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港臺:臺灣慈光寺印象——出家不出世 入世而超越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臺灣慈光寺

二〇〇二年四月,應臺灣中華禪淨協會會長、臺灣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慈光寺住持惠空法師的邀請,筆者有幸參加「第二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訪問團」赴臺灣進行了為期十二天的考察訪問。在此期間,除了參加為期兩天、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主題為「臺灣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的「第二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外,大多數時間都是進行學術參訪,所得印象極為豐富,感受良多,難以盡述,這裡只就東道主所在的大本營臺中縣慈光寺印象最深刻者略談一、二。

一、回家的感覺真好

到臺灣後的第一天晚上,即住進了慈光寺,這也是我們在臺灣整個參訪期間的家。相較於臺灣的一些佛教大山頭及大陸的叢林寺廟,這所寺廟的建築規模不是很大,但這並不妨礙慈光寺成為臺灣眾多佛教寺廟山頭中發展臺灣佛教事業的異軍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個在多元化競爭中展現出自己不可替代之特色、並且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生力軍。

在臺灣的十二天中,我們的食宿和參訪活動給慈光寺增添了不少麻煩;無論是在寺廟的居住活動,還是在臺灣各地的參訪,我們所有的生活、工作乃至諸多的行程活動細節,都安排得細緻入微、井井有條,使人感覺到就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方便、溫馨和愜意。一天下來,全身心投入參訪考察的我們都已經是疲憊不堪,而慈光寺的眾法師除了安排我們的生活和全程陪同考察外,還要晨夜自修早晚課,勞動強度之大、工作時間之長、攝入(素食與過午不食)和付出熱能比之極不相等,是常人難以承受的,但法師們卻仍然是神採奕奕、樂此不疲,令人為之感嘆不已。我想,這固然由於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也有著血濃如水的親情維繫,但更多的是一種對佛教事業的奉獻精神,一種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支持著他們的身心。每當外出參訪後回到慈光寺或文殊院,我們心裡油然而生的就是「回家的感覺真好」。

二、出家不出世,入世而超越

慈光寺山門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涼亭,上有一楹聯云:「風聲雨聲鐘磬聲,聲聲入耳;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此聯脫胎於晚明東林黨人的聯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另闢一種新境界。聲色既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然會入耳、入目,但又必須超越世俗聲色對耳目的屏障,才能追索人類的終極真理,才能尋覓到人類精神的終極家園。我以為,這幅楹聯即代表了慈光寺乃至臺灣諸多出家僧尼眾對人生的態度與對人世間的認識,即出家不出世,入世而超越。這是一種對人生的理性覺悟,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提升,一種對社會的深深理解,一種理想境界的升華,一種將出世與入世高度契合的超越,一道傳統山林佛教與現代人間佛教的分水嶺。

由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因緣,二十多年來,我結識了許多釋、道兩家的方外師友,也經常到一些佛寺道觀小住,以請益求教和體驗生活,但沒有一次能給我以對慈光寺以及臺灣諸多佛教寺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出家並不一定要出世,出家也與出世不能等同。所謂純粹的出世,在人類發展到信息社會時代的今天其實是並不存在的,絕對意義上的空門也同樣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完全由出家眾所構成的宗教團體,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類型,也有著作為生物人類的種種基本需求和生存苦惱,從某種意義上說,又何嘗不是一種紅塵世界。因此消極地逃避,莫如積極地面對,出家的真諦並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剃度,而在於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覺悟。直面社會,走向人間,自覺覺他,自度度人,則是現代普世化宗教的正確走向,也是臺灣人間佛教的真境界。

三、寬容破執,積極致力於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在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並存與異質文化的多元並進,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德國哲人兼詩人歌德在《二裂葉銀杏》一詩中詠嘆:「這棵樹木的葉子,含有一種神秘的意義,使識者感到欣喜;它是一個生命的本體,在自己內部分離?還是兩者相互間選擇,被人看成為一體?我發現了真正的含義,這樣回答很恰當;你豈沒有從我的詩裡感到我是一,又成雙?」在詩中歌德所表達的遠不只是對銀杏樹本身的詠頌,而是對其賦予了極為深刻的文化哲學內涵。他試圖表達的是,作為人類處在不同的地區所創造的區域(國別、民族)文化,既具有全人類文化的共同性,即所謂跨文化的共同的基本特質,又具有因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而逐漸形成的特殊性,即所謂異質的民族性特徵,但是,隨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人類文化共同性的作用之下,異質文化之間又具有兼容性的特徵。異質文化尚且如此,作為同根同種同文化的中華民族又有什麼不能兼相容忍的呢?

當今世界正進入多事之秋,文化之爭、民族之爭、宗教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國際之爭,錯綜複雜、層出不窮,其原因莫不拘於我執而缺乏寬容,任何頑固而又極端的我執必然將整個世界的人類群體推向萬劫不復的沉淪,而破執與寬容正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精神資源之一。在惠空法師的領導下,慈光寺的出家眾正以積極的願力破空門而出,力圖通過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存異求同,將淵源於一的海峽兩岸文化傳統又重合為一個生命的本體,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借佛光之力普照世界。

多年來在這一願力鼓舞下,惠空法師率領慈光寺眾法師積極致力於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學術交流,邀請了多批大陸學者到臺灣進行參訪考察,在大陸的一些知名學府如中國人民大學設立獎學金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卓越成績。這些成績,主要得力於惠空法師的遠見卓識、領導有方,同時也離不開慈光寺及中華禪淨協會諸多法師及護法居士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一言以蔽之,整個慈光寺(包括其別院,如位於臺北市區的文殊院等)就像一個既保留著傳統精神又有著現代民主氣息的和睦團結大家庭,在惠空法師的領導下,將發展中國的佛教事業與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作為一種執著的理念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作為一種偉大的事業在兢兢業業地工作,其願也大,其功也著。

【資訊頭條】:紀念馬祖道一誕辰1300年活動將在四川馬祖羅漢寺隆重舉行

【素食】:大暑天喝冬瓜鮮荷葉綠豆湯

【眾生】:演員邢佳棟:我信佛的緣由

【心靈物語】:珍惜當下,生活並無回頭路

【覺悟】:殊勝功德 至心起信 寶篋印陀羅尼咒

【一日禪】:寬容——給大家一片美麗的世界

【觀點】:積極借鑑佛教中的生態智慧

【禪茶一味】:乾隆皇帝當了回茶博士

【圖片】:吳門首剎:西園戒幢律寺

【佛藝】:藏文書法的起源和流派

【書店】:瑜伽師地論—大乘佛教唯識學的基本理論

李雅清

相關焦點

  • 當陽玉泉禪寺道偉大和尚應邀參訪臺灣慈光寺
    3月13日至14日,應雲林劍湖山慈光寺圓教法師之邀,湖北當陽玉泉禪寺方丈道偉大和尚一行,前往臺灣進行兩岸佛法文化交流。    兩岸同胞,手足情深。道偉大和尚此行受到了慈光寺圓教法師的熱情接待,雙方就如何共同傳承弘揚佛教文化,共同推動兩岸佛教文化交流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與交流。
  • 臺灣慈光寺•慈光禪學院 第38、39屆 三期禪七
    :鳳凰網華人佛教) 大樓一景(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 早操(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一、禪七特色 慈光寺‧慈光禪學院禪七,由惠空法師主七,以禪宗參話頭及永嘉禪法為用功方法禪七期間設有禪法教學,次第解說參話頭及永嘉禪法的具體操作,並講解禪修基本觀念、佛教禪觀理論等,輔助精進用功。 二、主七和尚簡介 主七和尚惠空法師,長年致力於佛教僧伽和青年教育工作,提倡禪修實踐和禪修理論。除在臺灣講學弘法外,並與大陸佛教密切交流: 1.
  • 臺灣慈光寺參訪團一行赴法門寺禮拜佛指舍利(圖)
    智超法師(右)與慈忍法師親切交談    在佛指舍利前誦經回向    互贈禮品    智超法師贈送畫冊給慈光寺住持圓教法師(右)    佛學院學僧聽慈忍法師開示佛法    合影留念佛教在線7月14日消息  法門寺報導:2006年7月13日上午9時,臺灣雲林縣慈光寺導師慈忍法師、住持圓教法師等11人在道偉法師的陪同下,赴法門寺禮拜佛指舍利,受到法門寺副監院智超法師的熱情接待,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
  • 第三隻眼看臺灣佛教——王雷泉
    1953年在臺南大仙寺舉行的傳戒活動,開始以教團的權威清除日本佛教的影響,確立大陸傳統佛教在臺灣的主導地位,只有受過三壇大戒的出家人,才得到『中佛會』的正式承認,改變了原來肉食、娶妻、不受戒等受日本佛教影響而形成的信仰習慣。如果站在民族大義立場上,可說這是『中國佛教會』在這段時期的最大貢獻。1987年解嚴以後,佛教日益擺脫政治的掌控,在教會組織、社會運動和文化事業上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 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 香港一節目問臺灣能否入世衛 港商經局:違一中原則
    (原標題:香港電臺節目詢問臺灣能否入世衛 港商經局:違一中原則)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
  • 開光—山西大同慈光寺舉行大雄寶殿全堂佛像開光祈福法會
    山西大同慈光寺舉行大雄寶殿全堂佛像開光祈福法會聖輝法師開示為佛像開光法眾雲集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3年9月30日上午,山西大同慈光寺隆重舉行大雄寶殿全堂佛像開光祈福法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閩南佛學院院長、長沙麓山寺方丈聖輝法師,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馬維平先生,市政協法制委主任安建新,市宗教局副局長李少忠先生、王建中先生,大同市南郊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王義萍女士,南郊區政協副主席王永興先生,南郊區宗教局長許廣先生,山西省佛協副會長、大同市佛教協會會長、大同華嚴寺住持妙真大和尚,青海大通感應寺住持智慧法師,福建南安雪峰寺住持法度法師,山西省佛協副秘書長、
  • 慈光寺中元梁皇法會報導
    2020年9月1日至6日,太平慈光寺舉行了為期6天的盂蘭盆法會。在此期間,諸位善信將一同虔誠禮拜《梁皇寶懺》一部、舉行大蒙山施食儀一部。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居士來到慈光寺參與共修。還有許多義工菩薩放棄了共修的機會,承擔了外護的工作,保證了法會的正常進行。
  • 出世造句和解釋_出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2、他到銀樓買了一塊金鎖片送給甫出世的小孫子。3、以入世之態度做事,以出世之態度做人。4、非攻的重新出世到底是所謂何事。5、他們夫妻倆勤習育兒知識,把剛出世的嬰兒照顧得無微不至。6、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7、他飽經憂患之餘,漸生出世之思想。8、佛門弟子修行佛法,獲得出世之果。9、去年年底,大女兒的曾孫出世,林素萍「晉升」高祖母。10、適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
  • 鳳凰佛教臺灣行第四日隨筆:楠西萬佛寺傳奇
    法藏法師在鳳凰佛教巡禮報導團橫幅上簽名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今天是鳳凰佛教通訊員臺灣行的第四天。 法藏法師一九六二年出生於臺灣北投,祖籍關西客家人,因家貧及生父以白色恐怖而入獄等因緣,故出生四十日即受領養,養父姓梁,安徽合肥人,養母為臺灣人。一九八五年法藏法師畢業於成功大學物理系,1987年服兵役畢,是年秋出家於臺中清涼寺,冬至臺北臨濟禪寺受三壇大戒。回寺擔任佛學院教務主任六年,學習南山律學。在寺六年間,領眾薰修不輟,並創辦《僧伽》雜誌(季刊),自任主筆,始撰《水月抄》至今。
  •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有人說他只是發揚了佛教,真相究竟如何呢?
    釋迦牟尼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出身宮廷,錦衣玉食,卻心憂百姓疾苦,20歲時他捨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他先是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
  • 慈光寺的奧秘
    以慈光寺為例來說,就奧秘無窮。  筆者記得,在黃山未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查過我國上報的材料後,要黃山建個自然文史博物館作為對外的窗口。有關領導便動員我擔當博物館籌備組主任職務,於是,1989年5月,我來到了博物館籌備組所在地慈光寺。我和幾位青年人一起,邊學習,邊工作,在眾多領導、專家、教授和有關單位的幫助下,於次年順利開館,受到好評。
  • 2014年臺灣慈光禪學院開始招生
    禪法教學 (圖片來源:大公佛教)學院上課 (圖片來源:大公佛教)  二、惠空院長簡介  院長惠空法師,長年致力於佛教僧伽和青年教育工作,提倡禪修實踐和禪修理論。除在臺灣講學弘法外,並與大陸佛教密切交流:  1. 僧伽教育:任南華寺曹溪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南普陀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曾在雲居山、五臺山碧山寺、五臺山普壽寺、江西尼眾佛學院等講學。  2.
  • 香港VS臺灣:哪個才是港臺音樂的領先者?
    概括來說,在目前的華語流行樂壇上,港臺音樂是領先於內地音樂的,甚至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保持著這種領先的優勢。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但這一次,我們不拿港臺音樂和內地音樂相比,我們討論討論在目前的港臺音樂的發展上,香港和臺灣,哪個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哪個才是港臺流行音樂的領先者。
  • 星雲大師:他12歲出家,創辦佛光山最大道場,弘法足跡遍布全球
    星雲大師,中國臺灣一代佛教高僧,臺灣佛光山道場的開創者,「人間佛教」的踐行者,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揚州,自幼家境貧寒,12歲便在棲霞寺出家,一生宣揚佛法,弘法利生,在全球各地都留下弘法足跡,座下弟子一千餘人,全球信眾超過百萬,佛光山也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正如星雲大師所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後,經過2600年的流傳,佛教慢慢變了樣子,只重視誦經和禮儀,沒有重視人間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裡,很少到社會上;佛教成為只到寺院膜拜,與家庭與社會沒了關係;佛教變成出家人的專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間佛教」,重視生活、家庭、社會,讓佛教更能平衡發展。
  • 李利安: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
    相對的超人間境界指在人間之中通過非理性的認識途經而達到的某種精神性境界,是一種不離開人間但又超越人間、運用於人間生活而不為人間萬事所羈絆的境界,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是解脫了的境界如實相涅槃、成佛、證智慧等,禪宗解脫三境界中的「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即是通過對這類超人間境界的修證之後所得到的解脫境界;二是通過禪定、念佛、誦經、禮拜等修行法門而達到的超出人類正常理性認識所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