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3 07:40 | 人民日報 | 陳思炳
魯迅一生謙虛謹慎。劉半農曾提議他參評諾貝爾獎,他卻說自己不配,「還欠努力」;人們推崇他的作品,他卻認為那只是「時時隨風而逝」的「許多小小的想頭和言語」;他不寫自傳,也不熱心於別人為他作傳,因為他覺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開胸懷和讀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會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貶抑與反思中,他的形象卻偉岸起來。
託爾斯泰曾說: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計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觀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確大多如此。牛頓曾建立起一座宏偉的經典力學大廈,但他並不因此自矜,反而將成就歸因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楊絳是著名學者、作家,但她在《楊絳全集》的自序中,謙稱「我不是專業作家;文集裡的全部作品都是隨遇而作。我只是一個業餘作者」。才能突出卻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謙中矢志提升自我,這也許正是其人生分數值不斷增大的內在原因。
「器虛則受,實則不受」。謙遜之人往往能認識到自身不足,樂於接受新思想新知識。驕矜之人則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覺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績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對於「牆角的花」來說,「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現實中有一些人,發了幾篇文就自稱「著名作家」,演了幾場戲就自詡「明星演員」,於是開始好面子、擺架子,在自誇自滿自負中逐漸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標榜著「公僕」身份的人,如果也對自己有著不切實際的認知,甚至通過各種手段,為自己罩上「優秀」的外衣,其負面影響只會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別人看得很低,最終只會在華麗包裝、自吹自擂中把分母無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數值愈變愈小,甚至成為他人眼中「輕於鴻毛」的人。
自謙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總在中南海》一書中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一天,彭德懷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寫他「像長者對子弟講話」,坐立不安,於是給他寫信道:「我是一個很渺小的人,把我寫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曾面對女兒的疑問:「爸爸,你是拿口鎮最大的人嗎?」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因為爸爸是為全鎮人服務的。」視自己為「渺小的人」,體現了純樸謙遜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識。事實證明,誰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誰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有人說,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無論取得何種的成績,倘若能始終守之以讓、守之以法、守之以謙,一個人才能為自己的成長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成就更有價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原標題《守之以謙,行之以實》,原作者陳思炳。編輯 錢振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