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2021-01-09 鬼谷子文武雙修館

佛家講:「種善因,得善果」。很多人以為是封建迷信,其實不然,自然科學講平衡,質量守恆、能量守恆;講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社會學講有付出必有回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天地浩大,冥冥之中因果就在其中,左右著我們的人生。

據說,有一個人在公司被老闆批評了,怒氣衝衝地回到家,心裡十分窩火。於是,就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兒子臭罵了一頓;兒子心裡不舒服,就狠狠地踢了身邊的貓一腳;貓逃到馬路上,正好一輛卡車經過,司機緊急避讓,把正在路邊行走的老闆撞傷了;老闆受傷後,心情更糟糕,想起公司今天的事情,索性把這個人給開除了。整個事件的發展,雖說有些蹊蹺,但無處不在,常常發生,這便是因果。種下惡的因,到頭來得到惡的果;種下善的因,終將得到善的果。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善意,不是高聲的叫囂,不是聚光燈下的自我標榜,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光輝,是一種無言的力量。」天道酬善,你若種下善良的種子,一定會有善的回報。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次戰鬥中,一位連長看見一名戰士的身旁落下一顆手榴彈,而這位戰土自己卻毫無察覺。連長出於本能,撲了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把戰士壓在身下。隨後一聲巨響,連長抬起頭一看,被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就在他自己剛剛的位置上,一顆手榴彈炸出了一個大坑,而扔在那位戰士身旁的那顆手榴彈,不知什麼原因,敵人扔過來時竟然沒有擰開蓋子,從而沒有爆炸。這位連長怎麼也沒料到,自己一個無意識的舉動,救士兵的同時,恰恰救了自己的性命。

俗話說:幫人者終幫己。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現在幫助了別人,在將來的某個時候,當我們最需要別人幫助時,別人反過來幫助了我們。「人為善,福雖不至,禍已遠離。」你的善良,總會在不經意間,幫你度過難關,讓你化險為夷。

俗話說:命由己造。人的好運,靠自己修來的。一個人的福氣:40%來自於祖上行善積德,60%來源於自己善良的心。一個人最好的風水,莫過於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佛說:「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人若善念,天必佑之!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願你我都能時刻心懷善意,願善良的種子結出幸福美好的果實。

相關焦點

  • 心是一塊田,靠自己去播種,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心是一塊田,靠自己去播種,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人活著不是靠身體
  • 媒體評「成都路怒、別車」事件:種惡因得惡果
    在人們爭論「打得好」還是「不該打」的時候,事實上已經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又經歷了一次文明觀念的整合。  這兩天有車沒車的,都在討論「女司機變道被打」事件。  首先,我要對那位被暴打的女司機表示同情,被打成這樣實在不幸;然後,要對她的好運氣感到慶幸,幸虧她變道、別車沒有引發交通事故,既沒有讓後車發生車禍,也沒有殃及無辜路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 學佛: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感悟
    佛弟子在日常修習佛道的過程中都會經常聽到或在經書上看到「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這句話。深研下去覺得挺有意思,亦很具深意。它道出了大智慧的菩薩和愚痴的凡夫在處理因果問題上的巨大差別。如能參透其中意義,那麼對學佛之人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和修道都大有脾益。
  •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一個人對別人的態度,首先反映出的就是自己的內心,而你付出什麼樣的因,也必將得到什麼樣的果。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01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一個朋友吐槽說,她自己掏心掏肺地對待娘家人,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好,對哥嫂侄子侄女都一樣好,但是卻被人懷疑她別有用心,嫂子說她想分家產,甚至因此辱罵父母。
  • 善因方得善果、厚道才得厚報:因果——宇宙最根本定律
    佛家「菩薩畏因,凡夫未果」的理論就是對因果論的深刻論述。果必然從因來,想要或不想要怎樣的果,必須從因上著手,或積或斷。智者懂得修善因,而不求果,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積德的真諦不過就是積善因。凡夫不修善因卻求善果,註定是虛妄一場、徒勞無功,任你求神拜佛、一擲千金,不可能達到的。能看清這點,靠的是智慧;怎樣去做,也是區分智者和愚人的分界點。
  • 善待自己與你身邊的人,別再種下惡因
    這是人性之惡,甚至是人性之卑鄙。打擊,挖苦,使絆子,瞧不起,嘲笑,冷漠,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欺上瞞下,甚至是故意害人,比比皆是的。因果循環,從來不爽,你起惡因,得惡果,我亦起惡因,我亦得惡果,惡因惡果,反反覆覆,循環不止,冷了人心,涼了情誼。所以,有些人真的很彷徨,心理健康問題隨之出現,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人還少麼?
  • 虛雲禪師:古今聖賢不昧因果 既種惡因必感惡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曾種惡因,必感惡果。(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餘了。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 民間故事:惡因得惡果
    小林眯著眼睛向劉金指的方向去看,但是他前些日因偷看鄰家寡婦入浴眼睛長了針眼,視線模糊,只看到了一個模糊人的形卻看不清臉。劉金與小林打賭道:「平日裡你不是天天吹噓你自己通曉異術神通廣大嗎,若你能讓這女子自己解開衣襟讓我一飽眼睛的話,我們今天就請你吃飯喝花酒」說完,幾個對視一眼都哈哈大笑起來。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善人者,人亦善之。
  • 媳婦跑了他揍親媽,種惡因得惡果,你的不孝長在了孩子心裡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傳統,孝文化源遠流長,乃是我們的立家之本01前幾天,附近發生了一件事兒,三十四歲的男子楊樹,把自己的親媽打了一頓,原因簡直是讓人匪夷所思,一時傳得沸沸揚揚。就拿楊樹來說,如果不是親媽的不孝,他不會每次都因這個原因而被分手,如果不是親媽的所作所為,給他做了榜樣,他也不至於敢拿親媽下手。痛毆親媽,還以為自己做得對,因為他媽媽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不覺得他親媽再不對,也不是他可以下手打的人?實際上,他如此做,跟他的親媽,又有什麼兩樣?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機理和兩個典型案例
    在往昔,西方人士尊崇基督教,至少還畏懼上帝而知善惡,現在基督教對於西方社會,尤其是新一代青年已經失去了道德約束力,而刑法又太寬,難怪西歐社會犯罪率越來越高了。假如世界人士也如中國佛教徒一般普遍認識因果律,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世界就平靜得多。也許就不會有黎巴嫩境內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互相仇殺了!
  • 我們常說的「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易經終於給出答案
    《易經》的坤卦文言中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凡是積德行善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澤福,會有很多慶賀的事情;而多行不善,做惡事的人家,給子孫帶來的是惡果,是災難。佛家也有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兩句話都告誡人們,積德行善是人生要做的頭等大事,來不得半點疏忽,要想有福報,好運連連。而我們常說的善,其實是三種,只有理解透徹,才真正體會到易經坤卦的真意。一 心要善心是思想,是念頭,一切福禍都從心而來。
  • 《惡果2》有因必有果
    《惡果2》有因必有果 前言筆者之前玩過一款名叫《誰才是兇手》的遊戲,扮演警探來找出兇手的遊戲相信大部分人都玩過吧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只是一種說法,歐美科學家發現其科學依據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家都聽說過這句話,而且仿佛也能找出現實中的一些實證,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相信這句話,很多利己主義者往往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認為算計和欺騙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從而去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但這樣的人往往會失去更多,最後的結果還是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