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慶道:猴子在佛經中常常代表凡夫眾生的心意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藏傳佛教壁畫中的「哈奴曼」神猴形象。桑吉扎西攝

先說說佛經裡猴子常常代表什麼。在佛經中,猴子常常代表凡夫眾生的心意。因為猴子心性愛動,抓耳撓腮、左顧右盼、上蹦下跳、遊來蕩去,一刻也難定住,難捉難調,常常舍一取一,是不是很像凡夫眾生五心不定時?《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詰大士也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在《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佛打了個比方,說明猴如凡夫心意:有一個人在空房子裡的柱子上拴了6種動物,譬喻六根,其中一種動物就是猴子,而柱子就是身念處。這猴子就如同人的心意,奔啊、跳啊、掙扎啊,可是如果身念處的柱子足夠堅固——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了了分明,猴子被拴在柱子上蹦來跳去也跑不脫,筋疲力盡,終於靠著柱子安歇下來。

可是永不安分的猴子居然也會示現安安靜靜的七支坐(跏趺坐),立了大功呢!佛經中說,迦葉佛圓寂後,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有五百羅漢在崑崙山頂修道入不了定。有一天,五百羅漢看到對面山上有五百隻猴子在盤腿打坐,它們是迦葉佛末法時期活下來的。猴子喜歡學人樣,模仿人打坐,雖然沒有悟道,卻得了長壽。五百羅漢見猴子跏趺坐,必有道理,由此因緣而又把七支坐法找回來,因為七支坐法速成禪定。這些猴子後來看到很多外道各種姿勢的苦行:翹著腳的、倒立的、舉著胳膊的,於是教他們跏趺坐,用手合上他們的嘴,閉上他們的眼,外道們看猴子們教得這麼熱心,讚嘆說,肯定有殊勝的法!依教而行,證得了闢支佛。

而在藏傳佛教裡,我們常能看到大象的背上馱著一隻猴子,這是有名的吉祥四瑞圖——在一棵大樹旁,一隻大象的背上馱著一隻猴子,猴子的背上背著一隻兔子,兔子的背上立著一隻布穀鳥。為了調伏年輕僧眾的不和諧和不尊老,釋迦牟尼佛在《本生經》中講了這個故事:布穀鳥最年長,它銜著種子種下了大樹,還用糞便為種子施肥。這棵樹在枝葉茂盛時為後來的兔子提供了嫩葉,果實纍纍時又為後來的猴子提供了果實,樹木參天時又為再後來的大象提供了庇蔭。於是,最弱小而年長的布穀鳥在最高處。釋迦牟尼佛說,那猴子就是今世聰明第一的佛弟子舍利弗,大象就是佛弟子目犍連,年幼的大象就是佛弟子阿難,長者布穀鳥就是今日的釋迦牟尼佛。這4隻動物當時和睦相處、尊長愛幼、互相合作,成為一方國土的祥瑞。

真正讓猴子在佛教裡發揚光大的,還是中國這個大乘佛教的中心。猴子在佛教中寓意深刻、登峰造極的形象,要屬《西遊記》中的美猴王孫大聖,正是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燦爛輝煌,創造和發展出了孫悟空這樣一個鮮活而又深刻的佛教人物形象。它最後成了佛——鬥戰勝佛。這隻佛教裡的猴子,在人們的眼裡機智勇敢、活潑樂觀、善良忠誠、疾惡如仇、敢於鬥爭……這是大眾的看法,然而僅僅是這些嗎?其實,這隻猴子還為佛弟子說了很多法要。比如孫猴子是石猴,本無生死之憂,可它是為解決眾猴兒的生老病死而求法的,這緣起便是大乘發心。孫猴子是找須菩提祖師學的法,佛教裡須菩提是向釋迦牟尼佛啟問《金剛經》的,解空第一,所以給猴子取名「悟空」,這也暗示著解悟空性能調伏心意。孫猴子沒悟空,卻學來了神通。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猴子是表法,是心猿,表示我們的心,心再怎麼十萬八千裡的翻筋鬥,還是在心內,這就是「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之深義。而孫悟空大鬧天宮,既是魔性,也是想破除一切束縛。但因為不得究竟,不能跳出輪迴,所以被壓在五行山下,該受的果報還是要受,哪怕你有神通。六字大明咒壓了孫猴子五百年,寓意著佛弟子雖然用念咒的方式壓制住了自己的心,可還是不得究竟。

《西遊記》中,有一段師徒三人關於領悟《心經》的故事和對話。烏巢禪師傳《心經》時,說認識豬八戒卻不認識孫悟空,還問「這位是誰?」其實他早就知道這位猴王,他這樣說是在暗示唐僧一個修佛人還不知道心是什麼、心在哪裡?而取經的過程不正是心路歷程嗎?所以,唐僧問西天在哪兒時,禪師回答:「遠哩!遠哩!一路上儘是狼蟲虎豹,太難走了。路途雖遠,總是能到的。但只是那些魔障難消。我這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個字。若遇魔障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唐僧抓住禪師執意再問西天路,禪師卻回答說,問問你身邊的老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這話裡有深意,修不修得到,原來要問自己的心,它知道的!而最終等到猴子悟了《心經》,它卻又說不出來了,且看——三藏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後,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裡禪和子,聽過講經,那裡應佛僧,也曾見過說法。弄虛頭,找架子,說甚麼『曉得』、『解得』。怎麼就不作聲?聽講,請解。」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那裡曉得講經?」三藏道:「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的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再說這《西遊記》中的孫猴子,處處有玄機、有深義!孫猴子煉就了火眼金睛,是在哪裡煉就的?是在大火爐裡,這難道不是說明洞察一切的慧眼正是煩惱焰中煉就的嗎?西天取經剛上路,孫猴子打死了6個強盜:一個叫「眼見喜」,一個叫「耳聽怒」,一個叫「鼻嗅愛」,一個叫「舌嘗思」,一個叫「意見欲」,一個叫「身本憂」。這顯然是在說打死了「眼、耳、鼻、舌、意、身」這六賊,六根清淨啊!孫猴子三打白骨精,是暗喻佛教的白骨觀;孫猴子一怒回花果山,可最終因為善良的心,又重回取經路。可見善根是我們的大護法。孫猴子識破外表非常像西天的小雷音寺,說明他有慧眼,能識破附佛邪教;而唐僧等人卻以外相取,是告訴我們肉眼所見依相而取不可靠,要用心辨別。真假美猴王說的是修行人辨真心假心,更是說破我相我執。那我執正如假美猴王,能千變萬化,可終於被心——孫猴子得佛加持而辨出,一棒打死!

猴年說了這麼多佛教中的猴,大家看看是不是猴子的形象在我們中華佛教裡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表達了深刻的佛法寓意?我們猴年說佛教的猴,是祝願大家猴年生機勃勃、樂觀向上,認識自心、調伏自心,勇敢前進,創造未來美好的生活。

微信搜【鳳凰華人佛教】與智者為伍,攜善者同行。

相關焦點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含義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本生故事:七歲神童虎口喪命 轉世輪迴精通佛經
    於是就問長者道:「你家中有誰在念深奧的佛經,聲音微妙得如此美好呀!」 長者答道:「我的夫人得了鬼病,晝夜不斷地說胡話,口中始終不得停息。」 比丘才知道這位長者不懂佛法,於是對他說:「這不是鬼病呀!她是在念尊貴的經典,是佛說的大道啊!我願到你家中與她相見。」 長者答應可以,就將比丘帶到他夫人的房間裡。婦人見到比丘,隨即向他行禮。
  • 佛經中如是說!
    而佛法世界中的宇宙呢?佛經中講「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又講「無量諸佛」,這是什麼意思呢?《佛說長阿含第四分世記經》中,佛專門談到了佛法世界的宇宙觀。佛法中的宇宙並非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是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所以又有了「無量諸佛」之說。回到今天討論的話題:既然佛法中的宇宙是由一個個「三千大千世界」組成,也就意味著有一定的領域。那麼,佛法中的宇宙世界會有盡頭嗎?它是什麼樣子的?
  • 南懷瑾:什麼是佛經裡的波若智慧?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金絲猴:最會流產的猴子
    上海野生動物園的金絲猴數量聽起來不多———27隻,但其地位卻很「顯赫」:該金絲猴種群規模之大,在國內動物園中首屈一指。這要部分歸功於這裡的「猴頭」———飼養員邱軍華,他的養猴之道是:拒絕驚嚇。  十年前,邱軍華在見到這些「小的們」之前,還不知道金絲猴為何物,而現在已經深諳它們的心意。
  • 《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圖文/皆仁法師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 心意拳的七拳釋疑
    盧師云:頭打一點,心意拳頭打技法常用者中門頭、烏牛擺頭、嬰兒撲食。中門頭為正擊法,取敵面部;烏牛擺頭為側功之技,取敵頭胸;嬰兒撲食則由下向上撞敵下頦。頭打必近敵身,步法要疾行如風,並以手法裹住敵梢節方可施用。中門頭即一頭碎碑,為心意門鍛鍊中節功夫之關鍵拳勢,能使身腰靈便、腦清目健。
  • 就佛經中「須彌山」問題與道友展開之爭論二
    但是儘管複雜,它的運行還是有規律的,放到古天文中就是所謂的圍繞北辰而轉,「日月五星是為七政」,而回到佛經中,我們可以勉強的用這個「北辰」概念來理解「須彌山」。而所謂的「四萬八千」與「八萬四千」只是形容「很遠」、「很多」,以及「更遠」、「更多」的說法。畢竟這些數字早已超出了人們的計算範圍,是永遠也數不到頭的。
  • 佛經中的「三世諸佛」,分別指的誰?
    如果你經常讀佛經,想必「三世諸佛」這個詞,對於你來說並不陌生。譬如《法華經》就是十方三世諸佛齊聚靈鷲山,為眾生應機說法,經文中也有「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之說。再比如《觀無量壽經》中也提到:「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麼,三世諸佛分別是誰,是指代三尊佛嗎?
  • 佛經中的「恆河沙數」,除了表示數量多,原來還有這麼多學問!
    說到恆河沙,就不得不提到恆河,作為印度的五大河之一,恆河發源於雪山,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源頭高遠,河面寬廣,河水中的沙子細小,數量眾多。又因為它流經的範圍廣,見到的它的人很多,所以佛陀說法時,多用它作為比喻。事實上「恆河沙數」,最初在佛經中,是一個雙重比喻的詞,佛所說的恆河沙數,是指與恆河沙子數量那麼多條恆河中的沙子,也就是類似於今天數學中「平方」的概念。
  • 預言小故事——佛經的由來?佛經真正的用意?竟然一切都是誤解!
    預言小故事——佛經的由來?佛經真正的用意?竟然一切都是誤解! 佛經的由來,以及真正的用意,至今,無人真懂。許多聲稱能看懂的人,也都是本末倒置,不懂裝懂而已。 那麼,佛經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能看懂下文的,你自然就明白了「佛號」、「佛咒」與「佛經」的真正意義。 《問 佛》 世人問佛,佛經千百卷,世間通悟者幾人?佛曰無一。知皮毛者幾人?佛曰無一。悟萬分一者幾人?佛曰無一。那佛經何用?佛曰無用。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馬陰藏相,又稱作陰馬藏相、馬王隱藏相,這個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經超越男女之間的欲望,而現馬陰藏相。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
  • 原創 | 管理學中的「猴子理論」
    不想做決定,常常是潛意識裡不想承擔責任。三、下屬不思考問題、不習慣做決定的根源一般有兩個:其一是下屬有「依賴心理」,其二是上司習慣代替下屬做決定或喜歡享受別人聽命於自己的成就感。四、讓下屬自己想辦法,做決定,就是訓練下屬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勇於承擔責任的行事風格。
  • 《水猴子》殺青 胡丁搭檔李智楠共破奇案
    網易娛樂12月14日報導
  • 西遊中,吳承恩為什麼要用猴子當男一號?用其他動物不行嗎
    一隻猴子從石頭縫裡蹦出來,能蹦能跳,後來還往西天取經,成了整部《西遊記》的男一號,。這隻猴子他不是猴子,代表的是人,石頭屬土,猴子屬金,土能生金,這是用五行間的生化,表達事物的來源和相互關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土裡面來的,我們的吃穿住用都是來自土裡面的資源。石頭是最堅硬的土,代表土的精華,原著中這樣描述這塊石頭的:高三百六十五寸,腰圍二十四尺寬。
  • 在佛經中為什麼經常出現「不可說」這個詞?
    佛教之中有許多出自佛經的專有名詞,譬如「不可說」就是其中之一。在大乘經典《金剛經》記載:「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又記載到:「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其人貪著其事」。在《地藏經》中有如是記載:「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 連線武漢|援漢90後男護化身「漫畫達人」,「猴子醫生」獻蘋果溫暖...
    在鄞州二院第二批10名援鄂護理人員中,重症監護室(ICU )90後護士羅海江是唯一的一位男護,他也因此成了其他護士姐妹眼中的「國寶級」人物。「姐,你分配我做什麼都行,我都能幹。」雖然羅海江經常戲稱自己是半個女孩子,但工作起來絲毫不含糊,常常表現出身為男子漢的那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