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慈光寺
二〇〇二年四月,應臺灣中華禪淨協會會長、臺灣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慈光寺住持惠空法師的邀請,筆者有幸參加「第二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訪問團」赴臺灣進行了為期十二天的考察訪問。在此期間,除了參加為期兩天、在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主題為「臺灣佛教殿堂結構與造像」的「第二屆臺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外,大多數時間都是進行學術參訪,所得印象極為豐富,感受良多,難以盡述,這裡只就東道主所在的大本營臺中縣慈光寺印象最深刻者略談一、二。
一、回家的感覺真好
到臺灣後的第一天晚上,即住進了慈光寺,這也是我們在臺灣整個參訪期間的家。相較於臺灣的一些佛教大山頭及大陸的叢林寺廟,這所寺廟的建築規模不是很大,但這並不妨礙慈光寺成為臺灣眾多佛教寺廟山頭中發展臺灣佛教事業的異軍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個在多元化競爭中展現出自己不可替代之特色、並且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生力軍。
在臺灣的十二天中,我們的食宿和參訪活動給慈光寺增添了不少麻煩;無論是在寺廟的居住活動,還是在臺灣各地的參訪,我們所有的生活、工作乃至諸多的行程活動細節,都安排得細緻入微、井井有條,使人感覺到就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方便、溫馨和愜意。一天下來,全身心投入參訪考察的我們都已經是疲憊不堪,而慈光寺的眾法師除了安排我們的生活和全程陪同考察外,還要晨夜自修早晚課,勞動強度之大、工作時間之長、攝入(素食與過午不食)和付出熱能比之極不相等,是常人難以承受的,但法師們卻仍然是神採奕奕、樂此不疲,令人為之感嘆不已。我想,這固然由於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也有著血濃如水的親情維繫,但更多的是一種對佛教事業的奉獻精神,一種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支持著他們的身心。每當外出參訪後回到慈光寺或文殊院,我們心裡油然而生的就是「回家的感覺真好」。
二、出家不出世,入世而超越
慈光寺山門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涼亭,上有一楹聯云:「風聲雨聲鐘磬聲,聲聲入耳;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此聯脫胎於晚明東林黨人的聯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另闢一種新境界。聲色既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當然會入耳、入目,但又必須超越世俗聲色對耳目的屏障,才能追索人類的終極真理,才能尋覓到人類精神的終極家園。我以為,這幅楹聯即代表了慈光寺乃至臺灣諸多出家僧尼眾對人生的態度與對人世間的認識,即出家不出世,入世而超越。這是一種對人生的理性覺悟,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提升,一種對社會的深深理解,一種理想境界的升華,一種將出世與入世高度契合的超越,一道傳統山林佛教與現代人間佛教的分水嶺。
由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因緣,二十多年來,我結識了許多釋、道兩家的方外師友,也經常到一些佛寺道觀小住,以請益求教和體驗生活,但沒有一次能給我以對慈光寺以及臺灣諸多佛教寺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出家並不一定要出世,出家也與出世不能等同。所謂純粹的出世,在人類發展到信息社會時代的今天其實是並不存在的,絕對意義上的空門也同樣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完全由出家眾所構成的宗教團體,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類型,也有著作為生物人類的種種基本需求和生存苦惱,從某種意義上說,又何嘗不是一種紅塵世界。因此消極地逃避,莫如積極地面對,出家的真諦並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剃度,而在於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覺悟。直面社會,走向人間,自覺覺他,自度度人,則是現代普世化宗教的正確走向,也是臺灣人間佛教的真境界。
三、寬容破執,積極致力於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
在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並存與異質文化的多元並進,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德國哲人兼詩人歌德在《二裂葉銀杏》一詩中詠嘆:「這棵樹木的葉子,含有一種神秘的意義,使識者感到欣喜;它是一個生命的本體,在自己內部分離?還是兩者相互間選擇,被人看成為一體?我發現了真正的含義,這樣回答很恰當;你豈沒有從我的詩裡感到我是一,又成雙?」在詩中歌德所表達的遠不只是對銀杏樹本身的詠頌,而是對其賦予了極為深刻的文化哲學內涵。他試圖表達的是,作為人類處在不同的地區所創造的區域(國別、民族)文化,既具有全人類文化的共同性,即所謂跨文化的共同的基本特質,又具有因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而逐漸形成的特殊性,即所謂異質的民族性特徵,但是,隨著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在人類文化共同性的作用之下,異質文化之間又具有兼容性的特徵。異質文化尚且如此,作為同根同種同文化的中華民族又有什麼不能兼相容忍的呢?
當今世界正進入多事之秋,文化之爭、民族之爭、宗教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國際之爭,錯綜複雜、層出不窮,其原因莫不拘於我執而缺乏寬容,任何頑固而又極端的我執必然將整個世界的人類群體推向萬劫不復的沉淪,而破執與寬容正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精神資源之一。在惠空法師的領導下,慈光寺的出家眾正以積極的願力破空門而出,力圖通過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存異求同,將淵源於一的海峽兩岸文化傳統又重合為一個生命的本體,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借佛光之力普照世界。
多年來在這一願力鼓舞下,惠空法師率領慈光寺眾法師積極致力於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和佛教學術交流,邀請了多批大陸學者到臺灣進行參訪考察,在大陸的一些知名學府如中國人民大學設立獎學金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卓越成績。這些成績,主要得力於惠空法師的遠見卓識、領導有方,同時也離不開慈光寺及中華禪淨協會諸多法師及護法居士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一言以蔽之,整個慈光寺(包括其別院,如位於臺北市區的文殊院等)就像一個既保留著傳統精神又有著現代民主氣息的和睦團結大家庭,在惠空法師的領導下,將發展中國的佛教事業與促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作為一種執著的理念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作為一種偉大的事業在兢兢業業地工作,其願也大,其功也著。
【資訊頭條】:紀念馬祖道一誕辰1300年活動將在四川馬祖羅漢寺隆重舉行
【素食】:大暑天喝冬瓜鮮荷葉綠豆湯
【眾生】:演員邢佳棟:我信佛的緣由
【心靈物語】:珍惜當下,生活並無回頭路
【覺悟】:殊勝功德 至心起信 寶篋印陀羅尼咒
【一日禪】:寬容——給大家一片美麗的世界
【觀點】:積極借鑑佛教中的生態智慧
【禪茶一味】:乾隆皇帝當了回茶博士
【圖片】:吳門首剎:西園戒幢律寺
【佛藝】:藏文書法的起源和流派
【書店】:瑜伽師地論—大乘佛教唯識學的基本理論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