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無訟冤屈,逢兇化吉

2021-01-11 歷史國學教堂

大慈大悲因為救苦救難而備受民間推崇,於是自佛教從西方傳入世界之後,觀音便有了三十三應身像之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

在佛教的歷史傳承之中,「青頸觀音」的由來是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溼婆神〞。溼婆神在印度神話裡,是宇宙間創造一切力量的化身。印度教尊奉為「大天神」的重量級神祇之一。

據說,溼婆再度重生之時,另具有「舞神」的形象。祂曾經用曼妙的舞蹈,收服數千位敵視祂的異教徒。有關溼婆神的神話,載有:「諸神攪動乳海欲求甘露,當時溼婆神在海中發現毒壺,唯恐壺水會毒害眾生故,溼婆神發大悲心,主動將此毒液喝下,拯救世人,因而頸項變為青色。」

有了如此的傳說,又被佛教引用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成為「青頸觀音」。因此青頸觀音被認為有除去厄難之力量。因此,此菩薩,便以溼婆的脖子青黑色而得名。後來,隨著時代的演變,此菩薩,便為佛教所吸收,成為「青頸觀音」。

〝青頸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四尊,-〝化身相〞有說是〝婆羅門身〞,亦有說是〝佛身〞的示現。青頸觀音-漢譯為抳羅健詑、儞羅建、羅建制,乃觀世音所變化現示之明王也。

青頸觀音法相有很多種造型,在佛顯教有坐於斷崖上,右膝立起,右手置於膝上,左手扶著巖壁,旁置一有柳枝之瓶。據佛經記載:「左手執蓮華,右手揚掌,如阿彌陀佛的施無畏印,結跏趺坐。

亦有佛經中稱其法相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表煩惱即菩提之義。此尊之三昧耶形為蓮花,或輪寶。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

此青頸觀自在菩薩畫像為三面,當前正面作慈悲熙怡,右面作師子面,桌面作豬面首戴寶冠。冠中有化無量壽佛。又有四臂,右第一手執杖、第二手執蓮、左第一手執輪、左第二手執螺。以虎皮為裙,以黑虎皮披於左膊角。

相傳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頸呈現青色。青頸觀音舍已為人的奉獻精神,進入了佛教之後,甚受崇拜。後來被民間稱為是護佑「無訟冤屈,逢兇化吉」的菩薩。

青頸觀音又稱青頸觀自在菩薩。主離一切怖畏厄難。若有眾生念此觀音,則遠離怖畏厄難,得解脫諸苦。以此尊為本尊,為祈願除病、滅罪、延命等,而修之密法,稱「青頸觀音法」。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

佛教認為,每個人生在這個婆娑世界,身心隨時都有憂苦煩惱事。「死」是生命的終結,「厄」是指天災人禍,在這憂苦的人海中,能救我們脫離苦惱死厄,能讓我們做依怙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有很深的因緣,隨處化現引度,利益有緣眾生。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名號「正法明如來」。

因慈悲心愍念眾生樂著苦受不覺,倒駕慈航,變現種種身形度化眾生。如遇眾生需要以「佛身」方可引度成佛者,就化現佛身為其開示說法,修大道心,證菩提果。我們要感恩、禮敬觀世音菩薩,常念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佛─有殊勝的能力超越常人,具三十二相、八十微妙種好、十種智力、四無所畏。佛身─身心清淨、處事圓滿。佛陀知道三世一切諸法常與無常等。

佛自己覺悟,將所修之法,啟發於眾生自性,說法令其有緣眾生開悟,遠離慾念,尋求解脫。釋迦牟尼佛以宣揚「苦、空、無我、緣起、解脫」等教法,使人類轉迷開悟,心性清淨。佛是覺悟真理,修行最高成就的聖者,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自利、利他」。

好了,佛教:青頸觀世音,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就為大家介紹到此,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不管生活在何種年代,了解自己從來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切莫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便萎靡不振,更不應該「坐井說天闊」,應該懷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那麼世界必將會以最美好的風景來迎接你!

相關焦點

  • 觀世音菩薩普門(青頸觀音)
    〝青頸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四尊。〝應身相〞為青頸觀音的〝化身相〞有說是〝婆羅門身〞,亦有說是〝佛身〞的示現。青頸觀音,乃梵文 Nila kantha 的譯意。漢譯為抳羅健詑、儞羅建、羅建制。乃觀世音所變化現示之明王也。青頸觀音又稱青頸觀自在菩薩。主離一切怖畏厄難。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在佛家文化中,觀世音也有譯成「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的,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積多伊溼伐羅」。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唐朝太宗李世民時,減去「世」字,故稱觀音。據《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33種化身,救12種大難。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主張「隨類化度」,他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所以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簡稱「大悲」。
  • 佛教:馬頭觀音、白衣觀音、六時觀音、青頸觀音、送子觀音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馬頭觀音又稱馬頭菩薩、馬頭觀世音菩薩,是觀音菩薩為方便度化眾生所現的忿怒相。她的形象有很多種,比如:四面八臂、三面八臂、三面四臂、三面二臂、一面二臂 一面四臂、四面二臂等。基本都是全身紅色,頭上有馬,而且毛髮豎直,牙外露的威猛的形象。
  • 農曆九月十九 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觀音,舊譯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譯觀世自在、觀自在。 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 觀音有六觀音、七觀音乃至三十三觀音,但世人常說之觀音則指六觀音中之聖觀音。 《法華經》曰:「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 宣化上人: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身還是女身?
    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宣化上人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和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大因緣,在中國有句俗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為什麼有這句俗話呢?就因為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他們這種慈悲,深入到一般人的心裡去了,所以人人都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人人都知道有阿彌陀佛。(觀就是觀察,世是世間,音是音聲;觀世音就是觀察世間所有的音聲。)
  • 宣化上人開示:危難緊急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有大效果
    這時要念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菩薩,是有求必應的菩薩,我不念觀世音菩薩,我的生命危險到萬分,沒有希望了。這時,你必定最誠心的念,感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拯救全機人的生命。打七時要這樣的想,來念觀世音菩薩。再想,我所乘的火車,現在出軌道,在千鈞一髮之際,如果我不念觀世音菩薩,全列車的旅客,都要死亡。
  • 《楞嚴經素解》:觀世音菩薩,上合慈力,下合悲心
    1.同一慈悲【原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 龍樹菩薩|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因此,往昔一般漢地學者在理解龍樹哲學時有其根本的局限,也就是他們不是站在印度思想的舞臺上去了解龍樹的思想與著作,漢地學者欠缺對印度思想通盤性的認識,特別是對非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如有人認為世親唯識思想裡的「識轉變」概念是受到數論哲學的影響,我們若不能掌握數論派的哲學,那同時也無法深入理解世親「識轉變」的學說是如何孕育而成的。
  • 佛教八大菩薩的來歷
    八大菩薩之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西方三聖之一,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  彌勒菩薩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觀音菩薩
    在佛教中,人們一提到菩薩,都會感覺到她們非常的慈悲。一般大乘佛教,供養的菩薩很多。就她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來說,就只有這四位大菩薩。她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大菩薩中的觀音菩薩。
  • 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是哪九個?
    如道教、苯教等教派中的咒語大部門相應特定的神明,這些咒語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明所傳授,而為民間所採用。佛教中的咒語大多與佛菩薩相應,但有的也為入世方便法門,則與護法神或其他特定神明相應。這些咒語一般是佛菩薩對修行者定中相授,通過世代傳承,心口相授或伏藏等形式留傳下來。
  • 六字大明咒之蓮花部觀世音的真實言教(了脫六道輪迴)
    「六字大明咒」又叫六字真言,漢字音譯為唵、嘛、呢、叭、咪、吽。是藏傳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語,密宗認為這是秘密蓮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蓮花部觀世音的真實言教,故稱六字真言。「唵」表示「佛部心」,此字時要身、口、意與佛成為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二字,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又叫嘛呢寶。據說此寶隱藏在海龍網的腦袋裡,便有了此寶,各種寶貝都會來聚會,故又叫「聚寶」。
  • 虛雲大師座下十大弟子,每一個人後來都成了佛教的中流砥柱
    老陽按:說到近代禪宗,必須要說虛雲禪師,老和尚為佛教做了大量的貢獻,除此之外,他還培養了很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十位弟子,大家稱之為虛雲禪師的十大弟子,今天給大家介紹介紹。於一九五九年農曆九月十二日圓寂,世壽一百一十九歲,戒臘一百年。虛雲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鬥,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後世禪宗復興而選擇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一)具行禪師  具行禪師,名日辯,雲南大理人。幼失依怙,入贅曾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