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要有能力來辨別善知識

2021-01-16 妙音結緣堂

《華嚴》的表法,文殊和善財童子他們所示現的師道,我們這一個單元主要跟大家交流師道。而我們眼前面對的環境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的情況,這是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談到了,所以我們自己都要有能力來辨別善知識,因為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善知識又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助緣。當然,我們有機會也要把這些對善知識的判斷供養給他人,他才有那個辨別能力。


其實師父上人都教了,比方老人家說:「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老法師舉例,比方說布袋和尚,他說:「彌勒真彌勒,時人自不識」,他說他是彌勒菩薩,然後他就走了。所以老法師說:「說他是什麼什麼再來的,他還不走,假的。」現在有很多信眾很多,然後他都說他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什麼再來的,你看眾生很可憐,他沒有這種判斷力。所以現在可能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他們都遇到邪的,惑道者眾,悟道者少,你可以很善巧的,有時候在跟他聊聊,把這些觀念慢慢慢慢供養給他,讓他形成判斷。不然他現在跟著邪師,可是他們之間有過去生的緣,有時候你言語太激烈了,他反而不能接受,甚至於還誤解你,你跟他的法緣反而弄巧成拙了。所以我們都要會觀機,有些事急不來,趕緊讓他形成這些正確的判斷。


可是我們講話都有依據的,也不是隨便講的。比方善知識他一定有師承,現在很多打著佛教的旗號,會時時感他老師的恩,時時回想老師教他什麼,就不容易了,都是強調自己很厲害。所以《六祖壇經》裡面有提到一些重點,其實對我們修行都非常關鍵,比方六祖大師他講三皈依,他就是講覺、正、淨,自性三皈,他就是在彰顯佛法重實質,佛寶,覺也;法寶,正也;僧寶,表的是什麼?淨也,清淨。所以佛法僧從相上它是住世三寶,提醒我們,提醒我們什麼?要覺正淨。所以善知識他都是在觀機的,很可能都是在治當下跟未來可能偏頗的地方。包含他老人家說:「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每一天能發現自己很多的錯誤,念頭不對,一言一行不對,這個才是慢慢跟道相應。尤其老法師說修行就是兩件事:知過、改過。夏蓮居老居士說,一定要打破兩關,不然佛門都進不去,「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這段法語大家有沒有印象?「此二關不破」,這二關沒有突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 遶。」就是連門都進不去的。


所以你看六祖大師講這個,對我們的修行都是很關鍵的。所以能夠過「不見世間過」這一關都不簡單,六祖大師已經給我們法藥了,要常自見己過,要見自己的過。所以佛法是內學,向內,不能向外去指責、去要求。尤其是教理懂得愈多,假如我們不能夠反觀自省,就很可能懂多了就容易看別人,那變成學多了這個緣反而變成調動起我們的慢心,那就很冤枉了。所以「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個賢護首先我們得要會護自己的道業,護自己的心念,都要護持好。所謂觀心為要,善觀己心。


六祖大師有講到: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無師自通的。那代表很久很久以前,威音王佛那很久很久以前有無師自通的,但是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了,所以每一個人一定是有老師,而且這個老師是什麼?是過來人,是《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說的「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就是他已經修行過來的。你有這樣的老師,這樣你才有師承,不可能無師自通。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


而且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就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很可能這兩個老師知見都很正確,可是他遣詞用句不一樣,然後我們聽了遣詞用句不一樣,我們自己會分別、會誤會。所以李炳南老師當時候在臺中,為什麼當時候臺灣還有不少高僧大德,經過臺中恭敬接待,不請他們講開示?怕遣詞用句不一樣,學生們聽了生困擾,那就麻煩了。所以這個是師承的重要性。


第二,善知識都是謙虛的。就像剛剛舉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是這個榜樣,我們後世從事教學當然要以孔子為榜樣。而且師父上人具體給年輕人指導,要效法釋迦牟尼佛斷貪瞋痴慢疑;效法孔子溫良恭儉讓,也就是很謙虛、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不會去標榜自己。所以這個都是判斷。不彰人短,他僧贊僧,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不會去張揚自己有多厲害。而且《四十二章經》也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可以輕易相信自己意思。所以他所講,它都是有出處的。大家去觀察老和尚講經,他都會引經據典、理事結合。後來成德觀察,比方說《孝經》孔子說的,孔子每詮釋一段,他最後結語都是《尚書》說什麼、《詩經》說什麼,他真的都是述而不作。這個是不會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


第三點是剛剛跟大家談到的,不以神通度眾生。現在人情感、情執比較重,為什麼?缺愛,家庭機制功能比較式微。一缺愛,他就很容易情感比較重、情執比較重。比方讓他練個什麼功,他一練好了,就對教的人感恩得不得了,他講什麼他都聽,這個就情執起作用了。所以很多邪師都是透過好像讓他感覺身體變好了,然後這些大眾就很信他了,慢慢他也很容易就偏執掉了。所以這些現象我們也了解,然後進一步看到一些執著點,用善巧的方法可以去提醒對方。因為很多時候他幫助別人治病,他可能讓他念大悲咒,念經、念咒,然後家裡的問題有改善了,他就會很感謝那個人,他講什麼好像他都聽了,那個都是一種情感在起作用。都還是要很冷靜,針對他所講的東西去判斷,跟佛講的相不相應。


再來,這個善知識他所示現的一定是真實去修行,下功夫,去改自己的習氣的,他不會示現一個一下子就成就了,因為這個眾生沒有辦法效法。所以我們看弘一大師他年輕的時候,人家遲到一分鐘,他教訓他,然後門一關,也不接待他了,覺得對方遲到了。可是你看弘一大師學佛以後,人家幫他煮飯,煮得鹹了,然後煮的人不好意思了:「大師,我是不是煮得太鹹了?」大師說「鹹的好。」有一天自己覺得煮得太淡了,又不好意思,去跟弘一大師講:「今天是不是太淡了?」弘一大師說:「淡的好。」你看他本來性情也是比較剛烈的,人家修到最後磨得這麼圓。大家看過弘一大師的墨寶沒有?那字都很圓,有沒有?沒有角了,他把自己的一些性格都磨平掉了。甚至學生不聽話了,他老人家一天不吃飯;然後學生反省了,有去改過了,弘一大師才吃飯。所以這個都是我們的學處。


當然,這個是成德自己有想到的,也不完全,只是拋磚引玉,大家可以從師父講的這些理跟事,我們形成對善知識,甚至於是對修行人的一個判斷。我們甚至於要找同參道友,也都要有懂得這樣去判斷。良師益友,這個都是重要的緣分。


再來,不會去威脅。我們現在也有聽到,跟他學了,現在不想跟他學,他就會威脅對方,「你以後可能會怎麼樣、會有什麼災禍」,居然都打著佛法的旗幟。佛法是慈悲為懷,柔和質直,不願意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怎麼可能還去威脅別人?那不可能的。


然後也不會去邀功。就像梁武帝,「朕從登基以來,建寺廟多少多少」,這個就是邀功,那不妥當。善知識、修行人都是道義,他不會邀功,「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我們剛剛念了好幾句《太上感應篇》,所以《太上感應篇》不止紮根用,判斷因緣、判斷人也是一樣的。就是這個連做人的根基都沒有的話,那他還能夠去做指導別人當生成就?不可能,他沒有基礎。所以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個都是判斷。


像師父上人在講解《太上感應篇》,很多做人做事的心境,真的是我們的學處。師父上人說,「做得好是應該的,義所當為」。我們說仁義禮智這個義字,「義者宜也」。《中庸》裡面說「義者宜也」,宜就是應該的,這就是我的本分,天經地義,我該做的,我該孝順父母、我該忠於國家。做得好應該的,做得不好有罪過,我們要反省、要懺悔。所以這個都是師父手把手把他做人處事的心境、方式方法教給我們,我們要如貧得寶,聽完了馬上照做,「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只要改過了,感應就會很快。


再來,《金剛經》裡面特別強調要離四相、離四見。佛出現於世,就是要幫助我們了脫生死的,可是我們這個四相不能離,這個六道就出不去了。有我相,對立、分別就來了,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了。用法相唯識的教理,我們的煩惱都來自於我跟我所,執著這個身是我,還有我的房子、我的功名、我的眷屬,那他貪著的人事物愈來愈多。所以真正善知識,他是幫我們不斷的放下我跟我所。所以老法師一直提醒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追求。


可是假如打著佛法的旗號,都一直在強調我,強調我的團體,那不就落入了四相、四見裡面了嗎?所以大乘佛法是以般若為本,以般若為根本。所以這個我們自己都要冷靜,不能感情用事。成德也曾經遇到有團體,他們也都是強調要行善,可是成德就覺得,佛菩薩跟祖先講的教誨已經很圓滿了,而且傳了幾千年,要好好學,不應該去學他的東西。你看老法師都指導我們,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都說盡了,那怎麼還自己要去讓別人去學自己的東西?連釋迦牟尼佛都強調佛佛道同,他沒有強調我的東西。孔子至聖,他也沒強調自己的東西,他說他述而不作,沒有自己的東西,信而好古。但是這些判斷都很重要,不然我們這個情感一起來,情生智隔,就不容易判斷了。


所以在菩提道上,我們是要轉識成智,不能用情識來學習,應該用理智。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是情感,還是當下這一念心是理智?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我還真想學,那就應該以依教奉行來留住善知識。甚至於都要以經教來反觀自己在這個因緣當中應該得到什麼啟示,而不是比方說師父上人現在不講經了,很多人就很傷心,師父怎麼不講了?很可能師父這個示現也都是在提醒我們弟子們,要早一點懂得去承擔。因為師父經教講得很好,我們這些弟子反正有師父講、反正有師父講,反而我們形成執著點了。所以善知識留也是為眾生,走也是為眾生;講也是為眾生,不講也是為眾生,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


就像佛陀涅盤也是慈悲,破我們的執著,不能覺得佛是一直常住,反正佛會住世很久,我明天再去聽,那明日復明日,這個緣可能就一拖再拖,就不會珍惜了。所以阿難尊者就是因為佛陀涅盤,他一下子震撼了,一下子把這個依賴放下,他就證阿羅漢。當然,這個迦葉尊者也很善巧,藉這個機會呵斥他,你沒有證阿羅漢果,沒有結集經藏的資格。所以他一來,那個依賴佛陀的緣沒有了,不然他心裏面可能還有一個念頭,「我的堂哥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有這些念頭它就是障礙,連這個都放下了,他證果了。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他是穿牆而入的。穿牆進去就不用門票了,不用檢查門票了,直接就已經證明他的功夫了。


所以我們學佛是學智能,對善知識也要能判斷,我們要選擇真正的善知識來依止。有機會也要提醒大眾對善知識的選擇,尤其善知識也是因緣所生。所以老法師是有中華傳統文化承傳的最後一代,他弟弟小他幾歲,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緣。老法師說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教育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教成君子不錯了,這個都是一個因緣的狀況。


所以成德在弘揚文化的過程,也有一些人,他們有時候會談,你給我一個地方,給我幾個學生,我三年、五年我可以教出多少人才。這個話成德不敢講,我最多能跟我們漢學院的同學說:成德可以陪你們兩年,陪伴他們跟老和尚學習。老子說: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我們修行人假如自己都沒有自知之明,那怎麼去知過、怎麼去改過?我們自己這些煩惱習氣都調伏不了,然後又覺得我可以把人才培養出來,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孟子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昭昭就是讓人明白覺悟了。他是以他的昭昭讓人昭昭,就是自覺然後才能覺他,正己能夠化人。「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煩惱還很多,然後就覺得我給大家講經教,講著講著他就能明白了。因為言教重要,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所以我們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我們要依眾靠眾,互相提醒,然後都依止明師一起來修學。縱使我們不能跟在老人家身邊,但是我們在切磋的時候,都是依止佛經、依止他老人家的教導,這樣就不會有偏頗了。那我們就珍惜跟老人家這段師生的緣分,老人家講了六十一年,非常圓滿,只要依教奉行,這一生決定有成就。而且成就的人已經很多了,聽老人家講經依教奉行的同修們往生的,成德就見了很多。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請回答1988》德善為何要和阿澤在一起,而不是正煥?
    小編來講一下他們三的故事,起初正煥和阿澤都喜歡德善,那時正煥都是暗戀,不敢表白,一直默默守護著德善,也傻到不知道德善喜歡他,在電視劇中經常一邊懟德善,一邊又默默守候著。就比如:德善說狗煥,女生覺得冷時候為什麼不脫衣服脫衣服,正煥說:"瘋了嗎,我為什麼那樣做?"叫德善大鼻妹。
  • 德善|不懂求根公式也不懂人生,可依舊有很多人默默地愛著你
    《請回答1988》人物故事篇——成德善天真,善良,沒心沒肺,學習差但人緣好,外號「特功隊」。有時候傻愣愣的,但很體貼父母,在家經常受姐姐的壓制,在朋友面前是被取樂的對象。她對每個人都很好,是父母朋友們眼中的開心果,是唯一願意接搞怪大叔正煥爸爸梗的人,是老師眼中值得信任最溫暖最樂於助人的學生。看似這樣沒心沒肺的德善,其實也會難過。
  • 請回答1988大結局,正八感動了所有的觀眾,崔澤只感動了成德善
    流淚的地方有很多,有德善的爸爸坐在臺階上跟德善道歉說「請原諒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寶拉因為運動被警署的人說要拘留,媽媽的腳趾流血了還在跟警署的人道歉,寶拉難過的背景音說「媽媽怎麼可以這麼沒有自尊呢,人真正強大,不是因為守護著自尊,是因為拋棄了自尊,所以媽媽很強大」;阿澤因為看見了正八錢夾裡的合照決定取消告白,給德善打電話說周六回不去了,掛了電話後開始委屈的掉眼淚
  • 《請回答1988》德善:寶藏女孩誰會不喜歡呢?
    火速挑選好自認為得體有加的服飾,小鳥依人的跟著善宇出去閒逛。因為有心儀的人,所以德善哪怕是冒著生命危險都要偷用姐姐的化妝品,有時可能是衣服。她鼓勵猶豫糾結的善宇勇敢表白,好死不死,善宇喜歡的是姐姐。痛徹心扉是真的,撕心裂肺也有些,世間女子千千萬萬,憑什麼是成寶拉呢?
  • 狗煥失去德善卻跟李惠利修成正果,《請回答1988》售後真良心
    他為了要和德善一起上學,早起一個小時在門口等她,卻要製造「今天真巧」的巧合。在行車顛簸的公車上,為了德善的安全死死地握住把手圈住德善。司機急剎車導致德善站不穩,眼看要倒下時,她下意識的抓住狗煥的襯衣。但為了德善的安全,狗煥穩穩站在她後面,自己的衣服卻被扯開。他會威脅德善,如果弄丟了洋酒,「就會弄死你」。
  • 終於明白德善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阿澤,而不是狗煥了
    前段時間還傳出要拍中國版的消息。今天來聊聊讓我們最虐心的德善、正煥、阿澤之間的關係。想來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都比較喜歡的德善和正煥這一對,堅持認為德善的老公就是正煥。不過,看到最後出現在德善面前的是阿澤(也可以說是阿澤一直都在德善身邊)。那麼我們現在再來回顧一下劇情吧!
  • 星雲大師:人要及時行善,做功德的四種方式,簡單易學
    佛家有講「福德」和「功德」,二者只有一字之差,可其中蘊藏的禪機奧義卻是天壤之別,也是眾多佛家弟子所不知的知識。所謂「功德」,多泛指內在的;而「福德」則是五欲六塵,是對外的。如梁武帝貪著名利,毅然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度人出家十幾萬人,縱使舉止為善,但發心不純,如達摩祖師所言那般:「只有福德,並無功德。」那真正的功德又是指什麼呢?
  • 「逼善」不成德 「積善」方為德
    「逼善」不成德 「積善」方為德 發表時間:2015-08-20   來源:貴州文明網一個社會充滿愛,這本身無論對捐助者和受助者都有非常大的精神作用。   筆者認為,慈善事業是一種高尚的精神自覺,愛心奉獻,是互助互濟,扶危濟困,使受助者感受到人間真情、社會溫暖,激發感恩良知,感召回報社會的情懷;使捐助者愛心充實、情感升華,增強奉獻社會的責任意識。
  • 福建寶林禪寺住持悟演法師赴德國舉辦佛教音樂會
    演出結束後,悟演法師、劉崢嶸與德國粉絲與工作人員合影(圖片來源:荊楚網)近一周來,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首府杜塞道夫市(Dusseldorf)颳起了一股中國文化旋風,來自福建省連江縣寶林禪寺住持悟演法師,在這座德國廣告、服裝和通訊業的重鎮,
  • 廣行法師2015年聞思講堂第一講《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升座講法大眾合掌恭敬聆聽妙法廣行法師為居士善信髮結緣品大眾合掌恭送法師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5年3月2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居士和義工們會聚北京福慧慈緣文化會館法師教大眾要恭敬提婆菩薩。提婆菩薩還提倡的三個論點:1)一切聖者中,佛陀第一;2)一切論典中,佛法第一;3)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分別講述了佛法僧三寶:第一、佛寶。佛、佛陀叫覺者,佛者覺也,這個覺是從因地到果地上的覺,因位上有六度萬行的功德,果位上有三身四智,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功德,所以佛被稱之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
  • 來!認識下佛教所說的魔 (成觀法師)
    來!認識下佛教所說的魔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臺北市人,1947年生。  二、障礙——障礙是指阻障他人所欲從事的善法、善事。多障的眾生如果想要進行某些上善好事,魔便會來加以阻撓。此處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修行、精進、解脫、悟道等。以靜坐習禪來說,當行者有種種善境界出現時,他便會來障礙,用盡一切內外因緣,使你心神不寧,以致無法繼續坐下去;或讓你對自己的目標起懷疑:我為什麼要打坐?盤腿這麼痛,何苦來哉?甚至於更進一步令你對打坐起恐懼感、乃至起毀謗之心。
  • 德才兼備與德不配位
    芸芸眾生都是介於「上知」與下愚「之間,他們的性習會隨著環境、教育等的不同而不同,「若習於善則為君子,若習於惡則為小人」,有人成為了君子,有人成了小人,關鍵在於後天道德的修煉。品德是否高尚,不是看他有沒有能力。千裡馬雖然善跑,但人們稱道它不是因為它善跑,而是它的德性。
  • 《請回答1988》正八終於對德善表白了!
    這部劇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共鳴,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沒有大風大浪,它講的就是我們的生活,裡面有每一個人的縮影,他讓我們看到年少的暗戀,看到父愛母愛,看到家庭碎事,遠親近鄰,就像我們平常的生活一樣,好像平靜的溪流,卻總能在情緒崩潰時刻掀起內心的波濤洶湧。劇中最虐心的當屬WULI正八的愛情了。
  • 《請回答1988》寶拉把德善拖上車,這強烈的求生欲亮了
    但是德善啊你還是鬥不過姐姐的,沒多久德善和媽媽就被姐姐強行拖上了汽車,小編真是要被寶拉逗笑了,這開了掛的技能真是分分鐘秒殺德善啊。這時候豹子夫人家裡做了蛋糕,豹子夫人叫正煥和正峰出來吃蛋糕,沒想到兩個人都在學習,豹子夫人非常開心,其實是豹子夫人沒發現正峰是在給電臺寫信呢,根本不是在學習。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五臺山也是佛經中有明確授記的地方。《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五《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故世界各地佛教徒不遠萬裡朝拜五臺山,希望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賜與智慧和福德,歷史上也有很多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現應化的記載。
  • 《請回答1988》:本可以和德善在一起的正煥是怎麼輸給阿澤的
    看前面幾集時估計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一直以為德善會和正八在一起,每集末尾和中年德善一起出鏡的應該是中年正八。但是彈幕上一直有人提前劇透,一遍遍重複德善是和阿澤結婚了。說實話還真是很少見所謂的第一男主戲份那麼少。前面七集,阿澤基本上就是活在大家的口中,不是在比賽就是在去比賽的途中。
  • 讀「《了凡四訓》謙德之效」,需要做到五個方面,才是謙善之人
    大家雖然知道,可有誰真正做到了呢?又有誰知道謙德的好處呢?一個品德修養很高的人是不會外顯的,他往往跟一般的人沒什麼兩樣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凡四訓》謙德之效的意義和好處。了凡其實在開篇便點明謙德之禮的重要性,所謂的「謙德」就是一種道德規範,是對人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
  • 盤點漫威5位至尊法師,鋼鐵俠、美國隊長成奇異博士了?
    史蒂芬·斯特蘭奇,這位雙手顫抖的至尊法師成了漫威電影宇宙最強大的英雄之一。在漫畫中,除了奇異博士和古一還有不少角色成為過至尊法師,鋼鐵俠、美國隊長就是其中之二。5、巫毒博士 巫毒博士原名傑裡科·德拉姆,傑裡科出生於貧困的海地,由親戚撫養長大,後成為知名的心理學博士。傑裡科回國後發現自己的雙胞胎哥哥生命垂危,之後他了解到,哥哥像奇異博士一樣繼承了巫毒法師這個延續了300年的稱號。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