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觀無量壽佛經 陶煉心志以成三昧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資料圖

修淨土行業的目的在於遠離三界塵勞,求生極樂國土。依《觀無量壽佛經》所說,首先要轉變眾生的羸弱意志。

經中所謂「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等琉璃地境界,不是一般行者的心力所能及,如何才能把它作為所緣境界而如實觀想呢?這就要依藉勝境陶煉心志而趨於精細,所緣境界依心的深觀細想而轉勝變實。

初作日觀,繫心入定,繼而由水而冰而琉璃,使心境相互影響逐漸推進,這是《觀經》所示觀法的基本步驟。定心的力量和定心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日觀和水觀修習完成之後,即能「粗見極樂國地」,即是進入地觀階段。於地觀中,若能如經所說的「若得三昧,見彼國土,了了分明,不可具說」,算是完成極樂國地的觀想。此中所說的三昧,即行者的觀心與極樂妙境相應,真正見到極樂國的真實境界。前二觀是相似方便觀,從這一觀開始進入真實觀。從地觀以下,全都不是未得定的凡夫心力所見,必須於諸觀中境心相助,互為增上,轉穢心穢土為淨心淨土,從凡夫境界轉向聖人境界,次第逐境漸漸修習,不是一般的想像所能成就的。地觀以下諸觀,雖均不是凡夫的所見境界,但由於修習工夫的加強,心力也隨著增勝,那所觀的境界也隨著心力的增勝而趨向精妙,實現真實境界的觀想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如第四觀的樹高八千由旬,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與第七花座觀的花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第九佛觀的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些景觀雖不是此世界的景物可以比擬證知,而行者確能於定中親見此境,這都是修觀力量的結果。又如第五觀八功德水的「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嘆諸佛」等法音,行者雖從來未曾聽說過,而於定中能親聞此音聲者,也可證知修觀的工夫使然。

地觀既已修成功,就會產生它的功用,破惡之功則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生善之德「則捨身他世必生淨國」。經中又說「心得無疑」者,因為行者在定中親見極樂國土,親聞「苦、空、無常、無我」等諸法,所以對極樂世界及諸佛法已除疑惑得堅定信心。

經中說的「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這說明了在修習諸觀的過程中,一定要依有關經文所介紹的內容境界及其次序如法觀想。若離開聖教所說自我揣想妄造境界,那都是不實的,名為邪觀。並且這兩句話在經中多處出現,則可見依法修觀的重要性。世尊之所以不厭其煩地重複教誡,是強調正確的觀行要如理思維,如理的思維要依聽聞正法,切不可隨意妄造。不僅修觀如此,修任何法門都必須具足聞、思、修三個階段。

地觀成就,次觀寶樹,其所觀境界和次序如經中具說。寶樹觀是觀想極樂世界國土的莊嚴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其它介紹彌陀淨土的有關經典中也有相應的敘述。《阿彌陀經》中有「七重行樹」,《無量壽經》有「七寶行樹周滿世界」等說明。寶樹不僅表現極樂世界的莊嚴,更重要的是在於能夠發出種種微妙的法音,激勵行者欣求佛法得深法益的作用。這一層內容在《觀經》雖然沒有談到。而《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等相關經典都有所談及。《阿彌陀經》說:「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量壽經》說:「微風徐動,出微妙音,普流十方一切諸國,其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如何修定,才能觀想到寶樹的真相呢?善導說:「未閒真觀自在隨心,要藉假想以往心,方能證益。」就是說在沒有得真觀對寶樹不能隨意觀想之前,先要假借其他假像來作觀想,使心專注入定,而後於定中棄假成真,依經中所說的各層境界漸漸作觀,皆令分明,方可得益。

善導在《觀經疏》中說:「寶樹雖精,若無池水,亦未名好。」意謂為了更進一步觀想極樂世界的整體莊嚴相,必須在寶樹觀之後再觀想寶池。寶池的觀想除了《觀經》所述之外,行者也可依《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及《無量壽經》所描述的寶池妙境作為觀想的內容修觀。介紹彌陀淨土的經典很多,行者可以根據其相關文義隨宜作觀。寶池的觀想若能修成,行者於定中隨其所應,不僅能夠猶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此境的美妙,而且能聽聞無上的微妙法音,享受法樂,啟迪更高的智慧。

相關焦點

  • 《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圖文/皆仁法師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 深入經藏:《慈悲三昧水懺》 悟達禪師與人面瘡
    (圖片來源:資料圖)《慈悲三昧水懺》共上中下三卷,今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卷前有《御製水懺序》(末署成於永樂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和《慈悲道場水懺序》。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
  • 由《金剛頂經》中介紹釋迦牟尼佛修成如幻佛身的經過
    以此真言唵嚩日羅怛麼句唅◎諸佛告訴義成就菩薩(釋尊),你已發渡生心如普賢金剛心,堅固不壞不退轉,義成就菩薩(釋尊)安住自心月輪中,並觀到五股金剛杵,此真言為堅固菩提心。義成就菩薩(釋尊)禪定三昧中,告訴毗盧遮那如來及諸如來,我已見到月輪中所現金剛杵。
  • 你肯定猜不到,毗舍在佛經的意思是這一個?
    這要從毗舍二字講起來,佛經中對於毗舍的解釋是:從事農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還有一種文言文解釋就是鄰舍,就是隔壁老王。不過這種解釋應該是文言文中的通假,所以還是解釋為從事農業,手工業,商業比較合理。所以說第一種解釋就是的毗舍童子就是一個喜歡幹些雜事的童子。第二種解釋就厲害了。毗舍童子是毗舍浮佛的前身,這個毗舍浮佛要是過去佛中最後一位佛。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美國萬佛聖城的佛經為何仍是中文而非英文?宣化上人也是無可奈何
    公元401年,高僧鳩摩羅什到達長安後,於次年在草堂寺開始了其一生最重要且最艱巨的譯經工作。據史料記載,幫助鳩摩羅什譯經的名僧達八百餘人之多,慕名而來求學的僧人達三千之眾。其中以弟子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四人最為有名,合稱」什門四聖「,因此有「三千弟子共譯經」之說。
  • 劉素雲老菩薩:無量壽經 第7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無量壽經 第7集 時長01:02:23)點擊下面藍字,跳轉到自己想要觀看的集數無量壽經 第1集 | 字幕版視頻無量壽經 第2集 | 字幕版視頻無量壽經 第3集 | 字幕版視頻無量壽經 第4集 | 字幕版視頻無量壽經 第5集 | 字幕版視頻無量壽經 第6集 | 字幕版視頻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 《楞嚴經》到底是不是偽經?這些要點,不可不知!
    在所有佛經中,三部經被稱為「經王」,就是《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它們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楞嚴經》是不是真的。其實自從民國以來,有關於《楞嚴經》、《大乘起信論》以及《圓覺經》的真偽爭論就非常激烈,尤以《楞嚴經》的爭論最為嚴重。當時有個別人挑起事端,導致後來很多人產生懷疑,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含義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三是如幻三昧,依此三味修行,修即無修。四是不思議三昧,因此三昧理絕言思故。五是佛母三昧,依此三昧修行,可以成佛,無佛不成。具此五義,所以為真三昧。  【正文】 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蓄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
  • 【佛教經典】佛說梵網經卷上·菩薩心地品上(1)白話文
    是時,釋迦即擎接⒂此世界大眾,還至蓮華臺藏世界,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⒃,見盧舍那佛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時釋迦及諸大眾,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  釋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虛空,一切眾生為何因緣得成菩薩十地道⒄?當成佛果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廣問一切菩薩種子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