼鳴,它的聲音非常的好聽。佛經裡說,除了如來的聲音,世間再沒有比迦陵頻伽的歌聲更美妙動聽的了!如果有佛弟子想誇獎某位菩薩或佛的聲音好聽,就說他的聲音像迦陵頻伽的鳥聲一樣悅耳。
除了雪山,阿彌陀的西方極樂淨土就有迦陵頻伽存在。我們看敦煌壁畫中的《西方淨土變》,一個人面鳥身,手裡拿著琵琶的這麼一個鳥人形象就是迦陵頻伽。敦煌壁畫裡的迦陵頻伽通常都有著人的面貌和上身,但是長著鳥的翅膀和大卷尾巴,還有纖細的鳥腿。
他與金翅鳥最為不同的是,金翅鳥形象勇猛兇惡,因為體內充滿毒素而面呈青色或藍色,而迦陵頻伽顏值比較高,有著菩薩一樣溫和俊秀的面容。金翅鳥出現時不是嘴裡叼著蛇就是手腳抓著蛇,迦陵頻伽的形象通常是雙手合十或者手持各種樂器。
Number Three:共命鳥——耆婆耆婆
關於共命鳥還有個譬喻故事。據《佛本生經》記載:
往昔久遠之時,雪山下有二頭鳥,共同一身,一頭曰迦嘍鳥,一名優波迦嘍鳥。此二鳥,一頭若睡,一頭便覺。 迦嘍鳥偶睡,時,近有一果樹,名摩頭迦,優波迦嘍鳥思曰︰我獨食此華,若入腹中,二頭俱除饑渴。遂未告知迦嘍鳥而食之。其後,迦嘍鳥聞之,即生嗔恚嫌恨之心,作如是念︰其所得食,不語我知,不喚我覺,即便自食;若如此者,我從今後,所得飲食,我亦不喚之而自食。後,遊行經歷,忽遇一毒華,迦嘍鳥即食之,二頭俱死。
佛教藝術中的共命鳥,它們通常都是雙頭鳥的這麼一個形象,也就是一個身子,兩個頭。在敦煌壁畫的《西方淨土變》中常常可以看到共命鳥和迦陵頻伽一起出現在阿彌陀的西方極樂淨土世界。這時候的共命鳥已經完全成為了吉祥的神鳥。
其實不僅印度神話中有這種雙頭鳥,中國也有。《山海經》裡記載有比翼鳥,它們常常出現在漢代和魏晉時期的墓葬中。
儘管比翼鳥和共命鳥都是二頭一身,但是前者是兩隻鳥並在一起飛翔,每隻鳥有一隻眼睛與一隻翅膀,後者則是一個身體上長出兩隻頭。
關於比翼鳥,大家都知道它象徵著忠貞的愛情,其實在早期的神話中它也像共命鳥一樣並不是個美好的存在。
《山海經》記載:比翼鳥又叫蠻蠻,它們出現天下就會有洪水。東漢時期,比翼鳥的形象開始改變,由「惡鳥」轉變為「吉祥鳥」,作為一種祥瑞而出現,象徵著政治清明、天下太平。魏晉時期它又慢慢成為兄弟友情,事業進步的象徵;最後在唐朝完全演變成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愛情和婚姻的美滿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