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行善分為陽善和陰德。並且特別重視積累陰德。不看重當下名和利,更著重為子孫後代長遠著想。
明代《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明確區分了陽善和陰德。
何謂陽善呢?做善事讓人知道,謂陽善。陽善享世名。比如高調捐款、捐物做慈善,捐款名錄榜上有名,大家讚譽。拾金不昧交給警察和資助贍養孤寡老人等善行被電視、報紙報導,家喻戶曉,享有很高的名聲。
這種大家知道的善行不僅自己享有好名聲,還能激勵和帶動很多人投身慈善事業,帶動的人越多善行功德越大。當下行善,現世當下就能受果報。
陽善也有不好的一面。陽善裡面夾雜著名和利,名利容易激起人的貪慾,衝昏人的頭腦。從而利令智昏做出許多惡行來,反而帶來災禍。所以陽善不能太追求。
當善行的利他功德大於自己獲得的名利收益時,陽善性質上還是善,行善人會得到善報。當善行的利他功德等於自己的名利收益時,陽善已經善惡參半,實質上不能稱為善行了!做的事類似於等價交易,已經談不上功德了。並且,行善人一不小心很容易從名聲中獲得超額的個人利益,超過自己陽善的功德,就屬於索取了。
當一個人從善行中獲得的名聲和利益遠大於他行善的功德時,他就會名不副實。古人言:「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樣下去就會遭受災禍報應。
因為你做善事利益他人,從而受到大家讚譽,獲得好名聲。同理,也會因為你做偽善,假借行善之名而為自己圖謀獲利,必將被大家批評、詛咒和拋棄。你獲得的不法利益必將被追繳,你的人格和形象在人民心中破了產。在社會上落下個臭名遠揚,做事和生活舉步維艱,成了貪圖名利、假行善真作惡的受害者,遭到了災禍。
古人為什麼不鼓勵陽善,而特別重視積陰德呢?就是因為古人看透了背後的因果規律。
何謂陰德?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上天報答之。為善而不讓人知道,是真
不圖名、不圖利,只是憑良心、道德尊則去做。那是真心行善。真心可以感動天地。
古人的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行為就是積陰德。
功成不居,不稱揚自己的善行,不宣揚他人的過失都是積陰德。
見人危急,勇於搭救,不留名、不要利是積陰德。
居家孝敬父母,在外不給父母和老人長輩添亂、不闖禍是積陰德。
見到他人不幸,心生憐憫,願他轉禍得福是積陰德。
見到他人獲得成果和取得成功,心生祝福,願他更好是積陰德。
列舉兩個當代著名的例子。
遼寧的「當代雷鋒「」郭明義,幾十年不計報酬地做好事、行善事,有很多事情儘管不大,但是可貴在真心去做、長時間在做,已經成了習慣。後來被曝光,聞名全國。儘管他享了世名,得到了許多福德。他的善行仍然是積陰德。後世還會受善報,他的子孫也會受善報。
湖北省來鳳縣退伍軍人張富清,隱藏功名達六十餘年。退伍後主動到最貧窮、最艱苦的地方工作,多年來不改艱苦樸素本色。不搞特殊、不提功勞、默默貢獻。積累的陰德如此之大、如此之厚。不僅感動中國,獲得了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而且相信張福清老英雄的後人必將獲得天賜的福報。
古人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行善事不會落空,因果不虛,會使你以後受善報。還會使你的子孫得福受恩。如果隱秘的作惡事、壞陰德,即便當下一時僥倖躲過,惡報也會跟隨你到下一世,還會災殃你的子孫,受災禍還債。
北宋《司馬溫公家訓》云:積金以留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留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計。古人的智慧是長遠的大智慧。
歷史上許多延續長久的家族,祖宗留下的家訓,多是告誡子孫後代多積陰德、行善事。只重視物質財富的家族,富不過三代,便衰敗消失了。孔子恩德廣大,萬世師表,後代延續兩千多年不衰。宋代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生前積功累德,後世幾百年旺盛。
行善積德,就是創造善因善緣,為了以後子孫長遠計。行陽善,得世名功利;積陰德,得善報於長遠。
路兵
2020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