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梵文念作「阿婆盧吉俱合婆羅」,它最初被翻譯成觀世音、光世音、觀是自在。在佛法鼎盛的唐代,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去掉了「世」字,觀音的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關於觀音菩薩的身世,《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言,菩薩已於無量劫之前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菩薩以無量悲心慈航倒駕,應化娑婆度化有緣眾生,又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在彌陀入滅後,將遞補佛位,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由此看來,觀音菩薩是佛門萬千菩薩中的「普通」一員。但是,觀音的知名度卻遠超過諸菩薩,甚至於超過釋迦牟尼佛。俗語「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就毫不誇張地反應出觀音在善男信女心中的地位。
觀音菩薩象徵著「大悲」,被寄予解救世間眾生出離苦厄的期望。譬如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正因為觀音應化無方,因此其相狀亦頗多,經籍中記載的有雙臂、四臂,乃至八萬四千母陀羅臂觀音,有雙目、三目,乃至八萬四千清淨寶目觀音。我們熟知的千手千眼觀音,以及摩訶止觀上列舉的六觀音,三十三觀音,四十八觀音相等等,都是由此演化而來。不過,在流傳過程中,有許多民間信仰的成分加入其中。
依據淨土五經中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觀世音菩薩相好莊嚴,比如其「項有圓光,四周各有千由旬。圓光中有五百化佛,為釋迦牟尼。」除此之外,觀世音菩薩還「以毗楞伽摩尼寶為天冠,天冠中有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那麼,這尊「立佛」究竟是誰,與阿彌陀佛有關嗎?眾所周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屬西方三聖,觀音頭頂的立佛,正是阿彌陀佛。觀音以此舉來報答阿彌陀佛的慈恩,《往生禮讚》中有言: 「西方阿彌陀佛,觀音頂戴冠中住。」《般舟贊》中說: 「天冠化佛高千裡,念報慈恩常頂戴。"
進一步探究經典,會發現觀音頭頂彌陀還有另外一層深意。那就是「觀音接引見彌陀」,眾生拜觀音為利益者多,求平安、求子女,而觀音菩薩則是「救苦分身化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也就是說,觀音加被眾生,滿願以後並非就此打住,而是希望眾生進一步修行,乃至成佛作祖。
觀世音菩薩以此大慈大悲之心救度眾生,而他尚且時刻頂禮彌陀佛,為何我們不能多多念佛呢?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