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2020-12-06 心念淨土

佛經中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裡「善」的標準是什麼,要懂得。

很多佛經都提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是什麼,首先最低的層次,就是嚴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也是做人的基本。因為佛教是主張因果的,守好五戒來生還能做人,持五戒圓滿者生大富貴人家,揚名於世。

不殺生得長壽的果報,不偷盜得大富的果報,不邪淫得身體相好莊嚴的果報,不妄語得大眾對你尊敬的果報,不飲酒能增長智慧,所以能修五善,就是能夠真的持五戒,自然能夠感得福德、長壽、健康、富有,家庭事業樣樣美滿,這是現前可以得到的。將來的果報一定比現在更殊勝。

再高一點層次的善就是在持五戒的基礎上,加行十善業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會生到六道中天道做天人享受天福。

而淨土宗念佛法門的「善」是「淨業三福」,即「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學習儒家的《弟子規》,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而更高層次的「善」就是菩薩行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就是「修行的行門多」,萬行是指對六度的實踐。六度萬行是修行成佛的必要途徑,如果能夠自始至終完成這六種功德,去除業障,就能夠成佛。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是指六種修成功德的方法。波羅蜜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到彼岸。六度就是六種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彼岸」就是清淨的世界。六度: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進到彼岸、禪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恨、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因為「貪嗔痴」是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的業因。

菩薩不僅自度,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還要廣渡眾生,不僅要修智慧而且還要廣修福德。因為佛是兩足尊,智慧和福德圓滿。佛經裡有記載,菩薩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勤持種種法門之後,還要歷經一百劫莊嚴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積聚菩提道種,才能成佛。

總得來說這個「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為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的去奉行。「自淨其意」不是自空其意,淨不等於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還只是小乘羅漢境界,落在一邊。在禪宗講就是「擔板漢」,只看到空,沒看到有。如果一動念,空的清淨境界沒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薩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當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獄,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的念頭是淨的,至善的,也等於《大學》所說的「止於至善」。另外,無論是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都在告訴我們: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無上因緣。

念佛人現世能獲得五種妙處:1、常得一切天神隱形守護。2、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所以古德說:「生死海中,念佛第一」。3、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阿彌陀經》說:「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諸佛的保護和惦念,由於諸佛保護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他們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轉,直到得著佛的智慧——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信願具足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得不退轉菩薩,一生成佛。4、念佛之人,光明燭(照)身,四十裡之遙(遠)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皆不受。5、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貪、嗔、痴三毒是萬惡的根本,是災難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煩惱,不求消災免難,自然消災免難於無形。

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全念到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一切諸佛都會保佑你,為什麼?你全念到了。《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所以,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阿彌陀佛護念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護念你。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善不受報啥意思,為何還有: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呢
    但是在佛教看來,這個善只是世俗意義通常的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經常看到佛經裡:善哉、善男子,善女人,如《金剛經》裡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 我們常說的「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易經終於給出答案
    佛家也有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兩句話都告誡人們,積德行善是人生要做的頭等大事,來不得半點疏忽,要想有福報,好運連連。而我們常說的善,其實是三種,只有理解透徹,才真正體會到易經坤卦的真意。一 心要善心是思想,是念頭,一切福禍都從心而來。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善人者,人亦善之。
  • 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
    我們現在來看看《老子》說的「善」的理念,解讀一下其中的智慧。我們這裡選擇幾條重要的說說。第一條,人際交往要從善出發。老子教導人們,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第2章)在善與不善上面,老子當然要人們追求的是正面。老子說的是很有哲理的,無論在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就是這樣,除了智力上有障礙的,人人都不會太傻,都分得清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
  • 恭迎阿彌陀佛聖誕日 | 善導大師涅槃紀念日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唐代僧,號終南大師,為淨土宗曇鸞、道綽派之集大成者。善導大師年少出家,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詰經》,後見西方變相與《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 佛法中的「善」是什麼?就是平常說的「善良」嗎?
    佛教中對道德的定義就是「善」。 佛教經典浩瀚,法門眾多,但基本思想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又稱七佛通戒偈,是過去七佛對弟子們的共同教誨。可見,止惡修善、淨化內心正是佛教倫理學的核心所在。 那麼,佛教所說的「善」到底有哪些內涵? 在性質上,善具有安隱的特點。《大毗婆沙論》云:「性安隱故名善。」
  • 為什你們說是半善,何為善,你能夠做到什麼呢?
    古人們,對於善惡有明顯的標準,什麼是善?古人對於善說得很清楚,而善的辨別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為什麼說是有真有假呢?
  • 成德法師:要有能力來辨別善知識
    其實師父上人都教了,比方老人家說:「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老法師舉例,比方說布袋和尚,他說:「彌勒真彌勒,時人自不識」,他說他是彌勒菩薩,然後他就走了。所以老法師說:「說他是什麼什麼再來的,他還不走,假的。」現在有很多信眾很多,然後他都說他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什麼再來的,你看眾生很可憐,他沒有這種判斷力。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從佛經中的「共命鳥」,得來的感悟
    由於提婆達多經常性地和佛陀作對,所以在《百業經》等佛經中提婆達多出現的頻率很高。根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犯有「五逆」,不同的版本所記載的略有出入,概括起來如下:1、投石器迫害佛陀。2、投下大石想砸佛陀,石頭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出佛血)。3、放狂象害佛陀。4、至死比丘尼。5、置毒於手指甲中,而傷佛足。
  • 淨空法師:讀地藏經要注意這些關鍵字眼,否則你會誤解佛經
    這個善的標準,是大乘經善的標準,我們就依《觀無量壽佛經》上來說,以這個標準來講,「淨業三福」統統做到才叫「善」。你只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是人天善。這個經是大乘經,你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如果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也是二乘善,聲聞、緣覺的善,跟這個還差一等。這個善一定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 南懷瑾:善能生陽,為善最樂
    人死後如要往生天界,非修功德善行不可;嚴格來講,善行與禪定有關係。道家的觀念以為善能生陽,惡能生陰。單以禪定來說,四禪八定就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經之路,三界天人表上已列得很清楚了。修定修到初禪,再配合十善業,可以升到某種天道,二禪以上亦然。
  • 《請回答1988》德善:寶藏女孩誰會不喜歡呢?
    所以硬生生為「學習成績不應該成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完美代言。是的,德善有許許多多的優質性格,而成績只是她那堆閃閃發光的性格中,可以忽略不計的一小個灰點。隨便拉幾個出來,便會忍不住喜歡這個女孩。一、樂於助人那個總喜歡敲桌子要大家安靜的「討厭」班長,在一次意外發病時,是德善挺身而出。
  • 「善」與「惡」:宇宙的對立面,萬物的創造者。
    男子對於這種觀點,卻會全盤否定!好像,我是如此,便會認為你亦是如此。我心有佛,則看人人皆是佛,我心為魔,則見人人皆為魔。譬如:我說男人好色,其實是我色,我說你壞,其實是我壞!就像:善良之人見善為善,見惡亦為善,然邪惡之人所見,不論善惡統統為惡!
  • 佛教:末法時代何處尋找善知識呢,其實每部經都是佛菩薩化身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大家都知道如今屬於佛法中的「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都很深重,共業又是極大,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都充斥著一種愚昧,迷信,貪婪和戾氣,也就是我們習慣所說的負能量。
  • 善肽堂傾情打造多款符合人體營養需求的「善肽堂」品牌系列
    善肽堂以科技創新為指導傾情打造多款符合人體營養需求的「善肽堂」品牌系列自成立以來,善肽堂一直致力於企業的發展和所有代理商的規劃,在過去的戰略部署中,公司大力支持所有代理商建立善肽堂專賣店,對政策,禮品,課程,資金等給予支持,使全國各地的善肽堂特許經營店遍布全國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那麼,什麼是良法?《決定》指出,良法「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應當說,這些要素揭示了良法應有的價值品格,但是,「良法」是個不確定概念,需要通過一系列機制、制度來保障,需要明確的標準和完備的程序來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在立法領域一直都很重視民主和科學這兩大原則,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 論善沒善報,惡沒惡報的因果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
    人們經常認為善沒善報,惡沒惡報,壞人享福,好人被壞人殘害,做好事被壞人碰瓷。關鍵是人們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因果關係。當人們看到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很多人會崇拜效法這種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王建平:每曰一文:《感知論綱要》(72)《尷尬的人性》人以人性標準來行事,「人之初,性本善」,「致良知」等等人間的若干教誨,都為喚醒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為目的,善歷來是人們公認的天生人性,是人性中光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