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資料圖
修淨土行業的目的在於遠離三界塵勞,求生極樂國土。依《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首先要轉變眾生的羸弱意志。
經中所謂「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等琉璃地境界,不是一般行者的心力所能及,如何才能把它作為所緣境界而如實觀想呢?這就要依藉勝境陶煉心志而趨於精細,所緣境界依心的深觀細想而轉勝變實。
初作日觀,繫心入定,繼而由水而冰而琉璃,使心境相互影響逐漸推進,這是《觀經》所示觀法的基本步驟。定心的力量和定心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日觀和水觀修習完成之後,即能「粗見極樂國地」,即是進入地觀階段。於地觀中,若能如經所說的「若得三昧,見彼國土,了了分明,不可具說」,算是完成極樂國地的觀想。此中所說的三昧,即行者的觀心與極樂妙境相應,真正見到極樂國的真實境界。前二觀是相似方便觀,從這一觀開始進入真實觀。從地觀以下,全都不是未得定的凡夫心力所見,必須於諸觀中境心相助,互為增上,轉穢心穢土為淨心淨土,從凡夫境界轉向聖人境界,次第逐境漸漸修習,不是一般的想像所能成就的。地觀以下諸觀,雖均不是凡夫的所見境界,但由於修習工夫的加強,心力也隨著增勝,那所觀的境界也隨著心力的增勝而趨向精妙,實現真實境界的觀想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如第四觀的樹高八千由旬,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與第七花座觀的花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第九佛觀的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些景觀雖不是此世界的景物可以比擬證知,而行者確能於定中親見此境,這都是修觀力量的結果。又如第五觀八功德水的「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嘆諸佛」等法音,行者雖從來未曾聽說過,而於定中能親聞此音聲者,也可證知修觀的工夫使然。
地觀既已修成功,就會產生它的功用,破惡之功則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生善之德「則捨身他世必生淨國」。經中又說「心得無疑」者,因為行者在定中親見極樂國土,親聞「苦、空、無常、無我」等諸法,所以對極樂世界及諸佛法已除疑惑得堅定信心。
經中說的「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這說明了在修習諸觀的過程中,一定要依有關經文所介紹的內容境界及其次序如法觀想。若離開聖教所說自我揣想妄造境界,那都是不實的,名為邪觀。並且這兩句話在經中多處出現,則可見依法修觀的重要性。世尊之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教誡,是強調正確的觀行要如理思維,如理的思維要依聽聞正法,切不可隨意妄造。不僅修觀如此,修任何法門都必須具足聞、思、修三個階段。
地觀成就,次觀寶樹,其所觀境界和次序如經中具說。寶樹觀是觀想極樂世界國土的莊嚴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其它介紹彌陀淨土的有關經典中也有相應的敘述。《阿彌陀經》中有「七重行樹」,《無量壽經》有「七寶行樹周滿世界」等說明。寶樹不僅表現極樂世界的莊嚴,更重要的是在於能夠發出種種微妙的法音,激勵行者欣求佛法得深法益的作用。這一層內容在《觀經》雖然沒有談到。而《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等相關經典都有所談及。《阿彌陀經》說:「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量壽經》說:「微風徐動,出微妙音,普流十方一切諸國,其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如何修定,才能觀想到寶樹的真相呢?善導說:「未閒真觀自在隨心,要藉假想以往心,方能證益。」就是說在沒有得真觀對寶樹不能隨意觀想之前,先要假借其他假像來作觀想,使心專注入定,而後於定中棄假成真,依經中所說的各層境界漸漸作觀,皆令分明,方可得益。
善導在《觀經疏》中說:「寶樹雖精,若無池水,亦未名好。」意謂為了更進一步觀想極樂世界的整體莊嚴相,必須在寶樹觀之後再觀想寶池。寶池的觀想除了《觀經》所述之外,行者也可依《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及《無量壽經》所描述的寶池妙境作為觀想的內容修觀。介紹彌陀淨土的經典很多,行者可以根據其相關文義隨宜作觀。寶池的觀想若能修成,行者於定中隨其所應,不僅能夠猶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此境的美妙,而且能聽聞無上的微妙法音,享受法樂,啟迪更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