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2020-12-06 每天讀詩詞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在《了凡四訓》中說過:「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如果真正能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或許我們才會了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積德行善。「德」分兩種,即:陰德與陽善,一是指做好事被人知道,二是指不被人知。「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所以我們要積的德,就是陰德,那麼如果我們想要積德到底應該行什麼「善」呢?我們可以多做下面這3種事情,做了自然是福報多多。

一、幫助他人

首先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多多幫助他人,而且不求回報,這個他人可以是我們認識的人,也可以是我們不認識的人。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抱有怎樣的功利心,不是想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這樣我們才可以收穫最大的福報。比如說幫助迷路的老人,給孕婦讓座,這樣的行為都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

這點在歷史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典故,孫權的祖父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瓜農,可是他卻非常樂於幫助他人。路過的行人如果口渴,他都會慷慨的贈送西瓜給路人吃,他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在積德的,而他的後世祖孫果然受到了他應得的庇護,到了孫權這裡已然建國稱帝。

二、慎獨

這是出自儒家的一個概念,它是在告訴人們,不管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都要管控好自己的內心,能夠做到謹言慎行,遵守各種各樣的道德規範。不要因為身邊沒有人監督自己,就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比如說手裡有垃圾時,因為見到路旁沒有人,於是就將垃圾隨手扔在地上,這種事雖然不是什麼大事,可是做多了卻會有損自己的福報。

不要總是以為自己一人做了壞事就沒有人看到,因為長此以往內心也會被侵蝕,慢慢養成不好的習慣,內心世界的潔淨也被汙濁。所以說如果想要基因的,就要約束自身行為,無論是在人前還是人後,都要做到表裡如一。

三、教育子女

看似這與積德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要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為人父母,如果能夠好好的教育自己的子女,那麼其實這也是一種積德的,同樣也可以造福我們後代子孫。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好好的教育子女,那么子女自然會染上各種惡習,這是在放縱作惡,但倘若好好管教,子女言行規範,道德良好,何嘗不是在積德呢?

要知道這樣的行為其實是發自於內心的,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意識到自己應該這樣做,而不是為了好處才去做這樣的事情,大家覺得還有什麼積德的行為呢?

相關焦點

  • 行善未必都能積陰德,這麼做只是在積陽善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和積不善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指積累善行和惡行,說白了就是指做好事和做壞事。但對於什麼是餘慶和餘殃,許多人卻不大理解。餘慶,指福澤後世子孫;餘殃,指殃及後世子孫。
  • 我們常說的「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易經終於給出答案
    《易經》的坤卦文言中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凡是積德行善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澤福,會有很多慶賀的事情;而多行不善,做惡事的人家,給子孫帶來的是惡果,是災難。佛家也有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兩句話都告誡人們,積德行善是人生要做的頭等大事,來不得半點疏忽,要想有福報,好運連連。而我們常說的善,其實是三種,只有理解透徹,才真正體會到易經坤卦的真意。一 心要善心是思想,是念頭,一切福禍都從心而來。
  • 慈悲體道心 慈善顯道行 |道教 慈悲 濟世 利民 行善 積德_鳳凰佛教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教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還包括「不爭」、「無私」、「忘我」、「忠信」、「寬容」、「知足」、「節儉」等諸多方面。《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把慈愛精神放在三寶之首。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尤其是多做一些善行,經常做善事積了「善德」的人,通常會有4種表現,您可以參照比較一下:第一種表現:寵辱不驚經常做善事的人,反而內心堅定不容易被人所影響,頗有一番「看破紅塵」、「不問世俗」的感覺
  • 中國人常說積德要積陰德,那什麼是「陰德」?
    中國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這「陰功」指的就是「陰德的功勞」那麼我們嘗嘗掛在口頭的「陰德」到底是什麼呢?有了陰德,必定就有陽德,這是我們的陰陽文化,那麼陰德和陽德又有什麼不同呢?所謂「德」,就是「善」既然是善,就有真假的區別。也就是我們說的真善和偽善。也有大小的區別,所以我們有毋以善小而不為的警句。當然最高深的,最高境界的,是有陰陽的區別。何為陰,何為陽。
  • 何為陽善,何為行善積德,何為陰善
    古聖先賢都叫我們要積陰德,什麼是陰德?『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都讚嘆你--讚嘆就是福報。政府表揚,送個匾額給你掛著(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報都報掉了!
  • 積「陰德」的10件事,若是做了3件以上,就要恭喜你了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陽德是有漏之德,陰德是無漏之德。要想多積陰德,可以去做這十件事。《金剛經》上說:「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之事,做了有德之事,又不被人知道,就能積累陰德,惠及子孫。◆第一、不殺生。
  • 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值得一看)
    文/飛魚《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活一世,缺什麼都不能缺德,人若無德,必會遭殃。人有多大德,必有多大福。人們常說,自求多福。意思就是自己的福氣,自己修。有沒有福氣,其實都是靠平日裡的行為舉止。
  • 《了凡四訓》之四:謙德之效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
  • 佛教:什麼是陰德?怎樣積陰德?
    什麼叫陰德?《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中說道: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命。就是說我們做了好事,若懷著讓別人知道、讓別人稱讚的發心,雖然也利益了他人,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利益了自己,這種行善有福德,而無功德。
  • 佛說:人的福報都是有定數的!(必讀)
    聰明智慧的人懂得惜福和培福,就像「開源節流」一樣,不浪費福報,而且通過各種途徑為自己修福。很多人喜歡到寺院,到佛菩薩寶像前求福,希望能得佛菩薩加持,賜予財富福報,但其實天上不會掉餡餅,福報是求不來的。福報是靠個人行善積德修來的,我們所做下的每一件善事,存下的每一分好心,最終其實都是成就了我們自己。
  • 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佛家講:「種善因,得善果」。很多人以為是封建迷信,其實不然,自然科學講平衡,質量守恆、能量守恆;講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社會學講有付出必有回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天地浩大,冥冥之中因果就在其中,左右著我們的人生。
  • 為何古人說福報是有定數的,看懂這4句話,福報能自然長久
    古人云:「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實,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悄然改變著你的軌跡。一個人的品德、性格、言行等都對他的人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你種下了什麼,也將收穫什麼。人生坎坷,萬萬不可隨心而行,以免造成大禍。
  • 佛教中所說的「積陰德」,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陽善?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即為陰德。陽善可以享受世人的讚嘆,但是如果名不副實,那就不是福而是禍了。積陰德的人自有天道正義護佑。陰德的福報要遠超陽善,是陽善還是陰德,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這個世界上不缺善良的人,我們在網絡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故意打著慈善的旗號行著所謂的善事,但有許多經不起推敲。
  • 佛說:不管是什麼,都不要怕,不要躲,不要慌,該來的都在路上
    作者:醉紅塵在人們的傳統認識裡,還有約定成俗的思想定式裡,普遍認為好人是必有好報的。而且從很小的時候,家裡的長輩們也在不斷教育我,要多做好事,保持善良,從此在我稚嫩的心靈裡便種下了一顆善的種子。當你看到惡人做壞事,或者是惡人對你做壞事,其實是對你的考驗,磨練你的心性,助你成長,他們恰恰是損了自己的福報,結果成全了你的福報。但是,對於惡人的傷害,也要守好自己的底線,不能讓惡人對你的傷害,變本加厲,以致危及人身安全。你恰如其分地抵制和回擊,是制止迫害,讓惡人停止罪惡,也是對惡人的救贖,也是對自己的精進。這就像人們所常說的那句話: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
  • 人類圖|智慧|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
    「說的準」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就像有人說「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但是不幸的家庭都是那麼相似」。同時,坊間也有另一個說法,「修道人的命是算不準的」。就是當一個人了解了自己的設計,走向自我覺察的道路之後,命運是算不準的。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闡述的就是佛家的因果之道,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許多人會發現,生活中許多好人並沒有善報,許多壞人也並沒有惡報,認為這些言論只不過是勸誡眾人要積極向善的雞湯而已。曾經我也抱著這種想法,但是有一次與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僧交流時,他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