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積德一定要多積陰德,陽德是有漏之德,陰德是無漏之德。要想多積陰德,可以去做這十件事。
《金剛經》上說:「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之事,做了有德之事,又不被人知道,就能積累陰德,惠及子孫。
◆第一、不殺生。
不殺生跟儒家所講的「仁」意思相同。仁是會意字,是兩個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的意思。
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
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不殺生是中國大乘佛教中五戒之一,其所說不殺生,是指不殺「有情眾生」。所謂有情眾生,實質是指「有靈魂的眾生」,表現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類和思想感情。
植物屬於無情眾生(地水火風也是無情),所以不在佛教所說的「不殺生」範圍內。
不殺生是為了:
不讓有靈魂的眾生,因為身體的損毀而感到痛苦,同時避免這些靈魂,因為痛苦而生怨恨,前來報仇。
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令自己更容易平靜,更容易契合修行。
佛家認為,諸罪業中,殺業最重。殺生是最損陰德的行為,只有不殺生,才能積陰德。
孟子說過:「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在佛家看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的生命都是最寶貴的,我們如果能減少殺業,自然就能增長福報。
◆第二、不偷盜。
《大智度論》講:不與取者。知他物生盜心。取物去離本處物屬我。是名盜。
大意為所謂偷盜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財物,卻起了偷盜的心,並且實施,移動使其離開原來的地方,並歸為己有,滿足了這幾個條件就稱為偷盜。
佛家認為,世間之事,皆有因果,偷盜的行為是違背因果的,偷盜的人,總想佔便宜,不種善因,卻想得到善果,最終的結果,只會惡有惡報。如果一個人不偷盜,就可以得到富貴和自在的善果。
◆第三、不邪淫。
生而為人,存在有欲望是很正常的,而禁慾和縱慾才是不正常的,因此,如果禁慾並產生了高人一等或者有什麼特別的好處之類的優越感,那麼,禁慾也和縱慾一樣,都會導致心靈的天平失衡,從而產生業障。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善知識的本身並非只針對食慾或性慾,善知識針對的是人身的一切欲望,既不可以縱慾,因為那意味著讓欲望操縱了人心,當然也不可以絕對禁慾,因為那否定了人的身體的正常需求,說到底,任何欲望都不能過度。
佛家一直反覆強調的持「不邪淫」戒,事實上,並不是禁慾,而是有另外的兩個內容,一是禁止發生不正當的性行為,二是防止過度,不僅是性行為過度,其它的欲望也同樣不能過度,這才是持「不邪淫」戒的本義。
因為所謂的「淫」這個字,強調的就是過度之意。
所謂的持「不邪淫」的本義,並非禁慾,而是以上強調的兩個內容,只是真懂的人不多,也就是說,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已經誤解了持「不邪淫」的本義。
邪淫是最損陰德的行為,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如果我們能夠不去邪淫,就可以種下善因,收穫善果。
◆第四、不說妄語。
不妄語,即不可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
《正法念處經》中有云:若人妄語說,口中有毒蛇。人若是經常說一些顛倒語、妄語,就像從口裡湧出毒蛇,隨時傳染給接觸的人,最後蔓延整個身體,其毒不斷擴散。所以我們講話一定要誠信無有欺瞞,不去顛倒是非。
不妄語的功德: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
妄語就是虛妄不實的言語,如果你經常說不實的話,就會損耗自己的福報,如果你不說妄語,自然就能積累陰德。
◆第五、不說是非。
《正法念處經》中有云:何人兩舌說,善人所不贊。說的是看到有人說挑撥離間的語言,真正善良的人是不會去讚嘆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有人的地方,難免都會出現紛爭,總有人刻意去挑撥關係,傳播各種紛紛擾擾的流言蜚語,甚至還有人去附和傳播,這是不可取的。
做人一定要真實不虛,不可在其他人面前搬弄是非,製造矛盾。
搬弄是非的話會損耗福報,我們要想積陰德,就要學會以退為進,只要不去損福,就是在積福,只要能不說是非,自然功德無量。
◆第六、不惡語傷人。
《正法念處經》中有云:若人惡口說,彼人舌如毒。說的就是人們平時講的粗口粗語,包括取外號、責罵、詆毀、挖苦、恐嚇他人,這是不可取的。真正有修為的大德,不管是說話、走路,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謹言慎行,小心翼翼。
包括很多修行人也是不愛說話,閉關修行者更是長期禁語。凡事言多必失,只有常發善心,才能口吐蓮花。
古人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要想積陰德,一定要少說髒話,不要罵人、不說傷人的話。佛經上說:「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
◆第七、不說綺語。
《阿毘曇心論經》中有云:不善語、無益語、非法語,是名綺語。綺語就是不接近解脫的無稽之談。
很多人每天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可在這些聲音中卻很少有真正具有解脫價值的。生命太短暫了,解脫是如此重要,斷除各種無意義的散亂的語言,儘量多講一些與解脫與成就有關的話語,慢慢的就會發現我們所講的話變成了有意義的真實語。
綺語就是花言巧語,經常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經常說綺語,會損耗自己的福報。《吉祥經》云: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要想積陰德,一定要多說利益他人的話。
◆第八、少貪。
「一念貪慾一念嗔,念念迷惑慾海深,口善心惡害自己,應知從前用錯心。」一位老僧的禪詩有人生大智慧,人生的迷惑和痛苦,就來自於想擁有卻不珍惜,已得到還不滿足。
世上的禍患大多都是貪婪所致,越是年華老去,欲望越應該節制。
俗話說:「酒是斷腸毒藥,色是惹禍根苗。」徵服自己的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節制自己的貪婪私慾,正是一個人福氣的開端。年輕時懂得自律,事業會給你回報;老年時懂得自律,健康會給你回報!
要想積累陰德,一定要減少貪念,佛經上說:「能舍施者,可得富貴。」貪心越重,損福越重,越貪的人越貧窮,只有學會少欲知足,才能收穫幸福、快樂的善果。
◆第九、少生氣。
人,無非是活一個精氣神。精,即精神,信仰。精神抖擻,表現出來的是充沛的活力。氣,即舉動,表現為狀態的振作,有氣勢,是一種不屈的氣質。
神,即精力凝聚,表現出機靈,有旺盛的精力,飽滿的精神,奇妙的能力。人生五味俱全,無奈是酸味,快樂是甜味,痛楚是苦味刺激是辣味,踏實是鹹味。
哪個人生活都有起落,日子都有晴雨霜雪。要以微笑的心態,豁達的大度,包容的情懷,超凡的忍耐,提得起,放得下,不生閒氣。活出自己的精氣神,享受塵世的甜蜜與陽光!
人除了生死,其餘都是小事。一定想開點兒,看遠點兒,簡單點兒,糊塗點兒,開心快樂,快樂健康的活。少生氣,高瞻遠矚的人!定會遠離世間的一切煩惱,無憂無慮,快樂一生一世!
佛家常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生氣是最損陰德的行為,要想積陰德,一定要學會少生氣,想要少生氣,一定要學會忍,古人說:忍字頭上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第十、信因果。
因果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不可急求果報。種一棵花,從種子到開花最少也要幾個月;可是我們對於因果,卻往往期望立竿見影。
沒有耐心的人,等不到花開;急求果報的人,難以信解真正的因果。
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佛家講因果絕非為了讓我們「認命」,而是讓我們可以正確的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只要好好照著因果的原則去行為,就能夠主導自己的生命。
世間最積陰德的一件事,就是相信因果,相信因果的人有智慧、不愚痴,能夠分辨善惡。佛家認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只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要多種善因,自然收穫善果。只要經常去做這十件事,就會功德無量。
◆結語
朋友們,常積「陰德」的10件事,若是做了3件以上,就要恭喜你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感恩閱讀與分享。
什麼是善知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善知識。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世人都喜歡金錢,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去除自己的貪心,還能因此收穫布施帶來的善果。
經常讚賞、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