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感悟

2020-12-06 學佛了煩

佛弟子在日常修習佛道的過程中都會經常聽到或在經書上看到「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這句話。深研下去覺得挺有意思,亦很具深意。它道出了大智慧的菩薩和愚痴的凡夫在處理因果問題上的巨大差別。如能參透其中意義,那麼對學佛之人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和修道都大有脾益。

「菩薩」,佛教的解釋為「覺有情」,在佛教裡是有大智慧的修行者。他除了自身修行悟道外,還懷著大慈悲心去救渡眾生,做到了真正的「自利利他。」

「菩薩畏因」意思是具大智慧的菩薩,因為明白惡因與惡果、善因與善果的內在關係。亦出於敬畏、害怕種下惡因。所以在「利他」的過程中懂得運用智慧去觀照眾生的因緣果報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同時又使自己不落惡因,常受善果。

我們在日常修道之中,千萬不要好為人師,未悟謂悟,沒有觀照事物與眾生之間因果關係的智慧,就胡亂指點世人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會很容易落下因果的。到時候自己種下惡因還自罷了,如果連累別人也種下惡因。那麼罪過就大了。正所謂:「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傅入地獄,徒弟往裡拱。」修道之人不可不防啊!

「凡夫畏果」意思是說世俗凡夫因沒有觀照因果的智慧。往往把事情做下了,可能種下惡因還不知道,到惡果來報之時才感覺害怕。所以我們在做事之前應切底、周詳的考慮後果,切豈一時頭腦發熱、衝動就去做了。豈不知因果是如影隨形,惡果降臨時就悔之晚已。我們身邊很多人天天還在上演這種劇情呢!

世人都知有「因果報應」,但要如何才能規避惡因惡果呢?想必並非每個人都會意識到,其實只有運用智慧去分析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關聯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輩學佛之人只要奉行佛陀的教法,勤學精進。定能學有所得。打開智慧大門!

注:本文為未學的個人淺悟,望諸位師兄、大能幫忙去其糟粕,交流指正為盼!

相關焦點

  • 學佛人面對現前瘟疫應有的態度
    我們學佛的人,現在在這個時代,眾生迷惑顛倒,苦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電視新聞裡常常看到,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怎麼形成的?世間人不知道,以為這都是天災,天然災害,人無能為力。其實他的看法完全錯了,所有一切的果報是業力感招的。
  • 虛雲禪師:古今聖賢不昧因果 既種惡因必感惡果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曾種惡因,必感惡果。(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詮,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餘了。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學佛還會遭橫死?印光大師說,是因為這個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淺談因果在臺灣,有一位名叫西蓮的學佛居士,他的父親就是常年學佛的在家弟子。其父每天都會堅持上早晚課,從不間斷。之後老人學佛的心就開始退轉,再也不登山拜觀音了。西蓮居士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自己的父親如此虔誠拜佛學佛,卻還會有此事情發生呢?後來她讀了《印光法師文鈔》後才豁然開朗。
  • 學佛必知的8個因果定律!
    誰學佛以後,都想改脾氣,為什麼改起來那麼難,甚至繼續挑丈夫或妻子的毛病,想管對方,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還在辯論,總是生不起恭敬心,這一般都是不深信因果造成的,這個因果要是信好了,就能夠改脾氣,認帳認命。因為佛法是以因果為基礎的。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這個就非常好理解了,自己並沒有造下種樹的善因,但同樣也享受了這個乘涼的果報,這是前人造的因承負下來的。有的烈士家庭,先人成為了烈士,子女上學、參軍、考試和就業等都會受到優待,定期還有相應的補貼。但該子女並未對國家和社會做任何功善之事,怎麼會有如此多的福利果報回饋呢?這些其實都是先人造的善因,最終承負到了子女身上。
  • 佛教:一切果,是由這五個因引發的
    自作自受: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所以我們如今在身心、環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報,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他們往往背道而馳,想求得安樂卻未曾種下樂因,想遠離痛苦卻處處製造苦因,如是而行怎麼能離苦得樂呢?其實苦樂的根源只在我們的心、我們所造的業。因微果著:《集法句》云:「雖作微小惡,後世感大怖,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由此我們應知微細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將會出生廣大的苦樂。
  • 學佛經歷第七篇,修地藏法門參加地藏七,刻骨銘心的經歷和感受
    大家好,我是大愚,今天繼續與大家聊聊我的學佛經歷。學佛之後,明白一些佛理以後,每當想起以往所做惡業,就讓我痛心疾首,難以釋懷。總想找個機會,找個方法好好懺悔,後來就有緣遇到地藏七的地藏法門,還參加了多次地藏七。現在我把其中一次打地藏七的情況,與大家分享,共同交流和學習。
  • 拜佛為何要「上供」,花果燈香的含義,你都知道嗎?
    佛經中對於供養花果香燈的功德各有表述,如果歸結起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理。供品起到了表法的作用,釋迦牟尼佛是「人天師」,供品相當於「老師」釋迦牟尼佛手中的教鞭,用來教育警醒世人。花代表因。佛門講因緣觀,談因果論,所謂花開見果,沒有開花的因,當然也不會結果。佛前擺放的鮮花,是提醒佛弟子修一切善法,多種善因,未來才有成佛的果。何為成佛的因呢?
  • 學佛,無所畏怖!
    彼時的溼婆大神正因喪妻之痛而出家修行,不願料理俗物。7歲的鳩摩羅三箭大退阿修羅王,成為傳說中的戰神。鳩摩羅山正是信眾以鳩摩羅命名的山脈,極為恐怖險峻。凡摩揭陀國之男女,以鳩摩羅鬼神之名恐嚇,就能嚇得他們不敢吱聲。因此,鳩摩羅山是處「膽小勿入」之所,也是鬼神崇拜的一處聖地。彼時,佛弟子中有許多「半路出家」者。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而要見性的過程,也就是學佛的過程,自古以來,所有高僧大德通過,苦行、誦經念佛、參禪打坐,以及六度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最終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要想見性,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才有機會離一切相,不再妄想執著,最終見到本性。
  • 冬日讀詩,觸碰心靈,感悟生命!
    只要美好的心靈和感悟世界的眼睛還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詩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在這個晴朗的冬日,讓我們一起讀詩吧,雖然不能禦寒,但卻能讓我們的內心平復,找回那個最真的年代,最純的自己。讀詩,感受不同人的心境,或抒情、或言志,抑或只是一瞬的相思。現代詩歌三首,送給大家!
  • 濟群法師:學佛發心兩大誤區 佛子應當盡力避免
    那麼學佛者的發心是否就正確呢?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學佛者的發心,並沒有擺脫原有的心行習慣,也不屬於正確的發心。  一、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 學佛是消極避世,還是積極入世?
    這認命是認識因緣果報的規律與規則,一因必起一果,何因會起何果。今生為啥為是窮命,富命,這一切都源於自己所造的因,要想改變這些果,就必努力的去種好這些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後一句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啊。
  • 一個學佛的人告訴我,所謂預知夢,就是有慧根者的業果已經成熟了
    對這種預知夢境最好的解釋,我聽一個學佛的人是這樣說的。這意味著一個慧根未泯的人,宿世的業果已經成熟,到了轉變的重大關頭了。沒有業果的自然不會夢見。有業果而沒有慧根的,或慧根已經泯滅的,同樣也夢不見。而最終是兇是吉,則取決於對夢境的領悟。
  • 學佛者應注意,這三件惡事,不可做!
    對於學佛人來說,去惡存善,除去世間道德層面的要求,還多了一層出世間的道理。因為學佛時布施也好,禮佛也好,都是外在的形式,重要的是通過外在,啟發內心的正念、智慧,積累福德資糧。只有自己身口意清淨了,才能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利益。不清淨則有煩惱障礙,福德資糧也會隨之漏失,所以學佛人要想迅速成就,這三件惡事,不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