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我省黃山的地形和建築群是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相結合的典範。以慈光寺為例來說,就奧秘無窮。
筆者記得,在黃山未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查過我國上報的材料後,要黃山建個自然文史博物館作為對外的窗口。
有關領導便動員我擔當博物館籌備組主任職務,於是,1989年5月,我來到了博物館籌備組所在地慈光寺。我和幾位青年人一起,邊學習,邊工作,在眾多領導、專家、教授和有關單位的幫助下,於次年順利開館,受到好評。久居慈光寺,在早晚空餘的時間,我喜歡一個人獨自坐在山門裡的石凳上,遙望寺後高空:只見以天都峰為中心的前海諸峰,高空遠景,雲遮霧障,壯觀奇特,使我心靈震撼,嘆為觀止。可是,當我往外走幾步,走出山門,到廣場上再回首向遠空觀望時,卻什麼也看不見了。再往前走遠些,也只能看到部分山的尖頂,不像在寺裡,反而能看到全景。我便有意地觀察,從山門的堂心裡進進出出,經過數十次的驗證,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我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一座山門就能把黃山前海的風光全部遮住呢?民諺有「到了文殊院,才見黃山面」之說。眼下我親身體驗到:只有走進慈光寺大院,才能看到黃山的真面目。
慈光寺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古建築群。它背倚高峰,三面環山,門前視野開闊,形成以幽取勝、以藏為主的地形。難道當年的普門禪師選址還有什麼奧秘?我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次日早起,為了解開這個奧秘,我將整個寺址和山門全部丈量了一次。發現寺址基本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60米,長寬相乘約合7200平方米。從山門到毗盧殿約有百餘米的距離。實地勘察丈量後,我又新發現一些奧秘。
慈光寺山門建築在放生池的外岸上。放生池的四面周圍,全是石塊砌成。可以看出,是先砌好水池,後建山門的。水池上的披雲橋直接和山門相連,中間沒有引橋。人進山門,穿過堂心,就可一步跨到橋上。由此,不由自主地會抬頭望山,低頭覽水。這裡便出現了山有脈、水有源、脈源通、山石動的藝術境界。在山門和峭壁之間,另建一耳門,做到平時山門緊閉,人只能從小門出入。但由於小耳門緊靠山腳石壁下,山門外又有古樹遮天蔽日,所以當人們由登山步道來到山門前時,也無法看到山峰的遠景。只有當你進入山門後,再越過山門堂心那幾米的距離,邁步登上披雲橋,猛一抬頭時,才會大吃一驚:原來黃山前海的雄偉風光,已盡收眼底,天都峰鯽魚背上的攀登者,均已歷歷在目。這種建築格局發揮了南門鎖鑰作用,提升小中見大、高空借景、古寺生輝的藝術效果。
慈光寺的面積是7200平方米。按平方米換算畝數公式「加半移三」計算,則為10.8畝。從108這個數字看,我猜想它可能受北京故宮建築思路的影響,故宮是以《周易》陰陽八卦的思想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的。黃山除有名的72峰外,又加上皮篷的36小峰,變成108峰。這個數字有可能是巧合,也有可能是當年建造慈光寺的普門和尚進京參觀故宮建築群後,受《周易》陰陽八卦的影響,從而有意識地在前山這處溪谷先砌水池,恰到好處的地在水池外傍建山門,形成巨鎖,並把進門之人當作當作開山門的「鑰匙」,真是奇妙。
研究黃山古代的神秘文化,目前尚處於初級階段。黃山的未知部分很多,僅從已開發的景點來說也只有約二分之一。尚有人跡未到之處。自然方面如土壤巖石、冰川、動植物等等,都是科學研究的寶庫,需要有志於研究黃山者去實地考察,發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