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為何好清談?避世的文化模因、亂世的時勢激蕩,還有墮落

2020-12-06 減水書生

東漢以來,官方儒學大發展,但儒學精緻化卻於國無益,國家還是亂了,於是物極必反,士大夫也就不玩儒學玩清談了。這個時期,士族精英集體墮落,陶淵明這種人還算是名士,但也徹底不跟社會合作了;而另一伙人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瘋狂地玩清談,實際卻在自我標籤、沽名釣譽。

01.清談的歷史淵源

任何潮流、任何風氣、任何學說,都不是無根無由的突然而至。你總能找到它的歷史淵源。特別是我們這個文化深厚的國家,各種文化模因都在歷史與文化之中,就看什麼時候應和時勢,然後爆發出來。清談也是如此。往前追其淵源,就得追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看著紛紜複雜,但實際上就三條線,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對禮樂傳統和整個天下的態度。然後,這些人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各自的一套大同小異的學說。

第一條線是反傳統,認為時異勢異、禮樂沒用,代表的就是法家。這是一個新時代,守著老傳統已經沒用了。怎麼辦?變法改革。

第二條線是守傳統,認為天下大亂就是因為禮崩樂壞,代表的就是儒家。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而之所以糟糕就是因為人心不古。怎麼辦?恢復王道。

第三條線是棄天下,認為一切虛無所以就該返璞歸真,代表的就是道家。這是一個讓所有人都痛苦的時代,而之所以痛苦就是一伙人要變革、一伙人要王道,你們爭來爭去,搞亂了天下。怎麼辦?消極避世。

看到這三條線,也就知道清談從哪來的了,就是這第三條線。

我們的文化模因裡一直缺少宗教和思辨這些東西。於是,佛教引入之後,第三條線的消極避世又有了外力輸入,於是就如虎添翼了。

02.法家不行、儒家也不行

清談的文化模因,一直就存在。所以,只要時勢允許,這個模因就會表現出來,成為風氣和潮流。但是,要表現出來就得有時勢的配合,平白無故是表現不出來的。

法家和儒家,都是積極入世的。

所以,這兩條線表面上看南轅北轍,但殊途同歸。兩家都是想著讓當時天下如何變得更好,只不過一個要創新、一個要守舊。

但是,道家則是本質的不同,它是消極避世的。

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你們太俗太物質,把天下都給搞亂了。所以,真得猛士不是直面淋漓的鮮血,而是反求內心、步入桃花園中。

先是積極進取的法家,折騰出了一個大秦帝國。

然後,被推翻了,但法家並沒死,一直延續到漢宣帝時代。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家自有制度,是啥制度?

肯定不是儒家,因為「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而且漢宣帝對俗儒的「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進行了批評。所以,簡單說,漢宣帝也是一個法家的踐行者。

只不過平民的大漢滅了法家的大秦,總不能繼續說我們大漢還要法家治國吧。所以,打右燈、往左轉,表面上說獨尊儒術,實際卻是漢襲秦政制,甚至連秦朝正朔曆法都照搬全抄。

但是,你既然打了右燈,天下百姓可不知道你要往左轉,只知道你就是要往右。前幾任皇帝的帝王心無學,玩得賊溜,所以知道大漢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即便不知道,也能得乎其神。但是,後邊的皇帝就不知道了,因為他們只能跟著天下往右走。於是,漢宣帝以後,儒學就越來越興盛。到了東漢就更誇張了,古書上的一句話,漢儒能整出十幾萬字的論文。所以,儒學已經精緻化。

但是,春秋以降,整個中國社會的基礎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你儒學不僅認識不了天下,也改造不了天下,因為沒有你表達模因的社會基礎。只有政治基礎和廟堂基礎,因為大漢一直打右燈。

於是,漢末大亂,就徹底打臉了。你把儒學玩得那麼精緻,有啥用,天下不還是大亂了。

03.那就只能清談

天下大亂,自然就會產生兩種情緒:一個是失望,不僅對儒家失望,而且對社會失望,所以消極避世;一個是求心,客觀世界糟糕如此,那就只能向內心尋求確定了,所以不再入世。於是,道家的文化模因,就被徹底打開了。而在魏晉時代的表現形式,就是清談。

要清談、要避世、要求心,就得往思辨和信仰層面挖。但是,中國的老莊哲學提供的資源太少。道家也就是楚地那一片的人在玩,真正的文化中心,比如魏韓中原和齊魯大地,都不怎麼玩。但是,不要緊,這時候佛教傳入了。佛教要比道家複雜多了,這裡面有的是資源可供開發。加上早期佛教的助攻,清談就有了智慧資源的支撐,於是潮流也就不可阻擋。

當然時勢,也就是客觀世界的變化,從來都不能少。

這時候的士族已經徹底墮落。好一點兒的,像陶淵明這種人,就離群索居了,不摻和天下這攤亂事。壞一點兒的,就是那些士族們,清談了成了他們沽名釣譽和自我標籤的手段。我們之所以高官厚祿,是因為我們不同,而我們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我們會清談。然後,就有了一群更壞的傢伙,表面與世無爭搞清談,實際卻用清談為手段沽名釣譽、往自己兜裡摟錢。

再之後,還有更不要臉的,這些以清談為標籤的士大夫和士族們,還要把自己的地位給制度化,搞出了什么九品中正制。制度建起來了,士族永遠是士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天下終於有秩序了。然後,士族們繼續搞清談、比奢侈,老百姓就繼續苦稼穡、疲徭役。

魏晉名士為什麼喜歡清談?

能清談的沒幾個平民百姓,就這麼幾夥人:一夥吃飽了沒事幹的士族;一夥沽名釣譽的所謂名士;一夥徹底拒絕跟社會合作的隱士。

而清談之所以成風,就是因為這些人要用清談做標籤,把自己跟平民百姓區別出來,我們不一樣所以就能比你強。

於是,問題肯定要爆發。

能讀書的人才能搞清談,而能讀書的人都是當時精英。精英要麼消極避世、要麼沽名釣譽、要麼虛無標籤,那這個天下還能不亂嗎?再加上司馬家的神助攻,立即就開啟了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能把士族們給打醒嗎?

可能不僅沒打醒,反而讓他們更加執著了。因為亂世更亂了,消極避世的文化模銀就更有了表現的機會。所以,東晉以及後來的南朝,真得有點兒無可救藥的趨勢了。要不是北朝胡人政權為了爭正統而搞儒化,南朝的一伙人甚至連儒家和入世都不知道是什麼了。匈奴人宇文泰都復起了周禮,南朝還能不著急嗎?

大爭之世,容不得清談。南北朝對立,就是一個大爭之世。所以,清談也就不會再有市場了。因為繼續清談,就只能被消滅了。

相關焦點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社會動蕩分裂,南北政治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朝代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按照歷史進程,魏晉南北朝可分魏晉和南北朝兩個階段。魏晉經歷了三國(220~265年)、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三個時段的演變;與東晉政權幾乎同時並存的在北方有所謂的五胡十六國。
  • 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天下人共同的老師,黃叔度到底是怎樣的人?
    他出身貧賤,父親是一名牛醫,但此人的德行卻是棒棒噠,好到啥程度呢,據《後漢書》載,黃憲同郡有個叫戴良的人,家境富裕,十分孝順,而且樂善好施,經常幫助窮人,然而此人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點——才高倨傲,這也沒辦法,人家身世背景好,自己又爭氣,稍微膨脹一下也不算什麼大事。
  • 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
    魏晉南北朝期間,儒學幾乎蕩然無存,由無賴之風轉而為清談虛議。清談之風漸熾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興盛。佛教給個體以心靈的恬淡之感,從而使儒學的宏大敘事轉變成了自我審視。士人的無賴之風可由範曄的行節來說明,清談虛議則可由顏之推批判的"治官則不了,或家則不辦"現象來形象地描述。無賴之風的興起有利於大動亂之後統治的勉強維持,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魏晉風骨與名士風流《公子不勝衣》體不勝衣佳公子,文筆乾淨治癒
    大家好,這裡是橘子輝煌呀。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魏晉背景的小說,女主重生。男主性格很鮮明,是濁世風流,翩然一世的體不勝衣佳公子,女主溫暖明亮,恩怨分明,是名士之女。荀謙:愛她就帶她一起去死,愛她就別讓她把你看透魏晉風骨,名士風流體不勝衣病弱公子×明媚純善名士之女【精彩節選】【橘子點評】這本小說文筆比較古色古香
  • 老莊賦予魏晉靈魂,風骨使隱逸更為超脫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新書共讀|《情禮交融:喪服制度與魏晉南北朝社會》
    當初選擇魏晉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固然因為彭林師的縱容,林素英先生的指引,但卻與骨子裡對逍遙的追逐密不可分。少年時在師大讀《莊子》,驚訝於其中的通脫自在,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生死功名不過肉體之負荷,山川自在,人事何為?後來讀陳寅恪,讀唐長孺、周一良、田餘慶諸先生大作,因魯迅論魏晉風度而心慕嵇中散之為人,進而讀《世說新語》,讀《後漢書》以下十三史,暢遊其中,不覺夜長晝短。
  • 東漢名士隱逸的類型眾多,為何郭泰最終會選擇「不仕不隱」這種?
    郭泰,東漢名士,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後世稱「郭有道」。他因「不仕不隱」的獨特風姿,而在當時享有盛名。那麼,何為「不仕不隱」呢?簡單來說就是:不出仕,所以官府闢召,他從來不應命,但是也不隱逸,而是選擇閉門授徒,然後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影響朝局的目的。郭泰的這種為仕方式,可謂是「獨樹一幟」!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在漢末時期,諸侯割據,最終形成曹魏、蜀漢、東吳三代政權,這段歷史也成為了後世在文學與娛樂上的重要靈感來源;在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得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受到特別的影響。儒家因戰亂而愈加繁盛,民間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大力發展、道教的盛興,甚至有遠處西方波斯與希臘文化的羼入。中國古代小說分為文言小說系統和白話小說兩種系統。
  • 好模因,創造宇宙說明書
    未來劇情非常好,大同世界錯不了。人工智慧管一切,人人幸福且安康。到處都有攝像頭,到處都是傳感器。這是好人的嚮往,這是壞人的噩夢。一切都無所遁形,一切都公開透明。這是聖人的天堂,這是魔鬼的地獄。只有好人能適應,壞人和魔受不了。成聖是明智選擇,成魔是自取滅亡。
  •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邢虹 攝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民族融合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特點是民族遷徒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不斷發展和壯大,也為漢族的統一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後來隨著民族政權的確立和民族鬥爭的不斷加劇,其實名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繫反而變得更加的密切,同樣也促進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發展。
  • 魏晉政治與族群︱京都學派視野中的司馬炎
    作者說:作為名族河內司馬氏的子弟,司馬懿受到以上這些名士,尤其受到川勝義雄所命名的「北海系名士圈」的好評。可以想見,他在當時已被接納為名士圈中的一員。川勝義雄《貴族政治的成立》在宇都宮清吉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將魏晉貴族系譜上溯到了東漢末年的清流勢力。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天文學發展迅猛?玄學盛行,人們對「天」感到好奇
    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封建歷史時期一個頗有特殊意味的時期,不僅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迎來了發展的嶄新局面,其天文學的發展也稱得上是「同時代最豐富、最先進」。連先進的天文學研究也要不時地參考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理念和成果,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天文學成就更是碩果纍纍,是古代天文學發展歷程中史無前例的「黃金時代」。
  • 他生於晚清,17歲出家,亂世時曾下山救世,預言自己104歲時羽化
    他生於晚清,17歲出家,亂世時曾下山救世,預言自己104歲時羽化他生於晚清,17歲出家,亂世時曾下山救世,預言自己104歲時羽化   很多人知道,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在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後,道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始終是一種瀟灑飄逸、與世無爭的樣子,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道家人物是近代道家的一個傳奇人物
  • 文化的多元與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亦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自秦統一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分裂時期。其分裂的時間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就已開始了。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交替執政,政局混亂不堪。政局動蕩,政權更替頻仍,戰亂不休,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的顯著特點,這種政治狀況有些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而正是這種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統一的局面被打破,各個政權分立,相互兼併,所以很自然地就產生出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生動活潑、多元發展的文化新局面。 但是,有一點是不一樣的,即不會再出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了。
  • 榮耀戰場:帝國開發日誌|文化與墮落
    (看上去有些文化形態史觀的既視感)事實上,這些機制首先將成為一種限制,比如說,你很難在不增加墮落值的情況快速吸收新佔領的土地。迅速擴張的帝國儘管令人印象深刻,卻多半曇花一現,新佔領土地不服王化,將會給你的統治者帶來很大的麻煩。除了野心勃勃的統治者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勢力都將受到墮落的影響。無論你的國家多麼強大,維持長治久安都會成為非常大的挑戰。