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由天定?學佛是消極避世,還是積極入世?

2021-01-08 觀音慈渡

在中國的古語中,「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裡只有三分米,走遍天下不滿升」等等之類的話是很多的。

似乎在我們世界中,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掌管控制著我們的一切。每個人的命運從出生就早已被安排好,該來的會來,該去的始終會去。一生的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早被註定,天命不可違,難可抗拒。

一代大作家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也是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強的。」這些話讓人聽起來給人的感覺都是都是讓人特別消極,喪失了積極進取的最後一點精力。

而很多初入佛門的人,粗略的理解佛經典籍中講的一些「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似乎更會產生一些所謂的宿命論而導致自己心灰意冷,放下自己很多的理想開始所謂的消極無為。

那麼佛教真的是消極的嗎?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古訓都是讓我們四肢不勤,聽天由命嗎?

其實,無論是中國的儒家思想,本土的道家思想,還是西來達摩大師傳的佛家思想,都教了我們兩個字:「認命」。這認命二字非我們大多數人以為的認了我這命就是如此的認命,那這二字認的是什麼命呢?

這認命是認識因緣果報的規律與規則,一因必起一果,何因會起何果。今生為啥為是窮命,富命,這一切都源於自己所造的因,要想改變這些果,就必努力的去種好這些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後一句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啊。

想要知道自己前生做了一些什麼樣的事,什麼樣的因果,就看看自己今生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有些什麼樣的果報,從今生就可推測出自己前生是善是惡,是好是壞;想知道自己下輩子會投胎去哪裡,將來會有哪些果報承報,是好是壞,就看看自己這輩子做了些什麼,種了什麼樣的因,必得什麼樣的果。

如我們想求現生來生富貴的果,就得現世努力的去進取,去布施,去六度萬行,廣結善緣,才能收穫將來的果。

所以,無論是老祖宗訓誡還是佛教教典,都是讓我們認清因緣果報,貧窮富貴的運作規律法則。明了命由已造,我命由我不由天,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解參透命運因緣法律法則,更好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出自《華嚴經》的八種異熟因果就明確的指出了如前世自己所作的因都是善的業緣,今生就會享受到它的福報;如果前生所造作的都是些惡的,不好的因,今生就會受到它給自己帶來的惡報。如果今生所造作的善惡因都不同,那來生所承受它成熟的果報也不一樣。這種今生所作的因,來世才承受的果報,也叫異熟因果。

這異熟因果也有八種,都因自己的努力創作而有,自己種的因才會有的果。

一是壽量圓滿:就是在因地修行時,對所有的動物、人等諸眾生都有一顆慈悲憐憫的心,不隨便殺害它們,這樣的人,往往壽命很長,身體也健康不會輕易生病。

二為色相圓滿:相貌為啥會莊嚴美麗呢,都因前生在諸佛菩薩像前經常點燈供佛,在黑暗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會點燈以照明路人,所以這輩子就會長的相貌圓滿,人見愛敬。

三是種族圓滿:按現在說的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生在豪門世家呢?都因他們前生對自己的朋友同類都非常的友愛親和,不恃才傲物,看不起別人,經常能忍辱謙下好相處,後世就會出生在豪門顯貴之家。

四是自在圓滿:為什麼有的人在錢財上非常自在,常不會缺少呢?因為他見到貧窮困苦的人時,總會盡人所需的幫助布施財物穀米,所以來生,能得大福報和大貴人為朋友親屬,自己想做什麼都能心想事成,無不自在。

五為信言圓滿:有種人說話總是特別受人歡迎,說話也很真誠,凡有什麼大家都爭議不休時,他一說話大家都會心服口服聽從。這種人是因為他前生經常用真實又柔軟的話語去教化眾生,所以別人都會相信,聽從他的話。

六為大勢圓滿:為什麼有的人非常有大勢,不僅富而且貴呢?因為前生因地時在佛法僧父母師長前,都非常的尊敬,毫不違逆,謙下敬心奉事,所以感得大勢圓滿。

七為丈夫相圓滿:得男子身而且五根完具,無有殘缺,這種人因地時對諸佛菩薩都非常敬仰,對女人身,不生愛樂。

八是勇力圓滿:為什麼有的人能勇猛精進,不懼前行,求無上道呢?因為在因地時常以自己的身力財力,供事一切眾生飲食,使它們吃的絕他的,氣力增長。所以下世就感得這勇力圓滿的果。

看完這些我們是不是更感到學佛不但不是教我們消極避世,而是更加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勇猛精進,隨緣隨力種善因得善果啊?

其實眾所周知,出家菩薩們都是非常勇猛精進,「六度萬行」、「四弘誓願」,無不在辛苦的上行下化,普度眾生。觀音菩薩四十二化身,千手千眼;地藏菩薩的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哪個菩薩閒著了?

種因時如果不下苦功,又怎麼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呢?

如大肚能容天下的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記載釋迦佛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

「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釋迦佛本如彌勒菩薩後四十二劫才發心修道,但他非常勇猛精進修因,迅速得道成佛。

但彌勒菩薩呢?我們來看下有關記載:彌勒菩薩在《楞嚴經》裡說: 「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遊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遊族姓家,捨棄所習誦。」由於多生累劫的習慣,相對釋迦佛放逸了些啊。

於《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菩薩次當作佛,過五十六億萬年,彌勒當下生於閻浮提,證得佛果。廣開龍華三會,度盡眾生。

近代的一代禪師泰鬥--虛雲大師,一生更是為了求道修證,經歷了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在三步一拜禮五臺山時,一路曉行夜宿,風雨無阻,苦樂饑飽,毫不在意,同行者皆因吃不了苦而半途退步。時十二月行至黃河鐵卸渡時,泊岸時天色已晚而不敢繼續走。環顧四周荒無人煙,僅路旁有一擺小攤的茅棚,也沒有人居住,茶飯都無。

老和尚只好就地打坐,誰知半夜忽然下起鵝毛大雪,晨起只見雪深數尺,大雪封住了所有去路,無法再走。這個茅棚也早破爛的沒有任何遮欄處,大雪連下了六天,老和尚只是打坐,粒米未進。在饑寒交迫中,漸漸昏迷了過去。

在第六天下午大雪才停,但老和尚已病倒不能起來了。第七時總算來了一乞丐,見老和尚病臥在雪堆中,已完全不會說話了。忙將雪撥開,給老和尚煮了粥吃下去後,才又醒轉來,這麼艱辛,這自稱姓文名吉的乞丐勸老和尚去五臺山路還遠著呢,又這麼天寒地凍的,別拜香了。

虛雲老和尚說:「誓願早定,不問年月遠近,一定拜到底。」這樣歷盡艱辛折磨,終於三步一拜到了五臺山。四處打聽才知道那位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也被大師的不顧身命的決心所感動,特化身來救助。

大家看大智慧利根如菩薩祖師們,尚且要勇猛精進才能證得道果。何況我們呢,誰還說老祖宗,佛教教人是消極避世啥也不做呢?為了早證菩提,續佛慧命,我們都須積極入世,六多萬行,廣積福慧資糧,以期早圓佛果!

末學發心,敬心原創,敬請常念佛號,流通分享有緣人,同證菩提,功德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東漢以來,官方儒學大發展,但儒學精緻化卻於國無益,國家還是亂了,於是物極必反,士大夫也就不玩儒學玩清談了。這個時期,士族精英集體墮落,陶淵明這種人還算是名士,但也徹底不跟社會合作了;而另一伙人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瘋狂地玩清談,實際卻在自我標籤、沽名釣譽。
  • 易經文化是宏觀上的宇宙哲學,而不是一種消極的避世思想
    由此可見,易經除了有大自在的思想外,更多的是教會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而不是一種消極的避世思想。歷數過往集體自裁案,幾乎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而活,找尋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於是變得自暴自棄,逐漸忍受不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 「大自然在說話」中文版《天空》 陳衝:命由天定
    繼梁朝偉、張艾嘉、甄子丹配音的 「大自然在說話」系列公益影片中文版《冰》、《家園》、《珊瑚礁》發布獲得網友廣泛好評後,5月11日,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發布了由陳衝配音的中文版
  • 科學家馬勒:一位積極的「入世」者
    讓我聯想到中文裡「入世」這個詞。 馬勒是位積極「入世」的科學家。 他生於紐約,本科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有幸在生物學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生物學家、遺傳學家託馬斯·亨特·摩根實驗室,以非正式身份參與了兩年的研究工作。摩根在哥倫比亞的實驗室被稱作「蒼蠅實驗室」(the fly lab)。摩根帶領一幫研究生利用果蠅研究遺傳變異。
  • 學佛人面對現前瘟疫應有的態度
    我們學佛的人,現在在這個時代,眾生迷惑顛倒,苦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們在電視新聞裡常常看到,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怎麼形成的?世間人不知道,以為這都是天災,天然災害,人無能為力。其實他的看法完全錯了,所有一切的果報是業力感招的。
  • 佛教在港臺:臺灣慈光寺印象——出家不出世 入世而超越
    在臺灣的十二天中,我們的食宿和參訪活動給慈光寺增添了不少麻煩;無論是在寺廟的居住活動,還是在臺灣各地的參訪,我們所有的生活、工作乃至諸多的行程活動細節,都安排得細緻入微、井井有條,使人感覺到就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方便、溫馨和愜意。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也就是說,一個人投胎十次,他所有的善惡因果都由自己背負,和他人沒有關係,這樣就成為了一條直線下來。前世殺了一個人,今生自己投胎為人,被殺的那個人追到了今生,依然找自己報仇,這就是因果。而道家的承負論就更全面了,它不僅包含了因果論,還會有所拓展。比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打井,後人吃水。先人造福,福蔭子孫。
  • 你有什麼心態,就有什麼命!掌握這四個技巧,建立你的積極心態
    心態決定一個人命運,消極的心態,就像是人生的狂風暴雨,會讓你的命運一團糟糕;積極的心態,則如春日暖陽,會讓你的人生一片美好。所以說,你有什麼心態,就有什麼命!而多少人敗就是敗在了心態上!掌握以下這四個技巧,建立你的積極心態,人生會越來越順。
  • 天坑鷹獵裡吃人的生物是什麼 吸血地耳現身馬殿臣因它命亡
    電視劇《天坑鷹獵》是最近熱播的新劇,是由王俊凱主演的,也是他作為男主的第一部,電視劇開播以來,就受到很多網友的喜愛,不管是在劇情上還是在人設上都值得去看。在現在的劇情裡天坑中出現了一個吃人的生物,那麼這是什麼物種呢?
  • 一切有因果,萬般皆是命
    正能量微信:sdtd666 佛說:人的命,皆是天註定 人的命,皆有天註定,不是人力所能改變,比如,聚散有命,得失有命,生死有命,在命運的面前,我們只能示弱,順其天意,聽從天命。
  • 積極的心態像太陽照到哪裡亮哪裡消極的心態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成功日誌之心態管理(原作)》什麼是心態管理首先心態分兩種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心態像太陽照到哪裡亮哪裡消極的心態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一套待人處事的原則只是有的人選擇的是虛偽是自私有的人選擇的是大度是信任
  • 入世後的中國雜誌業:市場分析與前景展望
    供給總數固然不少,但在其中,約有3000種由行政部門直接掌管,且基本上是通過行政手段公費訂閱;另外約3000種是由教育、文化、科研等部門經辦的專業雜誌,亦基本上由公費供養或扶持[3] ;換而言之,我國8000多種雜誌中,真正進入市場或部分進入市場的雜誌也就2000來種。
  • 《吸血鬼:避世血族2》新情報 「掙扎」是遊戲主題
    近日,外媒採訪了《吸血鬼:避世血族2》開發商Harsuit Labs。在採訪中,開發商回應了玩家關心的一些問題,一起來看下具體內容。問題:為何把《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背景設置在西雅圖?問題:對於那些從未玩過《吸血鬼:避世血族》系列的玩家,這款遊戲中的吸血鬼與他們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上看到的有何不同?開發商:實際上《吸血鬼:避世血族2》的吸血鬼們一直努力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而且人們甚至從來也沒有察覺到他們的存在。儘管在遊戲背景設定中,吸血鬼們已經越來越難以隱藏自己的行跡,例如隨處可見的監控攝像頭。
  • 傳喜法師:為什麼學佛了不要總算命
    我們是信佛的,甚至是學佛的,別老找這些搞神通的,什麼神家、仙家,不算這些。算命,算這個、算那個,有什麼用?不是不相信他們,有的算命也算的特別準,有的看事看得特別準,這也承認。曾經傷害過眾生的生命,這些眾生都是你的冤親債主,有人要你的命。他說的也沒有錯,也有這種情況,也有這種可能。但是佛已經告訴我們了,還用問嗎?那你到仙家,到那些神家問,他們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佛已經將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告訴我們了,斷惡行善。斷惡,懺悔、懺悔、懺悔,給那些冤親債主多發慈悲心,帶著他們去學佛修行是最好的方法。
  • 《吸血鬼:避世血族2》有多重結局 選擇後果難以預料
    由P社發行且由Hardsuit Labs開發的《吸血鬼:避世血族2》是一款策略型吸血鬼主題遊戲,前不久我們也報導了該遊戲的氏族及試玩演示內容。近日,開發商Hardsuit Labs在採訪中表示:《吸血鬼:避世血族2》擁有多重結局,而且很多選擇的結果難以預料。
  • 袁了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
    於是袁了凡消極避世,採取「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的態度。直到拜訪雲谷禪師,在洞中對座三日之後,雲谷禪師告訴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雲谷禪師承認人是有命運之說的,但是人的命運也是可以由人改變的。袁了凡不相信,問: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
  • 命由天定,1972年的生肖鼠,熬過「三難」必有福,你家有嗎
    1972年的屬鼠人是什麼命?壬子年生桑柘木命(1972,2032)桑柘木-壬子桑柘木壬子桑柘木:傷水多之木,喜夏火與四季土。兇陽刃,九醜,平頭,聾啞。此兩木有所不同,命局中處於死絕狀態反為富貴,命局中處於生旺狀態反為貧賤,遇到水多生扶為夭折,遇到金土多才為吉利。《五行要論》說:壬子是幽陰之木,陽弱陰盛,柔而無立,類仁水德。就象遇見丙午天河水則變化為水,水衝則立德;就象人能修煉成神仙一樣,與平常人不同。
  • 學佛,無所畏怖!
    佛的意思是說:一位真正的學佛人,應當信念堅固,不會被外道所宣稱的鬼神及思想所影響,更不會心存恐怖。一位真正的學佛人,應當內心清淨,不要執著知覺、緣業、人我,及生老病死等外在因素,持一顆超然的心,便是佛法大智慧!有的人認為,學佛後會讓人變得畏畏縮縮。擔心因果,害怕報應,甚至還怕香油錢添得少得罪哪位佛菩薩。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