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萬佛寺,與法藏法師座談交流。(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法藏法師設立禪意茶席,招待鳳凰佛教一行。(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中午,萬佛寺素齋。(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然雅精舍禪意園林(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法藏法師聲情並茂的開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法藏法師在鳳凰佛教巡禮報導團橫幅上簽名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今天是鳳凰佛教通訊員臺灣行的第四天。經過幾天的密集採訪,報導團雖有些疲憊,但情緒依然高昂。早7點半從臺南出發,氣溫持續升高,陽光明媚,溫暖如夏。今日行程是參訪臺南楠西萬佛寺和高雄蓮鄉光德寺。
沿途田園風光迤邐,而臺農之勤懇耕耘於整齊劃一的作物可見一斑。
到達萬佛寺時,知客法師及義工居士早已等候,遠遠迎來,相互合掌問訊。隨後,知客法師引領至大殿拜佛。而後移步至寺院對面的然雅精舍。
萬佛寺緣起有一段傳奇。萬佛寺本是一道教女眾所建。因蒙仙人所示,令其於20年後遇比丘而奉獻。從建設到完工,滿20年,耗資臺幣十億餘元,道姑按仙人指引,遍尋比丘,偶然與法藏法師結緣,奉獻萬佛寺給法藏法師,後皈依佛門,遷至公路對面另造然雅精舍。2014年將精舍一併交給法師。
法藏法師一九六二年出生於臺灣北投,祖籍關西客家人,因家貧及生父以白色恐怖而入獄等因緣,故出生四十日即受領養,養父姓梁,安徽合肥人,養母為臺灣人。一九八五年法藏法師畢業於成功大學物理系,1987年服兵役畢,是年秋出家於臺中清涼寺,冬至臺北臨濟禪寺受三壇大戒。回寺擔任佛學院教務主任六年,學習南山律學。在寺六年間,領眾薰修不輟,並創辦《僧伽》雜誌(季刊),自任主筆,始撰《水月抄》至今。法藏法師後往谷關住山自修三年,期間至埔裡正覺精舍兩年夏安居中,親近道海長老學習戒律,並聽聞妙境長老講解《法華經》,自於埔裡茅蓬中誦持《法華經》。開始校、注《法華三昧懺》經年始畢,乃倡印《懺法集注》、《懺法儀軌校訂本》,從此以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為功課。並於第二年夏安居間於了一和尚處,受天台第四十六代法卷,開始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
法藏法師曾任南普陀佛學院教務主任,熟通戒律,對佛教傳播也有多年的專業經驗,法師現任僧伽林文化事業出版社負責人,佛教僧伽林教育院院長,《僧伽》雜誌發行人,佛教衛星慈悲電視臺臺長。因此,法藏法師對鳳凰佛教報導團,有著更為熟知的親切感。見面後,法藏法師馬上指出:我是鳳凰網網友,剛剛看到鳳凰網上你們採訪徐玉成老師關於宗教立法的文章,非常好。我們也非常關注大陸佛教的發展。
會談前,法藏法師和僧伽林大眾精心準備獨具魅力的茶席,據說,這也是法藏法師第一次設立茶席。席間,我們品嘗了特等獎高山茶,臺灣烏龍茶,及雅致茶點。茶席間香道縹緲,花藝清雅。芬芳趣致不一而道。
席間法師應崔老師所請,開示對「人間佛教」的獨有見解。
法師宏音不同,出語驚人。開始既不苟同他人對「人間佛教」的詮釋。法師指出50年代初,大陸大乘佛教法入臺。因當時臺灣佛道不分、白衣講法、日本皇圖佛教三方面原因而導致大陸來臺僧人被弱視。為弘傳大乘佛法,建立道場,前輩僧侶們走入人群社區,成就現今大家對臺灣人間佛教的印象。
法師主張臺灣後一代的僧人要反思,人間佛教不應過世俗化。法師更進一步指出,以佛教理念來修正資本主義。佛法將作為今後華人的主要思想內涵來創建全新的社會文化基礎,為世界做出貢獻。
齋食過後,於庭院閒散間偶至枯山水景觀。法師於此展現豐厚的文化底蘊。開示大家,世間事紛紛不止,而心中的信仰追求無論何時都沒有一刻改變過。
最後法師詳細解析護生善緣公司的經營理念。分別請公司茶、陶及健康產品負責人給大家介紹產品。法師解讀陶、茶及有機產品來於自然,成品回饋生活需要,最終滿足於生命所需。提醒世人以需要來節制想要。法師特別開示,一切事、物如花一現不再,讓我們學習感恩於剎那的炫世而不要悲清於失去不舍。
法師智珠妙語不絕,機鋒陡峭。宣說時言辭激烈,肢體豐富。不覺間數小時匆匆而過。
楠西萬佛寺的緣起故事充滿傳奇,法藏法師獨具氣質的開示更加攝受人心。此行收穫良多,且待日後慢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