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沙,見諸很多經典之中,佛陀用它說明數量多,說明福德廣,譬如《金剛經》中有言:「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相信這也是很多人對於「恆河沙」的初步認識。實際上,恆河沙除了表示數量多之外,它背後還有很多學問。
說到恆河沙,就不得不提到恆河,作為印度的五大河之一,恆河發源於雪山,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源頭高遠,河面寬廣,河水中的沙子細小,數量眾多。又因為它流經的範圍廣,見到的它的人很多,所以佛陀說法時,多用它作為比喻。
事實上「恆河沙數」,最初在佛經中,是一個雙重比喻的詞,佛所說的恆河沙數,是指與恆河沙子數量那麼多條恆河中的沙子,也就是類似於今天數學中「平方」的概念。如果說大概的數字範圍,它通常指10的52次方到10的56次方之間的數量級,有人做過計算,這麼多的沙子,恰巧與地殼的重量相當!
由此看來,佛陀在講經說的過程中,是非常嚴謹的。從佛陀的成長經歷來看,幼年時期他作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習了包括數學在內的古印度五明。佛經中有許多關於數量級的用語,譬如剎那、須臾、無量、不可思議等等,都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用語當中。
既然古印度有五大河,佛陀為何多用恆河做比喻,恆河與佛教,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大智度論 卷七》中,龍樹菩薩列舉了如下幾條原因。
他說:」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意思是說,佛陀出生在藍毗尼園,它位於恆河的流域範圍內,成道後也多是在恆河流域內遊化,弟子們都見到過恆河,所以佛陀用它做比喻。
同時,「諸人經書皆以此恆河為福德吉河……,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為喻。」在記述古印度的史籍譬如《吠陀》中,稱恆河為「福德吉河」,古印度人認為在恆河中沐浴,能除盡身上的罪垢。所以當地人對恆河非常尊敬,這在古印度是共識,因此以恆河沙作為比喻。
最後「餘河名字屢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也就是說,古印度雖然有五大河,但是除去恆河,其他河流的名字經常更改變換,只有恆河的名字,長久以來不曾發生變化,因此以恆河沙作為說法的比喻。
佛陀說法多依照眾生悟性高低,揀擇種種事物為例,廣施法雨甘露,開示眾生悟入佛理。我們後世佛弟子應當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佛法,才不辜負佛陀住世弘法的慈悲胸懷。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