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2020-12-03 念念隨筆

圖文/皆仁法師

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

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經中說:在修習落日觀的時候,正身面西端坐,諦觀落日,讓心住在觀的境上而不動搖。觀見漸漸西沉的落日,靜靜懸掛在天空之中,就如同懸掛的鼓一樣。等到觀想的境穩固,無論是開眼或者閉眼時,都能明明了了地觀想到落日時,這樣就算是初步成就落日觀了。

下面,我們就來細細地分說一下關於落日觀的修法。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要選擇觀照落日而不是初生的太陽呢?

那是因為:

一則初生的太陽光明雖然較弱,但是隨著太陽的升起,光芒也會漸漸增強,不利於修行者一直目視太陽修學。因為最初修學時,難免要看著太陽,將太陽的影像刻在腦海中,如果一直看著朝陽的話,眼睛容易灼傷。(皆仁註:因為古代沒有照相機和攝影機,更沒有手機,所以,要修觀想,要牢記觀想的對境,還是要先仔細地觀察太陽的。)

二則落日沉沒於西方,正好對應阿彌陀佛的國土所在方向,其中也有表法的意思在。

其次,落日觀具體要如何修呢?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說:

在修落日觀時,需要以七支坐法盤腿而坐。然後觀察組成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內外皆空,了無一物可得。

然後觀想身體內的皮、肉、筋、骨等地大之物,散向西方的無邊遠的盡頭,直到完全不見一塵之相。

觀想身體內的血液、汗液、津液、淚液等水大之物,散向北方的無邊遠的盡頭,直到完全不見一塵之相。

再觀想身體內的風大,飛散向東方,直到東方的盡頭,直到不見一塵之相。

進而觀察身體內的火大,散向南方的盡頭,直到不見一塵之相,渺無影蹤。

再觀想身體的空大,也就是說此身與十方的虛空相合,直到不見一塵不空之相。

進而觀想身體的地水火風空五大皆空,只有識大(皆仁註:《三藏法數》中說:「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而出,如根塵對起,分別妄生。眾生昏迷,但隨分別,不知性識明知,遍周法界,隨眾生心,循業發現,以由根境無邊,識亦無盡,含吐十虛,寧有方所,故名識大。」)湛然凝住,就像那圓鏡一樣,內外明照,朗然清淨。

經過這一番漸次的觀想之後,心中那些紛飛的妄念就會漸漸止息下來,心漸漸凝定,這時再慢慢把心安住在觀想落日的境上。

值得注意的是,修到這一步的時候,隨著每個人業障輕重不同,所呈現的相狀也會有所不同。

如果是業障極輕且利根之人,只要上座觀修,就可以見到落日的光明之相現前。

如果是業障較重者,則大致有三種體現:

一是黑障,也就是在觀想的時候,心中仿佛有黑雲一般,始終無法觀照清晰落日的影像。

二是黃障,這種比黑障稍稍輕一些,就像黃色的雲障礙了落日的影像一般。

三是白障,這種就像是白雲偶爾遮住落日一樣。

就像太陽被雲遮障了而不得朗照顯現一樣,眾生的業障也會障蔽清淨的心境,讓心不能明照。

如果在修落日觀的時候,見到有以上三種障礙之相的話,那麼就要在座下修懺悔法門。

那懺悔法如何修呢?

首先需要嚴飾道場,然後安置佛像,然後沐浴更衣,燃香向佛菩薩懺悔。在佛前深切懺悔自己無始劫以來身口意業所做的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等罪業。此時,需要發自內心懺悔,深生慚愧。

懺悔之後,再如上所述的方法繼續觀想。

如果業障已經懺悔清淨,那所觀想的落日就會自然顯現。能夠懺悔一次,就清淨業障的,也可以說是利根之人。

如果懺悔一次之後,還是有黑障、黃障和白障現前的話,那就需要再繼續努力修懺悔法。直到業障清淨,觀想之境先前為止。

有一點需要明確地是,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在觀修之時,要明了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無比莊嚴光明之相,內外照耀,遠勝於我們觀想的日光的亮度千萬倍。如果對阿彌陀佛的光明沒有什麼概念的話,那就常常觀想太陽光明之相,而在行住坐臥之中都常常憶念著。久而久之,就會得到定心。這是觀修的竅門之一。

再次,修習落日觀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在修學落日觀的時候,如果漸漸入門,能夠在定中見到落日光明,就會得到三昧定樂,身心內外消融,不可思議。

以下所說的事情,要劃重點:

當這種定樂生起的時候,需要好好攝心安住在定境上,不要生起貪取之心。

如果一起貪念,那麼心中就會泛起漣漪般,念頭起伏不定,心一動,那麼淨境就會消失了。

淨境剛剛消失的時候,不用懊惱也不用喪氣、害怕,要提起觀照的心念,告訴自己:「現在之所以會定境之相動搖不安,那是因為我心中起了貪執境界的念頭,所以淨境才會消失。」

然後將貪念拋到一邊,提起正念,將心重新安住下來,散動的念頭消失,靜心自然就會重新現前。

這個時候,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再生起貪心了。

以上所說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ps:為了寫落日觀的修法,還自己動手拍了落日的照片,方便大家參照觀修,我太難了。=。=)

往期文章:

菩薩觀察世間諸法的視角,你知道嗎?

她是達摩大師的女弟子,圓寂後肉身不壞,舌生青蓮

進入初禪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感受一下?

大乘有多殊勝?玄奘法師翻譯的這部佛經告訴你答案

少年頑劣的他,卻因觀音菩薩的大悲咒而改變,終成一代高僧

相關焦點

  • 深入經藏:觀無量壽佛經 陶煉心志以成三昧
    圖片來源:資料圖修淨土行業的目的在於遠離三界塵勞,求生極樂國土。依《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首先要轉變眾生的羸弱意志。經中所謂「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等琉璃地境界,不是一般行者的心力所能及,如何才能把它作為所緣境界而如實觀想呢?這就要依藉勝境陶煉心志而趨於精細,所緣境界依心的深觀細想而轉勝變實。初作日觀,繫心入定,繼而由水而冰而琉璃,使心境相互影響逐漸推進,這是《觀經》所示觀法的基本步驟。
  • 佛教中的「水觀」是什麼意思呢?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71在講《觀經》的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夠隨文起觀,在講法的過程中,一定會把聖言量給貫一遍。貫一遍的過程中,跟著聽,起著觀,就等於至少把佛講《觀無量壽佛經》的法會,我們參加了一次,也如理如法這樣進行下來。第二觀,水觀。從落日到水,開始引發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太陽落到西方是定方所的,以水,見水澄清是定國土之基的,所以這裡是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 《觀無量壽經》講記-第六十二集-印正老師
    而天台宗的觀想,還有其他宗的觀想,觀阿彌陀佛,觀極樂世界,觀落日懸鼓,都能觀想成功。佛說觀無量壽經是滿足了,多個法門修行的大眾。禪與觀我們看是聯繫在一起的。禪觀修觀在當時正法時期與象法時期都很熱門,那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你就用依照著十六觀經。
  • 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無訟冤屈,逢兇化吉
    〝青頸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四尊,-〝化身相〞有說是〝婆羅門身〞,亦有說是〝佛身〞的示現。青頸觀音-漢譯為抳羅健詑、儞羅建、羅建制,乃觀世音所變化現示之明王也。青頸觀音法相有很多種造型,在佛顯教有坐於斷崖上,右膝立起,右手置於膝上,左手扶著巖壁,旁置一有柳枝之瓶。據佛經記載:「左手執蓮華,右手揚掌,如阿彌陀佛的施無畏印,結跏趺坐。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中的「天眼通」和「天眼明」是有差別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54證到阿羅漢道以後有什麼功德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那在(宏海法師講解153)已經講解過是哪三明,今天我們來講講六通!什麼叫六通?證到阿羅漢叫做無學。那麼在阿羅漢之前都叫做有學,還是你應該學習。
  • 佛教:念佛也是有講究的,如何念佛才是最穩當的,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方法其實有很多,但是主要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簡單的來講,觀想念佛就是心裡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用我們的意念去想,當然不是亂想,你要依經文。《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教我們怎麼觀想,你也可以用《無量壽經》的經文,裡頭講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可以去想。
  • 觀心得道——佛陀的內觀修行法門,直至看到宇宙的真相
    因此,禪修所緣的對象不應該是想像出來的,它應該是如其本然的實相。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我們就必須觀察身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 觀音菩薩「天冠」中的立佛是誰,與阿彌陀佛有關係嗎?
    觀音,梵文念作「阿婆盧吉俱合婆羅」,它最初被翻譯成觀世音、光世音、觀是自在。在佛法鼎盛的唐代,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去掉了「世」字,觀音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譬如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正因為觀音應化無方,因此其相狀亦頗多,經籍中記載的有雙臂、四臂,乃至八萬四千母陀羅臂觀音,有雙目、三目,乃至八萬四千清淨寶目觀音。
  • 河南濟源 道教三清奉仙觀
    奉仙觀建於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觀」,意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觀歷代高道輩出,唐代二魯真人(魯希言、魯和光)曾修道於此。北宋時,著名道士賀蘭棲真修道於此,受到宋真宗召見,被敕封為「宗真大師」,並免除奉仙觀田地租稅,賀蘭棲真對奉仙觀進行了大規模的增修擴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另外,依儀軌所述,「心月輪」是由內空心處所生出來的蓮花所託出,故字輪應是向上呈現的,因此,原則上,「心月輪」是應由上往下看的方向來觀的,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你如果已經到達與虛空合一,沒有了身體,觀在何處?往何方向觀?這些問題都不應存在的了。至於是要觀平面的還是觀立體的?並非那麼死板,平面或立體,你能觀得出來,都很好。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中觀和唯識在此一階段裡是處於相互對抗的狀態,這也構成了此一時期中觀學發展的主要特色。因此,我們所說的「中觀學派」,其實是在中期才形成的,龍樹沒有用過「中觀學派」或「中觀」的字眼來描述自己的理論,這是中期中觀學的產物,透過與唯識學派的對抗來註解《中論》,學派意識於焉形成。
  • 重視中觀和微觀政治學研究
    國民、階級、政黨、領袖、公眾輿論、政府、國家等等,都可以說是政治學研究的基本範疇。政治學研究還具有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次。基於這樣的層次,政治學研究大致可以包括政治哲學、政治管理、政治技術等基本方面。這些方面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視角。   在宏觀上,政治學需要解決人類政治生活的基本價值問題。如什麼樣的政治生活才是人類理想的或者一定範圍的民眾所嚮往的政治生活?
  • 日落染金大海 圓月懸掛高空:太空人觀地球美景 (1/2)
    日落染金大海 圓月懸掛高空:太空人觀地球美景) "← →"翻頁 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傑夫·威廉士拍攝了一系列圖片,合成了這張落日將大海染成金色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