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是做人的基本品質要求。大家雖然知道,可有誰真正做到了呢?又有誰知道謙德的好處呢?一個品德修養很高的人是不會外顯的,他往往跟一般的人沒什麼兩樣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凡四訓》謙德之效的意義和好處。
了凡其實在開篇便點明謙德之禮的重要性,所謂的「謙德」就是一種道德規範,是對人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才高不自舉,功高不自居,這既是在告誡位高權重之人,同時也是在告誡普通人都應該保持謙德,在與他人交往中保持謙讓,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謙德」雖然在《了凡四訓》中是最後一篇,卻是貫穿於「立命」「改過」「積善」的全過程,是「善」的根本。
《了凡四訓》謙德之效,原文: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這裡告訴我們,謙德不光是對人這種生命來說的,整個宇宙萬物都存在著謙德。所以,講謙德不是先從人來說的,是從整個宇宙來說的。天和地都是講的一種生命狀態,那麼天的謙德如何講,地的謙德如何將,如果說積善是專注於自我的修行,那麼,謙虛則是在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度。相信大家都比較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謹慎的人。
因為他們懂得一個人面對天地萬物,面對大眾是非常渺小的;越是修養高的人,越是對天地萬物、人民大眾充滿了一種敬畏、一種敬意,為人處事就會謙和下來,就不會趾高氣揚,把自己太當回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德就是謙虛、節儉之德。影響中國歷史五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最顯著的民族性格,謙和之美是一種高尚境界。
謙虛是開放心胸容納他人,尊重他人;是虛懷若谷的精益求精,不恥下問誠懇求教;不為私利,不突出自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成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說的說高尚的善行,就應該像水一樣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月滿則虧,月虧則益」月亮虧的時候,從初一到十五回逐漸圓滿來補足它。盈滿的時候,又回從十六到三十讓它逐漸虧欠,這就是說如果常常覺得自己不足,就會進步;如果心高意滿,就會失敗。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一旦自滿就即將走向失敗的邊緣,虧盈就是由盛而衰。
人類最大的勇氣,是謙虛低調,是勇於挑戰自己,敢於醜化自己。謙虛,禮讓,是一種待人接物的文明舉止,是一份為人處事的信任和尊重。風度、豁達,寬容、理解,是一個人發自人性骨子裡的魅力。懂得謙讓的人,定然是個虛懷若谷的人,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氣量。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人生之路,也會好走很多。反之,人生之路就不順,還會遇上挫折和坎坷。
總結及感悟
現代社會的發展迅猛而快速,大家都處於緊張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態之中,因為周圍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自身又不太注意加強個性品德修養,一旦遇到矛盾困難,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有可能突破自身已有的心理、道德、品行的底線,表現出與謙虛完全相反的言行,有時甚至讓人感到有些「突如其來」和「不可思議」。
由此可見,謙德對每個人來說非常重要,甚至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高度。謙虛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後天不斷地進行修養,同時也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作支撐。就如「《了凡四訓》謙德之效」告誡我們的那樣: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去做;兇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
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且都是謙虛的人,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得好:享百金財富必是百金人物,享千金財富必是千金人物,厚德方能承載。我們修養謙虛的品德,就要做到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招搖;從全局中看到欠缺,從和氣中透出低調,使自己做一個真正謙虛的人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努力:
一、要擺正位置,認清自己。
認清別人容易認清自己難,謙虛的人卻能夠辯證地認識自己,最起碼對自己的評價比較客觀實在,對於自己的缺點、弱點和不足,聽得進領導和同志的批評意見,能夠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加以改正。
二、要寬以待人,和睦關係。
社會生活中與人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與不同類型、性格的人打交道,就應該與人為善,講謙讓,講寬容,要胸懷大度,主動與朋友同事和睦相處,能夠恕人責已,有海納百川的雅量。
三、要虛心好學,知性明禮。
想要做到謙虛謹慎,那就要虛心好學,廣採並蓄,學有專長,用知識來涵養心靈、修身養性、知法明理、提升境界。在與社會和他人的交往中講文明、懂禮貌、守規矩,不能急功近利、膽大妄為、目無法紀。
四、要高調做事,淡泊名利。
事業是我們實現人生目標與價值的基石,應該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很重,財迷心竅,官癮十足,甚至不擇手段,結果得罪了他人,孤立了自己,值得我們引以為戒,防止重蹈覆轍。
五、要慎終追遠,謹言慎行。
不要忘記前輩、尊長的教誨,不忘初心,努力奮鬥,明白為人處世和做事的真諦,做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如果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果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為大家分享其他書籍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